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美术创作对象画面和作画者的关系

2011-12-19甘崇崇

艺术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作画对象绘画

甘崇崇

美术教学课堂中,写生课的多名学生如果同时对一个模特写生,都采用写实手法,最后也不会找不出一模一样的两幅作品。每个学生观察模特对象的角度不同,他们的认识也有差异,加之个人的绘画水平等因素,即使让同一个人对着同一张照片,使用同样的作画材料和表现手法,也无法画出两张一模一样的画,这和作画者的心境有很大关系。

纵观整个艺术发展史,并不是技术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由发展轨迹来看,艺术的发展并非沿单轨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整个艺术发展史就像一棵长满枝丫的大树,各个艺术流派就是树的枝丫,它们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各显风姿。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时代背景、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不同,以及作画者个体因素的差异,作画的对象、画面和作画者的关系就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一、定义

对象一词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一是观察或思考的客体,也指行动的目标。二是特指恋爱的对方。在本文中,“对象”特指作画者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参照物或根据,可分为客观对象与主观对象两个方面,客观对象包括自然界万物与人造物,比如天空、树木、房屋、衣服等:主观对象包括主观情感、梦境、生活经历和生存感受。

画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但在本文中仅限于研究它的狭义内容,指作画者用来呈现创作意图的占有二维平面化空间的绘画作品。

作画者则从广义上指从事艺术创作的人。

二、对象、画面和作画者的关系

1.作画者与对象的关系

我国唐代张璪曾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里的“造化”亦属对象的范畴。“造化”指自然界,涵盖天地万物,以及万物神奇的形成过程。作画者要向自然对象学习,用心去体悟,从中有所获并储藏于内心,成为创作本源。张璨的这句话道出了作画者与对象的关系。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句,也将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中作画者与对象的关系表述得非常形象,意指作者要到各地去领略各种自然对象,并做到对这些对象的特征了然于心,为绘画创作做准备。以倪瓒创作《渔庄秋霁图》为例,作画者在创作之前,不仅游历过渔庄,还游历过其他很多山川,作画者将众多山石、水、树木等自然对象的形象特征收集于心,在进行绘画创作时,从自身的主观意向出发,按画面需要打散重组自然对象的形象。因此,《渔庄秋霁图》中所描绘的景物并非渔庄某一处实景,而是作画者对各种景物打散重组的结果。

作画者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对象能给作画者以影响,作画者也可向对象投射影响。具体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作画者由此对象获得感觉,再由创造的第二对象传达第一客观对象的气息。比如对着模特写生就是这样,模特会传递信息给作画者,并在作画者的内心发生作用,进而成为作画者的感觉。作画者再将此感觉通过对模特的写照传达出来;另一种情形是,作画者由此对象获得感觉,却由彼对象传达此感觉。第二种情形就是由于作画者向彼对象投射影响造成的,即作画者将主观情感投射于彼对象的结果。张浩在其《筑》一书中说:“选择一个实景是为了说明问题,完全可以不考虑这些具体物体。我画它不画它不取决于它是树木,而是它是否引发我的情感反应,或者我把某种情感寄予它。”确实,在中国画中,这种情感表达很常见。

2.对象与画面的关系

画面中的形象只是对对象的一种诠释,尽管有时看起来酷似,但永远不能等同于对象,两者虽有一定的联系,却存在本质的区别。以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为例,画家根据现实中的蒙娜丽莎这一客观对象创作了这幅画,画家运用自身高超的写实技法创造了酷似客观对象的画面形象。客观对象与画面中的形象之间本质的区别在于;生活在现实当中的蒙娜丽莎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占据三维立体空间,而画中的形象是由绘画颜料在二维平面的画布上留下的痕迹,需要通过人的视觉作用才得以成形的一种视像错觉,画面中的三维空间效果是画家运用一定绘画技巧,并遵循透视学规律,给人造成视觉上的错觉。画面中的形象是作画者主观加工处理过的、以绘画语言再创作的对象,这也是同一创作参照对象,经不同作画者描摹,会有不同的画面效果的原因。因此,在创作时,作画者自身的头脑要有清楚的认识,要知道我们不是在用生物技术去克隆对象,而是在通过艺术语言来诠释对象,是一种再创造,就像用文字描述,我们要遵从一定的语法来组织语言进行表达、诠释。

古典写实主义绘画更多的是对自然对象进行模仿,让观众在面对这类作品时,产生一种如身临其境般看一个人、一组静物,或是一片景色的视觉幻象,而忘却自己事实上是在看一块涂了颜料的画布。作画者试图在二维平面上营造三维的效果,使画面中的意象接近对象的真实感。

画面对对象的描写不像照相机那样机械地反映,而有更多的创造余地。例如马蒂斯画的女人体,画面中意象与对象相去甚远,“丑”化了对象;而新古典主义者的绘画创作追求既忠于自然,又合乎理想,美化对象。有些画面看起来生动、真实,在现实中未必正确。比如齐白石作品中的虾看起来真实可信,但观察现实中的虾就会发现画中的虾往往是俯视看到的头与平视看到的身子组合到一块儿。即便我们知道画面与现实对象有出入,但并不影响其审美价值,合乎画面需要的变形还能提高其审美价值。

3.作画者与画面的关系

对于画面来说,作画者就是上帝,是创造者。如瓦西里·康定斯基所说:“艺术作品的创造即世界的创造。”作画者通过绘画语言来创造画面,作画者赋予画面新的意义,以画面作为传达自身意图的载体和方式。同时,对于画面来说,作画者又是它的观众。作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经常退远,与画面保持一定距离,从观众的角度来审视画面,体会画面的成功与不足,以此来引导进一步创作,因此,作画者与画面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总之,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象、画面和作画者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画面得以成形的本源;画面是作画者表达意图的载体和方式,也是诠释对象的一种方式:作画者是主体和执行者,作画者将自己观照自然对象后获得的感觉,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

猜你喜欢

作画对象绘画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指纹来作画
巧巧手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