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兼容
2011-12-19蒋娟全
蒋娟全
内容摘要: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别于声乐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因此,教材编写内容的选材也不相同。声乐专业的教材主要突出其专业性和艺术性,而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则主要凸显其“美育”思想,体现其文化性和审美性。学习和了解本民族优秀的声乐艺术文化,力求传统和现代兼容,引导学生提升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声乐教材编写选材传统声乐艺术现代声乐艺术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辈们在生活劳动中用音乐倾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表达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不断创作出闪烁着智慧和激情、印下历史足迹的优美的旋律和节奏,这些旋律和节奏不断沉淀、积累,才凝结成今天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而音乐要靠一代又一代不断地传承下去,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当代大学生就是音乐文化传承的使者、承载者和传播者。大学生要肩负起这个使命,就得了解音乐文化的源流、沿革及现状,了解各个时期音乐作品的风格及其文化内涵。因此,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编写内容的选材既要包括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传统声乐作品,也要包括具有时代气息、朝气蓬勃的现代声乐作品,避免出现顾此失彼、断层或断裂的现象。
一、传统声乐艺术
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在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归入传统音乐范畴,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所传达的情感、情绪与思想,无不渗透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哲理。其中,传统声乐艺术是我国其他传统音乐的基础,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和地位。传统声乐作品主要包括传统民间歌曲、戏曲以及地方性民间音乐(原生态)等,它既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又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在历史的长河里,不管历代的封建王朝如何抵制和压抑,甚至是毁坏,它都以顽强的生命力一直生生不息,繁衍出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音乐形式和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
(一)传统民间歌曲
传统民间歌曲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体裁广泛、种类多样、风格丰富多彩、旋律优美动听的声乐,具有鲜明浓郁的民间特色和感人肺腑的艺术表现力,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民间民俗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我国音乐创作及其发展的生命之源泉,是大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和地区音乐文化以及民间、民俗文化的主要途径。在笔者针对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公共声乐选修课学生的一个调查中,有77%的学生都喜欢中国传统民歌,这说明我国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公共声乐选修课学生大部分都喜欢中国传统民歌。因此,传统民歌是我国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编写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选材时一定要精选一些具有浓郁民间特色、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对我国音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优秀作品编入其中。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就是一首传遍全国各地、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民间小调,早在18世纪就流传到欧洲和美国,是最早传到国外的中国民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创作著名歌剧《图兰朵》时,就采用了《茉莉花》作为主要的素材。又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曲调优美、感情细腻,是一首广泛流传、深受海内外华人所喜爱的弥渡山歌,我国作曲家朱践耳曾将此曲改编为钢琴曲《流水》,作曲家孟贵彬和时乐濛还将它改编为混声合唱曲,不管是哪种体裁都给人以无穷美的享受。此外,一些特色鲜明的、优秀的少数民族民歌,如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蒙古族民歌《牧歌》、湖北土家族民歌《龙船调》等,都是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在教材编写时精选一些独具特色、代表性强的民歌,既可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戏曲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国戏曲是在我国民间音乐和其他一些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音乐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人物造型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中国戏曲文化的历史弥久常新,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它源于地方音调,继承和集合了民间歌曲的抒情特征和说唱音乐的叙事特征,是我国民间音乐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内容多以寓意深刻、世代流传的故事作为题材,它的词句深刻而富于文学色彩,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血脉,也是我国人民思想意识的存在形式,在当时是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艺术形式。直到现在,我们还可随处听到戏曲音乐的声音。可是当代的大学生对我国的戏曲却感到比较陌生,殊不知我国戏曲的辉煌成就能使当代大学生领略我国民族艺术文化长河中灿烂的精神风貌,对提高他们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弘扬民族文化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国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编写时,一些优秀的戏曲,如京剧、昆曲、评剧、越剧、黄梅戏、楚剧等,是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
(三)地方性民间音乐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International Societv for Music Educa2 tion)在里斯本会议上就进一步提出了保留本土音乐传统、构建民族音乐体系、开设民族音乐课程的计划,并建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对全球不同地区民族音乐资料进行搜集,以利于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和课程的开设。这一行动得到了普遍赞同和响应。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开始开展了乡土教材的编写研究,力求让民间音乐进入学校课堂,旨在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来传承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当今的大学生既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又担负着传播知识文化的使命,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大学生还担负着地方文化传播的任务。因此,除了我国传统民间歌曲和戏曲之外,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编写可以根据当地的地方特色选择一些较优秀的地方性民间音乐及表演艺术编入其中。如地方戏曲、地方小调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山歌等等,通过学校音乐教育,使大学生对当地的民间艺术有所了解,形成对家乡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热爱,和对生态文化的理解,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一条有效途径。
