色彩与印刷传媒课程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教学思考
2011-12-19赵媛
赵媛
内容摘要:色彩设计与印刷传媒,也可称为印刷工艺设计,是现今许多高校平面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者通过在印刷行业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色彩设计与印刷传媒课程的组织、教学、总结与研究,认为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课程规律、地区行业特性及专业特性,将课程在规定课时内合理安排,能够解决学生通过该课程实践设计成品化的专业转化。
关键词:色彩印刷工艺流程设计教学
色彩设计与印刷传媒也可以称为印刷工艺设计。一方面,作为基础课程,它提供给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或三年级上半学期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选修,可以为该阶段学生进入下阶段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其基础性还在于可以让学生有准备、有意识地将设计从理念阶段提升到应用阶段,打破大量虚拟设计的局限性,使印刷理论知识、技术知识与设计创意、设计制作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创意、制作、流程、工艺一体化的设计过程。
同时,该课程还具备相当的专业性,体现在印刷流程的理论掌握及实践操作中。
一是理论层面,要求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印刷工艺流程,也就是印前设计、印刷及印后工艺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要深入了解印刷的溯源及发展、国内外印刷行业的现状及未来,还要了解印刷行业相关领域的内容,如材料、设备及先进技术的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方面的学习,学生要清晰地掌握印刷品从设计到电脑制作,直至上印刷机所涉及的印前、印刷、印后的全部过程。
二是实践层面,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要有目的地针对某一类印刷品从设计到材料的选择、从空间的分割以及角度的变化到工艺运用直至装订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及制作,在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将创意与执行相结合。在个案训练中,将印刷概念导入设计制作,在印前阶段掌握电脑拼小版的技术要点。通过假定工艺的使用,将印凹凸、烫印处理、局部亮光或UV技术等工艺结合到设计中,起到印刷技术为平面设计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是意识层面,学生在校阶段的大部分课程为虚拟课题设计,导致一些学生认为设计就应该以创意为主。其实,过分创意的追求也仅仅局限于学校期间的作品,因为这时的设计不用考虑成本、材料、工艺及市场因素。但是,这种追求往往容易使学生步入误区,在今后进行真正的商业设计时,他们会发现创意要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和挑战。在校期间利用印刷课程缩小这种创意得以实施为真正作品的距离,让学生提早意识到好的想法只有通过印刷才能实现其设计价值,必须对印刷技术及其适性有充分的了解与把握,才能使设计效果通过印刷技术完美地体现出来,达到设计目的。
印刷工艺的不断发展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掌握印刷领域相关专业技能,是今后走上设计工作岗位的必要知识储备。笔者在几年的印刷工艺教学中,不断发现教与学中的相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硬件的缺失,导致课程过于理论化
印刷工艺的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重要的是在实践训练中消化理论内容,可以将印刷工艺流程在手动丝网印刷机上加以实践。丝网印刷属于孔版的一种,其最基本也是最大的优点就是适应性极强,甚至可以夸张地说,除了水和空气以外,任何材料、任何形状的承印物都可印刷,并且不受印刷面积大小的限制。最关键的是,丝网印刷过程尤其是手动印刷机,可以完整再现现代全自动印刷机的印制过程。通过手动丝网印刷,学生可以了解印刷原理,掌握印刷流程,亲身感受印刷操作。然而,丝网印刷必须要有一定的设备、场地才能实现课程需要,如绷网机、曝光机、修版机、手动印刷机等。由于条件方面的限制,印刷工艺流程的课程只能限定在理论层面上,课程的实用效果大大减低。
二、课程设置缺乏层次,导致课程安排过于笼统化
印刷工艺流程、印前相关知识及技术训练、印刷手工操作及印刷厂实地调研,这一系列课程应该在不同学期按进度、按人员进行设置,但由于教学统筹安排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课程只能集中安排在某一学期的额定课时。因此将几个层次的理论内容、实践内容、实地调研及相关作业压缩在一起完成,在教学安排方面就会过于仓促和笼统。平面设计者要在创作思维的引导下了解平面设计领域相关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应用,要了解印前工序的特性和盲点、材料特性、印刷机不同版式的特性及印刷效果、各种联机加工的可能性、效果及成本控制,还要考虑印后加工问题,这一系列知识有技术环节也有理论环节,应该循序渐进地完成。
三、教学实践基地的缺乏,导致实地调研流程化
印刷工艺课程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因而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现阶段这种调研还只是流于形式,主要是能够提供完备实习的基地建设还不够完善。同时,由于不能和企业的印务在时间上合拍,所以大多数调研中无法看到印品的整个印制过程,或者只能看到简单的印制半成品。更重要的是,尤其需要关注的印前、印后流程很难看到,原因之一是许多特殊印品需要联机加工,无法在一家印厂内完成。另外,学生很难在短期调研中看到很多特效处理,调研效果不是很显著。
四、课程教材的混乱,导致理论思维难以系统化
教材是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自学的第一参考书。现今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印刷工艺的书籍,但由于其侧重点不同、读者对象不同,一些书籍较少能从设计与印刷的关系及角度针对教学对象设计具体内容。在这点上,课程教学难度随之增加,怎样在有限的课时中将课程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安排,怎样将技术环节的内容与理论内容有机融合,怎样将过于专业的问题,如网点表达图像层次、网点呈色原理等予以概念转化?
