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
2011-12-19李兵
李兵
内容摘要:当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局面,主要表现为教育规模过于庞大,远远超出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等方面。究其根源我们发现,目前我们对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和高校扩招政策的认识还有很多不足,以及某些对短期利益的过分追逐也阻碍了艺术设计教育走向正轨。因此,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要回归正途,必须缩小教育规模,重回精英教育的轨道,改革人才选拨和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让设计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致。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供需失调精英教育人才选拔体制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在近20年的时间里有了飞速发展。笔者见证了这个辉煌的时代,同时在为快速发展感到振奋的同时也有一丝担忧。
一、艺术设计教育规模快速膨胀,就业市场供需失衡
众所周知,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其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就越大。如1979年,经济刚刚起步时的韩国设计师有500名,而到了1995年,韩国有90个学校开设设计专业,每年毕业生有1.3万人左右。另外,据数据显示,1980年,世界每100万人口中设计师的数量为:美国80人、日本75人、韩国50人、芬兰50人。这些数据清晰地显示了设计师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然而,作为经济还不十分发达且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的中国,要准确了解我们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我们可以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设计教育规模做横向比较。美国的经济实体能力较强,其设计教育也相对发达。美国有60多所独立的艺术设计学院,并在600多个综合性大学中开设了艺术设计相关学科。日本现有200多所学校开设了设计专业,在校生有2万余人。中国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我国开设有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已达到上千所,在校学生人数上百万。这意味着仅在培养规模上中国远远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并不是中国人口众多,就对设计师的需求也应该提高。笔者以为,艺术设计是物质文明发展的产物,人们只有具备了富裕的物质生活,才会对生活的质量有更高追求。一个国家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是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这与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无直接联系。可见,我们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经济需要。
二、专业方向过于集中,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位
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其下涵盖了环境艺术、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数十个专业方向。但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主要还集中在平面设计、环境艺术、影视动画等几个所谓热门专业上,这并不符合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现实需求。例如,作为中国出口支柱产业的轻纺工业、陶瓷工业、家具制造业等都急需大量的设计专业人才,但这些专业在我国高校教育中鲜见踪影,这种现象在我国汽车工业中也比较突出。2010年,中国已成为了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第二大国,而我们有能力培养汽车造型设计师的高校却寥寥无几。由于在国内难觅相关的专业人才,中国汽车工业只有引进他国成熟的车型,或请外国设计师操刀完成我们自己自主研发的车型。像这些有潜力、有需求的专业没有得到大力发展,却都挤在两三个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且已人满为患的专业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原本已经紧张的就业市场可谓雪上加霜。
三、办学理念较陈旧、教学内容雷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堪忧
艺术设计是一个对从业者的素质有较高要求的行业,它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好的专业和文化素质,而且需要从业者具备良好的创造、审美、沟通、组织能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等综合素质,这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近些年来,一些高校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扩大规模增新专业上,对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建设缺少更多加强措施。其次在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上缺乏自身特色,而这样就容易导致雷同、单一的教学计划,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相近,那么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时,教学由于过于局限在专业技术领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甚少,这就使得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生存力非常有限。
然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哪?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总结。
(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扩招政策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认识不足
从十几年前开始的全国高校扩招,核心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公民的受教育水平,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从宏观来讲,扩招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扩招政策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加以区别。某些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应放在首位,设计作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专业,其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也正因为设计对国家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很多国家把设计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设计行业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非常关注。然而,在我国,很多教育界人士对此认识不足,把设计行业当成一般行业对待,把设计专业素质培养当成了普通公民素质教育,这是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只重数量而轻质量的根本原因。
(二)多种利益的驱动。加剧了艺术设计教育规模的恶性膨胀
