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中前景化语言的认知分析与翻译策略研究

2011-12-19

关键词:图式前景意图

张 艳

(山西医科大学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01)

小说中前景化语言的认知分析与翻译策略研究

张 艳

(山西医科大学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01)

前景化是文学文体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讨论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形式问题,但同时又与意义密切相关,应该在翻译中予以重视。以小说中的前景化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对其文本意图进行了分析,由深至浅细分出信息意图和文体意图、打破认知图式的意图和其它文体意图、表层结构意图这三个层次。根据这种前景化文本的意图层次结构,进一步在认知框架内提出了全价翻译策略、灵活转换策略、一元翻译策略。

前景化;认知图式;文本意图

0 引 言

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往往不仅仅体现在它所传达的主题,也体现于它的表达方式,而表达方式的问题通常是文体学研究的范畴。在文学文体学中常提到一个概念——前景化,它指的是那些违反了语言或文化习惯的表达。众多学者就前景化的翻译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但多数都局限于翻译理论本身,没有放在更大的相关学科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如与认知学、社会学、符号学等学科相联系。

1 前景化理论及翻译研究

文体学中的“前景化”理论根源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此学派的代表人Shklovsky在研究文学作品何以具有文学性时曾指出,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手段来实现的,这种手段使语篇的理解难度增加,延长了读者的解读时间。同时,他强调任何事物的反复出现都将使人们对它的感受力逐渐变弱,文学艺术就是要将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常规化或定式化的语言进行加工,使人们感到新鲜、陌生[1]137。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Mukarovsky在《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一文中首次将“前景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他认为,前景化就是对标准常规语言的系统违反,是引人注目的、新颖的表达形式。常规语言和定式化日常用语使语言“自动化”和“惯例化”,削弱了人们对语言表达和艺术美的欣赏,久而久之就会对人的感觉产生一种麻醉效力。要消除这种效力,就要颠倒习惯化,“损坏”习以为常的东西,使其前景化[2]87。功能学派代表人 Halliday将前景化定义为“有动因的突出”[3]116,并强调了非常规的语言应用只有在与语篇意义相关联时才能称之为“前景化”。在 Halliday看来,前景化语言有三种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篇的创作过程。另外,他指出,对前景化理论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形式层面,还应考虑到社会历史背景、作者的意图与心理等内部因素。随后,Leech进一步将前景化语言分为“质量前景化”和“数量前景化”。所有这些理论分析丰富和发展了前景化的理论内涵,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文体学理论。2001年,美国学者叶子南在其《高级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将前景化概念引入翻译批评中。随后,大批学者将目光投向这个领域。申丹提出在前景化翻译中应避免“假象等值”[4]。王碧燕[5]、葛艳梅[6]等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前景化语言的翻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笔者认为,要想为前景化语言翻译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首先要从认知视角深度挖掘前景化语言的编码与解码原理,分析其文本意图。本文将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探讨。

2 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

“图式”最初是希腊哲学中的一个概念,首先由Kant提出。然而直到20世纪 70年代它进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时才取得了较大发展。在这两个领域中,研究者们用图式理论来分析外语学习和文本理解过程,从而形成了现代图式理论,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Piaget,Minsky,Rumelhart和 Carrel等。他们发现,人们对新文本的理解会受到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影响,而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就是认知图式,它在阅读中为新信息的理解提供了适应性框架。本文将应用图式理论对小说前景化语言的文本意图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3 小说前景化文本意图的认知分析

前景化语言以人们所熟悉的知识和语言规则为背景,使非常规的文本突显于其上,以吸引读者的注意。Mukarovsky曾说过:“前景化就是对图式的违反。[2]”我国学者岑群霞[7]等也试图为前景化语言寻求一种认知解析,但并没有为前景化语言的编码和解码机制找到系统的解释。事实上,所有的语言规则、习语、俚语,还有其它的语言现象,再加上人们已有的对于世界或生活的经验,都以图式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随时可以被激活。在创作文本时,作者会有意无意地对读者头脑中的各种图式作出预测,因为他与读者的图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根据这种预测,作者会在读者图式范围内构建一个常规语境,再以这个语境为背景创作出偏离语言习惯或逻辑规范的文本。其中的语言偏离可以发生在不同层面,如语音、词汇、语法、句法层面。如 Ralph Ellison在他的著作 Invisible Man中有这样一句话:

But suddenly the yokel,rolling about in one gale of boxing gloves,struck one blow and knocked science,speed and footwork as cold as a well-digger’s posterior.