通过对于印刷行业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色彩设计与印刷传媒课程的组织、教学、总结与研究,笔者认为,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课程规律、地区行业特性及专业特性,将课程在额定课时内经过有效、合理的安排,可以克服硬件、软件的制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该课程实践设计成品化的专业转化,具体内容如下。
一、理论阶段要求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理论内容是课程起点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在讲授中将印刷工艺流程的主要内容借助不同手段予以表达。因此,笔者在课时安排上尽量做到一阶段、一层次、一章节、一块面的“四一”原則。~阶段代表课程是进入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还是完善期。导入期是关键,首先要让学生转变思维观念,增加心理接受强度,关键环节是从引起关注、产生兴趣到主动接受、诱发问题,从而最终解决问题。所以在第~阶段以互动的形式提出相关问题并在课上针对问题做相应的解答,同时链接典型案例进行展示、分析,使学生对该课题产
生兴趣,为第二阶段进入主课题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阶段进入课程主体内容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印刷工艺及流程做深入浅出的探讨。“深入”指知识点的深入,把不同印刷机及油墨的效果和表面处理进行效果模拟及展示,尤其针对纸制品的胶版印刷方式进行个案分析,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实物效果。其中利用数字印刷方式与喷墨打印对比的手法,从印前格式比较、色彩模式比较、制作拼版比较到最终完成效果比较,得出先进的数字印刷的优越、专业特性及不足之处。“浅出”指解决问题的途径,许多技术上的操作是印前设计的主要问题,课程重点之一就是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色彩的科学运用、陷印处理的方法、利用专色解决很多CMYK四色印刷油墨无法呈现的色彩表现等环节。这是经过实践经验总结而提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过多的理论铺垫,直接拿出方案作为常规知识点进行运用,是“浅出”的关键。
“层次”“章节”“块面”的结合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另一特色。“层次”指理论重点怎样安排更合乎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要结合艺术设计学生的特点及课程层次有针对性地引导。比如,要结合其他课程进行横向、纵向的穿插,仅仅利用印刷课进行实践操作在时间上远远不够,如能结合其他相关课题进行横向实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印刷设计要传达什么主题、采用什么方法、突出什么重点、怎样合理安排各个环节要素要深入分析,然后根据平面设计的规律充分考虑各要素的性质与形态特征,利用不同的媒介与设计手段形成一个有机的视觉统一体,完成设计作品。同时,还可以针对某一印刷方式进行短期调研,完成其他课程课题时深入技术环节的应用。
二、教学观念要体现先进教学思维的“互动”意识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平面设计教学重点已经转向强调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观念所借以表达自身的形式是可替换的,不是单一或孤立的。与此同时,每种形式都必备自身的特征、独特的品质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将无限种可能合并为一体时,便能够丰富和激发整体。当今的平面设计教学应当打破平面和单~的信息传播方式,转变为适应新时代的新的具有“互动”意识的教学体制。比如,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把刻板的理论内容与直观的现场调研、课外技术辅导、相关技术演示及命题设计等方式相结合,可以使静态、枯燥的设计教学变得互动起来。首先,思路上采用演绎和归纳并用的方式,尝试对平面印刷品的互动教学方式进行解析。从平面设计、印刷工艺、互动教学三方面入手,寻找并分析印刷工艺设计互动教学方式的特征、现象,并做到对这种方式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归类,使大家了解互动教学对印刷工艺研究的意义。其次,结合理论层次的需要,将印刷工艺的涵盖面分层次加以介绍,逐步实现互动教学方式。互动的本质目的就是通过交流和沟通的传播行为达到彼此之间的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表述方式使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了新的深度和广度。常规教学的表达方式从以往的单方陈述转变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与学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学内容平实而新奇,吸引学生倾听的同时加入了互动机制,使其可以有效地对理论做出回应。这个回应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印刷的理解和印象,印刷工艺不再艰涩难懂,而是由概念转变为容易接受的理念。
三、课题安排要求,主重团队合作的精神
现代设计教学要求学生的设计作品越来越强调精神上的艺术属性,但在设计方法上则越来越强调学生间相互的协作性。设计者必须远离艺术家式的个人工作方式,而更多地强调合作激情、团队力量。这种协作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与非专业领域的协作;专业内部的相互协作。其实,艺术设计从来就不仅仅是单一的形式语言,尤其关于印刷设计更越来越趋向综合化,设计者所面临的课题正在进行着复杂的交叉、重叠。印刷工艺自身的领域和影响印刷的领域在扩大,新兴的材料、联机工艺以及日新月异的印刷技术使设计者不能单~使用传统的设计意识和风格来解决新问题。这恰恰是给该课程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敦促学生思考印刷工艺的本质,探索适应时代的表现形式。传统的平面印刷品设计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变得多元化起来,这促使学生跳出一贯封闭的独立性,使印刷工艺教学与相关领域甚至与其他学科技术相互渗透融合,也使学生具有团队意识,形成组别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将课题深入到具体实践中,逐一解决各项问题。如在印厂调研中,五人组成一个小组,各自进行细致的分工,实现印前的现场数据采集,进行成本的核算、对问题与相关技术关节要点的记录、主要环节的影像采集和最终调研报告的梳理、整理及撰写。同样,对数字印刷、丝网印刷的设计实践也由小组进行合作完成。设计是一种为了特定的目的向别人有效传达信息的工作,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是搜集挑选、组合整理、通过多种方式将信息传达给公众的过程。当每个小组以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更吸引人的方式重构这些信息时,就已经把设计的合作精神带入到这个复杂的信息之中。
印刷工艺是实现平面设计、保证设计及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设计师必须考虑印刷因素符合现有印刷条件及成本的限制,才能创造出完满的作品。设计与印刷之间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当前摆在设计师和印刷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印刷技术涉及的内容丰富、領域宽广,但教学对象是设计艺术的学生,不是印刷专业的学生,更不是印刷厂家的技术员,因此色彩设计与印刷传媒课程的内容与教学必须基于这~特征。也就是说,这里研究的教学内容应是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狭义范围,这一点,要始终贯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