扩招给很多人带来了切实利益,其中包括教育机构自身、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在西方国家,艺术设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对教学机构的教学条件、师资都有着严苛的要求,这使得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成本上远高于普通专业,学费自然也比较昂贵。学生毕业后,一般来说,相应的待遇也高于普通从业者。高素质、高投入、高回报成为西方国家设计教育的规律。在我国,有些人还是非常关心设计教育的高学费问题,担心其教育的高投入和从业待遇最终不成正比。然而随着很多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也乐意投身到热门的专业扩招队伍中。一方面,这里有大学教育文化吸引,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压力,有些文化课相对不很理想的学生也愿意转入到文化课不是特别难考的艺术设计专业,周而复始,在学生的择业方面,在学校的自主教育模式上,我们的设计教育就在一个无形的利益链条中前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中国设计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我们更多地正视。
(三)生源选拨制度的缺憾。使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生源质量堪忧
任何高校所能达到的专业高度,很大程度由生源质量所决定。不合理的生源选拔制度使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难以选拔到高素质生源,这是我们的教育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由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在生源选拔上依附于美术高考,考试内容与形式还比较僵化、不符合设计教育要求。虽然艺术设计从视觉的角度来说和传统美术有共通的地方,但美术是纯粹的主观审美创造,艺术设计是客观世界的创新改造。
学生除了要有良好的审美和美术表现技巧,其创造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也非常重要。所以,一些符合美术教育的考查科目并不一定适应艺术设计的教育要求,同时,早期我国为了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在高考中对艺术考生往往有很多照顾性政策,而这与艺术设计教育的高文化的素质要求背道而驰。
(四)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市场意识较淡薄,也是造成艺术设计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
艺术设计是实践性较强、知识更新快的专业,市场对各种设计人才的需求变化也很迅速,这就要求其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结构等都应紧跟市场需求。然而目前中国高校教育的市场嗅觉不够灵敏,使很多课程和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有些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也明显僵化、落后,艺术设计由于变化快、实践性强,这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应建立一套更加灵活的教师聘用制度,让专业教师队伍既保持相对稳定,又能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在这方面,西方的设计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对我们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学校教师中只有占总数30%的终身教授和教辅人员才有固定岗位,其余70%的专业课老师都是聘请美国国内著名的设计师作为客座教授担纲,客座教授的工作总结和评价每年由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和学生进行:其主要聘用教师首先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任教期间和学校签订的是短期合同,由于没有人事负担,学院在专业设置、学科调整上也非常灵活。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我们自身的教育改革出路,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缩减教育规模。使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规模已远远超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怎样的教育规模才能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童慧明认为:根据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可持续增长的可能性,中国大学里有30万左右的设计类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模。这就意味着我国多出了三分之二的受教育人群。这样的结果让人震惊且难以接受。这将涉及近70万学生和数万名教育工作者的利益。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从现在起,有意识地严控艺术设计专业继续膨胀,并在未来数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缩小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使其回归理性发展。如不这样及时调控,市场这个杠杆也会发挥它的作用,中国设计教育,甚至中国社会的阵痛将会难以想象。
(二)改革生源选拔制度,建立独立且符合艺术设计教育要求的生源选拔体制
要提高设计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提高生源的质量。这就要求尽快建立独立且符合艺术设计教育要求的生源选拔体制。首先,必须改变目前一刀切的考试模式,加大高校在招生中的自主权。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建立符合艺术设计教学规律和自身教学要求的生源选拔体制。在考试方法和内容上应更灵活、多元化。其次,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察。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考试,几乎不能反映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这是不符合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的。最后,提高艺术设计考生的文化成绩要求,使之符合设计行业对从业者的文化素质高要求。
(三)改革艺术设计教育的管理体制。建立独立透明的高校信息发布制度
要想切实提高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笔者认为,必须给高校教育更大的自由度和压力,使其既有自我改革的条件,又有改革的意愿。因此,首先应改变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模式,转变其身份,使其由目前事无巨细的管理者,变成整个教育行业的宏观规划者和监督者,把部分教育管理职能,如人事权、专业设置权、生源选拔权下放到各高校,为高校自主改革创造条件,让其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自主设最专业、安排教学、聘用人员。同时,必须建立独立且公开透明的高校教育质量、就业等信息的发布制度,为考生选择学校提供参考,让教育市场这个决定生死的裁判来督促高校提高教育质量,这样,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既有了自主性,又有了生存压力,这就势必促使各高校整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理性招生,关注市场。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能对艺术设计教育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识,敢于牺牲局部利益,逐渐有序地缩减教育规模,并大力促进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使之适应中国经济的需要,中国的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必将有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