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花鸟画中雌雄关系的文化暗喻
2011-12-19潘懿萱
潘懿萱
内容摘要:人类学的贡献在于深度地剖析地域性、区域性的人类的不同特点、变化乃至追求。艺术用独特的手法记载这一变化。文章以研究花鸟画题材为线索,结合两性艺术研究的手法来探讨雌雄关系在艺术中的表现,反映出艺术对人类学发展的影响,折射出艺术与人类学紧密相联的关系。
关键词:花鸟画人类学雌雄阴柔阳刚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建立在本能抑制之上,他从本能出发,研究美的根源,研究艺术的推动力”。不管是原始社会时期还是当今的艺术作品,艺术用其独特表现手法为人类学的研究开辟了独特道路与前景。
艺术为我们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图景。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在青铜器时代就以装饰性的图形出现,如先秦时代描绘的龙、凤、葫芦等纹饰。这些充满着想象的图形,是蕴涵神秘气息的图腾艺术。
图腾与人类生存意义相连,是人与社会关系发展的产物。“图腾不仅有认识论意义和伦理学的意义,而且还有艺术和美学意义。”
“人面彩陶纹”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盆内画有人面纹一个,鱼纹两只,形象生动,作用为盛殓小孩尸身的容器。半坡陶器的鱼纹模仿的是女阴之图形,暗喻男女结合,多子多孙,从而表现出彩陶作品的生命力。这件作品生动再现了和谐的阴阳变化之美。中国图腾模式的叙述以想象力渗入的阶段到对祖先崇拜的较高形式转移,主要以阴柔为美。工笔花鸟画中的轻、平、缓、工整、细腻、连绵不断、若有若无的线条表现出线之柔美;而刚强顿挫、雄伟挺拔、充满力度、富有激情的线条为雄性庄严美。宋元时期的花鸟画具有隐喻和拟人手法。宋代文同的《墨竹图》表现了垂竹一梢,竹有迎风而动的状势。其叶疏落有致,以淡墨渲写。“S”形构图,宛若一少女婀娜多姿的身段,迎风起舞。此乃“逸少草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明末的花鸟画主趋势是对世俗中人性的释放和张扬。朱耷以大写意水墨,泼墨的方式,在创作上取法自然。他的画作笔法简练,大气磅礴,独具创新。《周易》在“豫”卦还联系到艺术相对具体地涉及阳刚之美的特点,“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这样的崇德之美是一种阳刚之美;大片的空白处流溢出满碧山水,简宁至极,像是夏日里吹过一阵凉爽的风。所谓“含弘光大”“含章可贞”“含万物而化光”说明的就是一种宽厚博大的母性之美,与儒家倡导的仁爱有关,“乾”的美是外显的,而“坤”之美在于内敛。其意境与道家提出的浪漫自由之势同理,努力达到一种刚柔相互平衡的状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一股雄健中正之气应景而生。这样的气势与其所营造的意境纯美干净柔和形成了对比。
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使得线条的质感表现不一。由形象到笔墨刚柔变化抽象,书画同体之意已不陌生。中国写意花鸟画中线条的运用与《石鼓文》阴阳并济的特点关系紧密。“(石鼓文)乃开阖古文,畅其纤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镂铁,而端姿旁逸,又婉润焉。”“《石鼓文》则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都说明了《石鼓文》中线条阴柔阳刚的并用。
“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粹的男性,同样也没有绝对纯粹的女性,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点,只是由于某种特质所占比重相对要大,以至于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差异。”
《素女经》中“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周易》中特别提到“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属阳,女属阴,相互对立依存,相辅相成”。这一时期主要是对生殖的崇拜即女阴崇拜。
从氏族发展到部落,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人类的思想逐步发生着变化。先天的优势,导致男性在生产、生活、军事、政治、文化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乾,天也,故称呼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这是男女性别不同的划分。“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都得以说明男性的社会统治主导地位。“凡妇人因夫得封者,不许再嫁。如不遵守,将所受高诰赦追夺,断罪离异。”等体现了对女性的禁锢与限制,宋明理学宣扬的“君权”“夫权”“妇德”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主义逐步瓦解。女性主义是19世纪在西方国家妇女以实现男女平等的运动。中国现代女画家潘玉良是我国早期的油画女画家中留存作品最多的,她每一步的成长,都与中国女性解放思想的程度成正比,但终究也敌不过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去了法国。这反映了“男权文化是一种失衡的文化,是两性冲突的重要根源”。
当今两性的关系更在于“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条件下的合二为一”。
不管是西方的创始神话传说,还是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都说明了人类自原始时代开始,艺术以独特形式而存在。对原始社会的艺术形态的考察,揭示了艺术最本质的特点在于人类繁衍的生活本质属性。而阴阳调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两者相互依存,对立而生。
结合人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是融于人类各阶段的发展史中的,而非独立存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再现。艺术人类学是站在人类科学发展史高度上剖析人类社会在艺术中的表现关系,只有站在这个层面,才可以探析到艺术最本质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