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状态转变对声乐学习的影响

2011-12-19孙道东

艺术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声乐歌唱情绪

孙道东

内容摘要:特定时期心理状态的转变都要受新环境、新教育方式、新实践的影响,众所周知,高校阶段的声乐教学是一对一的小课模式,大部分是由稳定的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作为声乐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的学生,是一个心理状态和情感活动异常活跃的对象,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历许多改变。因此,针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了解了活动对象的变化,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关键词:记忆力情绪情感意志自我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方面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但是,声乐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高中阶段的声乐学生大多情感单一,伦理和亲情占主导地位,很少有歌唱技巧与情感表现方面的独立意识或创新意识,大部分时间仍然要解决一些必要的技术问题。

当学生从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在行为方面都有了自主意识,特别是情感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可以大胆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别人。大家开始追求能体现自己个性的事物和行为,对许多事情可以做出自己大胆的、个性的选择。以上这些,就为声乐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心理层面的基础。

一、歌唱记忆与歌唱观察力的增强

人的一生中,记忆的最佳年龄通常在青年时代。如果18~29岁的记忆力为100,那么,10~17岁为95,30~39岁为92,40~69岁为83,70~89岁则降至55。大多数大学新生的年龄都是17~20岁,也就是说,大学生阶段应该是记忆力的高峰阶段。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记忆,二是联想记忆。

在声乐学习中,联想记忆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比如,“打哈欠”可以联想到“打开状态”,由“金属声”可以联想到声音的明亮,由“管状共鸣腔”可以联想到通畅的声音。同时,我们在演唱歌曲时,还要根据作者的意图联想歌曲内容当中的情绪体验,联想艺术结构当中的人物与情境的关系。

没有歌唱记忆就不可能实现演唱过程,通过识记和保持,学生就能把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保留,然后就可以把成功的经验运用到以后的演唱活动中,形成经验的扩大与积累。另外,在进行歌曲演唱时,还有旋律的记忆、歌词的记忆、表情符号的记忆、艺术形象的记忆,等等。在学生的黄金年龄阶段,强化学生的歌唱记忆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观察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歌唱观察是指观察歌唱与发声典型特征的能力。作为声乐学习过程中的观察,是要靠直觉参与的,只有直觉才能准确地抽象出艺术作品内部的形式。“艺术作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

这种艺术学习过程中的观察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是不同的,我们要启发学生强化对于生命、情感、内在现实观念的观察,去发现一种较为发达的隐喻或者一种非推理性的符号,“它表现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意识本身的逻辑”。

二、情绪、情感与意志功能的强化

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大多数都有了独立意识,也称独立感,是指个体希望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考入大学后,终于脱离了父母、中学教师的管教和约束,大家都意识到自己渴望独立的愿望实现了,因此,他们强烈地要求摆脱依赖性和幼稚性,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种独立性使得学生自身的情绪、情感和意志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强化和展现。

特别是大学生的性心理逐渐成熟,对异性的关注和渴求更为迫切,理性和感性的交织磨练使得情绪和情感更为细腻和丰富,也是对中学时期单一情感的有力补充,这时候各种艺术想象随之产生,而这也是声乐演唱中所需要的重要条件之一。比如学生演唱《我亲爱的爸爸》这首歌的时候,中学时期的学生很难在爱情主题上把握演唱时的心理活动,多数学生是靠发声技巧来完成演唱过程。而大学生在注重技巧的同时,把自己独立的爱情观融入其中,这个时期处理起作品来就会韵味十足,更具起伏感而扣人心弦。

歌唱就是带有旋律的语言,艺术源于生活,因此,歌曲作品当中的情绪和情感就是生活的提炼和夸张。“歌者内在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成功的演唱者总是把情绪和情感的表现,当成伟大的艺术法则、艺术灵魂。”从理论上来说,艺术作品就是情绪和情感的外化。但是,在教学当中却不能如此抽象地表述,教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得到具体可感的概念。教师往往要在深入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体会歌曲作品中情绪、情感的具体强度。

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强烈,都有了相对强大的意志力,具体表现为:我一定要……我坚决要……我必须要,等等。教师应该利用这个心理品质,将声乐学习的基本技巧进行练习和巩固。“歌唱与发声动作通过练习而巩固起来,就成为歌唱技能。技能再经反复练习而熟练了,就称为歌唱技巧。同样这个过程也不能脱离意志行动。”

歌唱者的演唱技术都是有一定目的性和指向性的,哪怕这个目的带有功利性,对于学习也是有益的。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意志行动的水平高低、意志行动产生的效益大小,完全取决于意志目的性的水平高低。

三、歌唱表演心理的成熟

大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个性成熟的标志,,没有独立自主就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学艺术生不再有高中生的那种孩子气,在充分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专业领域后,即可完全将自己融入艺术创作的情境当中。大学生都会涉足个人情感领域的深层次沟通,这对于准确把握歌曲的情境、情绪是有益的。

情感上逐渐成熟的大学艺术生,已经具备了表演气质。也就是说,演唱歌曲时,可以迅速地变换情绪、情感,有的学生还可以控制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具体说就是情绪的强弱、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情境的深入体验。这种心理活动的可控性要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培养。

歌唱表演是一项复杂的心理体验活动,它标志着演唱者的乐感、技巧、感受力、表现力等品质的成熟。要想让听众得到美的享受,首先要搞清楚歌曲作品的情绪特征,然后才会有据可依。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确立

关于青年时期的自我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最著名的理论为艾呈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自我同一性,也称为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寻求内在合一及连续的能力。大学生由于身心两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他们开始关注自我,思考关于“自我”的问题。自我意识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态势,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途径。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声乐的学习是有特殊性的,在发声技巧学习当中,我们每个人听见自己的声音与实际的声音是有很大差距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声音会从两个主要途径传到我们的听神经,一个是从空气到耳膜再到听神经,另一个是从自身骨骼的震动传到听神经。所以,我们听见自己的声音是不客观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纠正,否则学生会形成一个错误的自我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指出学生的错误,另一方面要模仿其错误的发声方式,或者用即时录音的设备进行对比。学生通过这个教学过程,会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本质。然后,教师要通过示范或者录音,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形成学生完善的、健康的自我意识。在演唱同一首作品中,大学生在理解教师的演唱意图时,常常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时刻有自己独到的演唱意识,常常提出“可以这样唱吗”“我觉得这样唱更有味道”一类的问题,这也是风格创新的表现,因为艺术作品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赋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大胆地鼓励和引导。

教师要教育学生经常自我观察,因为大脑里面记录的歌唱技术体验与心理活动是需要整理的。要通过自我观察来评价自己,这样才会不断提高对歌唱艺术的认识能力。要形成自我观察的习惯,培养勤奋学习的美德。此美德,就是“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要承认自己的缺点,只喜欢听阿谀奉承的同学,不仅学不好声乐,而且会形成一种有缺陷的自我意识,对于其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在专业声乐教学中,尤其要讲究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一套固定呆板的教育方式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大学生心理状态转变的研究对于声乐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声乐歌唱情绪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会歌唱的伞
歌唱十月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