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壁画装饰艺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2011-12-19邱岩峰王思萌
邱岩峰 王思萌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黑龙江流域早期赫哲族典型壁画形态的比较研究,分析并总结赫哲族早期壁画的宗教信仰、独特艺术表现手法、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等特征,进一步发掘黑龙江地区不同地域壁画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对黑龙江现代城市壁画装饰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赫哲族石刻岩画
赫哲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合处。历史上称为肃慎、挹娄、勿吉、女真,赫哲族从清代正式被定名。其美术与本民族的渔猎生活和宗教活动密不可分,其壁画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石刻和岩画作品中。
一、石刻
石刻艺术主要是远古艺术家根据宗教、祭祀活动的需要在原有石材上略加修饰,并发挥石料本身的形象特点,创作出带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石雕作品。
街津口石刻艺术。上世纪80年代初,文物考古专家在黑龙江街津口赫哲族乡发现大量石刻作品,有平面石刻也有立体石刻。平面石刻“撮罗子”(赫哲人的临时住房,呈椭圆形)现藏于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作品刻在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青石上,造型手法较稚拙,从刻痕上分析并不是金属利器所刻成,磨损严重,年代相对久远。还有3件平面石刻现藏于街津口私人博物馆内,稍小的一件是刻在一块自然形的石块上的“撮罗子”。稍大的是在一个平面上刻有一幅类似庙宇形状的房屋作品,形象十分简练。最大的是一块直径约30厘米的圆形青石,刻着一条10厘米左右的鱼,造型极为洗练,两三刀便把一条活灵活现的鱼塑造出来,其生动形象有着八大山人作品的韵味。
二、岩画
岩画一度被称为画山石、岩壁画、岩刻艺术等,主要指在石壁上刻画的图像作品。赫哲族世居的地方遍布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哈巴罗夫斯克(伯力)附近,一直以来都是其世代生息的聚居地。其先民在其生活区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石刻和岩画作品,都体现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
1.萨卡奇·阿梁岩画
该岩画位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以东的黑龙江畔,波朗湖南岸额尼河(母亲河)旁边的那乃边区境内的萨卡奇·阿梁村。该岩画凿刻在河岸的岩石上,距今约5000年的历史。岩画在人物造型上与我国北方岩画有一致的特点,近似金文的“天”字。画面整体感较强,场面的处理较为成熟。如《拜日图》由千姿百态的人物组成群像,其诸多人物形象与崖壁的变化、陡缓、转折相结合,并通过大小、高低、疏密的变化,成功再现了原始赫哲族人的盛大祭祀场景。画中具体形象的塑造也有许多经典之处。如持矛的骑马武士的刻画,四条马腿呈45度角,故意造成不平衡感,这种带有倾斜的动势变化使画面不显呆板,产生了强烈的运动感。动物形象的刻画也极为生动洗练。如画上一只水鸟图案,仅有一条长长直立的腿,头以一圆圈代之,喙以一线代之,并略去眼睛,寥寥数笔,小乌生动传神,颇有中国画大写意的风范。阿梁岩画中人物刻画最特别的是头顶有四射燃烧的火焰的人首像,一般人们认为是“太阳神”的形象,火焰代表阳光。其实,在赫哲族人眼中,火焰或许是简化了的头饰,人首像是女萨满、女酋长的形象,她们应是戴着满头饰物的赫哲始祖母像。
2.群力岩画
该岩画又称“字砬子”(因当地人称石壁为“石砬子”,岩画远观很像辨认不清的字),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县柴河镇群力村东南约一公里处牡丹江右岸的峭壁上,画面距江面高约30米。画面图形呈赭石色,画幅高1.42米、宽1.22米。画面分左右两个部分,每个部分由上、中、下三个图形组成。左上方为一鹿奔驰,左中有一人驯鹿,左下是模糊的人;右上为一对男女在凉棚中席地而坐,右中为一腹部稍鼓的母鹿,右下是人们划船撒网的渔猎场景。通过对群力岩画所处位置和表现内容及生活方式的判断,这是赫哲族先民早期的岩画代表作。
三、赫哲族早期壁画的艺术特征
1.赫哲族早期壁画的民族文化特征
通过对以上早期赫哲族典型石刻和岩画的分析,可以看出渔猎文化是早期赫哲族壁画的表现主题,在我国北方早期狩猎艺术壁画中占有重要位置,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民俗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2.赫哲族早期壁画中精神世界与其生产劳动和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信仰萨满,以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和崇拜祖先为主。这些精神寄托的表达成为当时岩画艺术的重要内容和素材。这种劳动与信仰的密切结合,可见早期赫哲人作画不仅仅满足欣赏,也有其实用和功利的目的。祈福、图腾、获得力量,消除灾难对于他们的创作更为现实。
3.赫哲族早期壁画艺术中概括写实手法和抽象纹饰符号并用
常年的渔猎生产生活,使赫哲族人更加了解各种动物的外形。如阿梁岩画中许多人与动物的形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人和动物的动势变化十分生动逼真。在写实的同时也大量运用抽象的纹饰等符号图案。阿梁岩画中的角鹿形象,鹿角躯干布满螺旋纹和回旋纹,具有明显的图案化风格,此岩画艺术手法在北方同类作品中也最為突出。图案化风格、螺旋纹、回旋纹的广泛运用也是黑龙江流域早期岩画艺术的惯用表现手法。
4.赫哲族早期壁画的雕刻方式和对石材材质的巧妙运用具有典型特征
岩壁画的单线条雕刻和疏密细线的运用更加熟练。街津口石刻和群力岩画中大量形象的处理都是用此方法,使形象生动准确,便于突出其具体动势、转折等关键细节特征。单线的生动勾勒、组线的疏密运用、线的粗陋且深浅变化都体现出赫哲先民对物象的深入观察、丰富的艺术构思以及朴实的绘画手法。石材质地的选择更加理性,赫哲先民选择石材多粗细适中、岩面平整,且壁面多处在向阳通风的环境,这样更加便于保存。石材纹理的天然变化也给赫哲族先民提供了一定的创作空间,他们巧妙地利用这些色泽纹理变化,并结合主观创作中的形象进行总体构思。
5.赫哲族早期壁画中颜色材质的运用别具一格
群力岩画与早期敲打雕刻的岩画不同。其颜色为朱红色,有些类似于赭石色。通过分析鉴定,可能是用动物血调和赤铁矿粉绘制的。以平涂为主,浓淡一致,表现手法为剪影,只描轮廓不求细部。人物多为正身,动物多为侧身。
总之,黑龙江流域早期赫哲族的壁画样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渔猎文化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有很多共通性,但赫哲族岩画和壁画的概括写实手法、纹饰符号、石材纹理的选取、色彩的表现等特征具有其本民族独有的特点,这些因素对以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壁画创作具有重要价值,也使黑龙江省现在的壁画设计与创作能更好地发掘省内不同文化艺术资源,增加其壁画装饰艺术独有的地域性内涵,使黑龙江的壁画艺术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