二、现代声乐艺术
“现代”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现在这个年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五四运动到现在的这一段时期。笔者所指的现代声乐艺术是指我国从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所有歌曲创作的各类体裁,包括艺术歌曲、合唱歌曲、歌剧以及流行歌曲。在近100年的历史长河里,作曲家们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创作技法,谱写了多姿多彩、精妙绝伦的各种体裁的声乐作品,创造了我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音乐
时代。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们大部分都喜欢中国现代歌曲。笔者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有71%的学生喜欢中国创作或改编的独唱歌曲,58%的学生喜欢中国合唱歌曲,85%的学生喜欢中国流行歌曲。由此可见,在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中选择一些优秀的现代歌曲,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质,是他们的兴趣所向,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中国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统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钢琴伴奏占重要地位等。许多优秀艺术歌曲现已成为声乐教材或音乐会的保留曲目。艺术歌曲这种体裁是在五四以后由西方传入我国的,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创作了不少经典作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空前繁荣,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新编教材编写时,对中国艺术歌曲的选择,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按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来选择作品
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优秀作品有:《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玫瑰三愿》(韦瀚章词,黄自曲)、《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等。
第二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优秀作品有:《咱们工人有力量》(马可词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焦萍词,朱践耳曲)等。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优秀作品有:《长江之歌》(胡宏伟填词,王世光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词,施光南曲)等。
第四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优秀作品有:《珠穆朗玛》(李幼容词,臧云飞曲)、《香港一九九七》(瞿琮词,方天行曲)、《儿行千里》(车行词,戚建波曲)等。
2.根据艺术歌曲的类别进行选择
新潮艺术歌曲。这类艺术歌曲往往采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强调创造性、探索性和求异性。如《涉江采芙蓉》(东汉古诗,罗忠镕曲)等。这类作品的创作手法大多是借鉴西方先锋派音乐的创作技法,追求个性鲜明、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作品,这种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对当今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艺术歌曲。这类艺术歌曲沿用传统的作曲技法创作,强调旋律性和可听性。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唱支山歌给党听》等。这类艺术歌曲用我国传统的创作技法,追求优美的旋律和词曲的完美结合,强调感人肺腑的抒情性,给人以无穷美的享受,这对陶冶大学生情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精神佳肴。
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这类艺术歌曲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沿用传统的创作手法改编而成。如《兰花花》《小白菜》等。这类作品既保存了传统民歌的音乐风格,又在原来的基础上丰富了音乐的内容,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这些作品可以使当代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民歌,继承、发展传统音乐文化。
(二)中国合唱歌曲
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8%的大学生喜欢中国合唱歌曲,对此不了解的有32%,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喜欢中国合唱歌曲,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合唱是追求和谐美的声乐艺术,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合唱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对大学生其他方面,如观察能力、分辨能力、分工协作能力、集体荣誉感等多种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材编写中选择一部分优秀的、难易程度适中的合唱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如《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我的祖国》以及一些无伴奏合唱曲等。
(三)中国歌剧
歌剧最初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盛行于欧洲各国。中国歌剧起步较晚,是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黎锦晖是中国歌剧的开拓者。歌剧是集音乐、文学、舞蹈、灯光、舞台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对培养大学生的编排能力、表演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选择一些经典作品编入教材是非常必需的。如《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原野》《风流年华》等。
(四)中国流行歌曲
笔者的调查显示,喜欢流行歌曲的大学生有85%,只有1%的学生不喜欢,还有13%不了解。这说明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公共声乐选修课学生绝大部分都喜欢流行歌曲,这种声乐体裁符合大学生的特质。但是流行歌曲良莠不齐,既有不少艺术精品,又存在不少糟粕,在编写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时,要注意选择一些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朗、清晰,歌词朗朗上口,内容健康向上,具有时代意义的优秀歌曲。如《同一首歌》《北京欢迎你》《朋友》《让世界充满爱》《感恩的心》等。
我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沉淀、积累和结晶,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在历史的长河里,它一直生生不息,繁衍出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精妙绝伦的音乐形式和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当今大学生既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又担负着传播文化知识的使命,在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教材中选择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和现代声乐艺术,对大学生学习和了解本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培养大学生弘扬民族文化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