在英语中有很多与cold搭配的明喻表达,如:as cold as ice(snow,earth,clay,iron,death,Charity,Christmas,a key,a clock,a marble,a frog,a dog’s nose,a maid’s knee……)。这些固定搭配作为图式存在于读者的头脑当中,而作者也享有相同的图式。为了避免陈旧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作者构建出一个读者熟悉的语境“as cold as….”,但选择了出乎意料的名词短语“a well-digger’s posterior”(掘井者的臀部)来表达“冷”这个概念,这远远超出了读者已有的认知图式。当然,在这个创新性表达中,作者首先要运用他的逻辑图式进行判断,确保“a welldigger’s posterior”和“coldness”之间有关联性存在。只有这样,前景化文本才可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也才能被读者理解。

Halliday和其他很多学者都认为,语言是一个层级系统,在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体现关系。即:

意义meaning

体现于

措辞wording

体现于

声音 sound(或文字 writing)

根据这种思想,“意义”的选择(在语义层上)被“形式”的选择(在词汇语法层上)所体现;而“形式”的选择又被音系层上“实体”的选择所体现[8]698。这种层级结构的语言观为文本意图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前景化的文本意图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包含有一系列子意图的层级系统,它首先可以分解为信息意图和文体意图。对于前景化语言来说,信息意图和文体意图同等重要,彼此紧密相连,因为“形式”在很多情况下就等于“信息”。文体意图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打破认知图式的意图和其它文体意图(如其它一些修辞表达意图)。对于前景化文本来说,文体意图主要由打破认知图式的意图来体现,其它文体意图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处于层级系统最底端的是表层结构意图,由于作者进行表达的时候可以有很多选择,所以这一意图是相对灵活、动态的,是对所有上级子意图的语言实现。

图1 前景化的文本意图的层级系统

例如,在范仲英的《实用翻译教程》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But it was not from Henry;it was a message from the desk clerk.She read:“9:20.Mr.Remsee foned.You lost pkg in his ownership.He bid you before tiring.”She judged the last word was intended to be“retiring”.

这段文本想要表达的信息意图是:服务员没受过什么教育。但这个意图是借助于文体意图,即打破读者既有图式的意图来实现的。而要实现打破图式的意图,有几种表层结构可供选择,如:拼写错误、混乱的句法、语法错误、不当用词等等。在所有这些选择中,作者选择了拼写错误这个表层结构意图来实现信息意图和文体意图。所以,“Phoned”被拼为“foned”,“package”拼为“pkg”,而“retiring”被拼做“tiring”。

4 小说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策略

构建前景化文本意图的层级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意图,同时也为前景化文本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前景化文本翻译来说,译者应该从层级结构的底层(即表层结构意图)开始,尽力在目标语中将其再现,这是“对等”的最高境界。如果源语中的表层结构特点无法在目标语中重建,译者可以上行一层,寻求其它表层表达实现打破读者图式的意图,这样,前景化的效果就得以保留。如果没有合适的表达能够重现相似的打破读者图式的意图,译者则必须再上行一层,把重点放在传递源文本的信息意图上。由此可以得出前景化翻译策略:

4.1 全价翻译策略

全价翻译策略指的是保留原文中所有的子意图,在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模仿其表层结构特征的翻译策略。既然源语与目标语在认知域和语言规则上有重叠之处,译者有时可以用直译将源表达投射到目标文本中去。“只要能够达到‘对等’效果,直译不仅是最好的,也是唯一有效的翻译方法。[9]39”例如: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沈从文:《边城》)

Emerald is no longer a child. The slightest thoughtless remark sets her blushing.Time is ripening her,filling her heart with a new hunger.(戴乃迭译)

此例中的“时间在成长她”显然是用了语义前景化。译者将汉语中的意象和表层表达完全投射到了英语中。“Time is ripening her”很好地重现了源文本的信息意图、文体意图和表层结构意图。

全价翻译策略的价值在于提醒译者保持清醒的文体意识和对前景化语言的敏感度。在很多情况下,译者很容易只顾及信息传递而无意中抛弃文体形式。如: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它,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鲁迅:《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刻画了一个患有迫害恐惧症的狂人的形象,他怀疑自己生活在一个人吃人的世界。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狂人的个性特征,而是借助狂人的疯言疯语和不合逻辑的意识流去体现他的病态心理,如“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小说的首句“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是一个典型的违反语法规则的前景化表达。“今天晚上”是一个可以看做状语成分的名词短语,而“很好的月光”也是一个形容词和名词构成的名词短语。这种“名词短语+名词短语”的形式即使在汉语中也是很怪异的。以下是两个翻译版本:

a:Tonight the moon is bright.(杨宪益、戴乃迭译)

b:The moon is extremely bright tonight.(毛荣贵译)

这两个译本虽然很好地传递了源文的信息,却都没有重现源文中语法前景化的文体特征。因为此例中的语法前景化与主题意义息息相关,是揭示人物狂人特征的重要手段,所以源语中的表层结构特征最好保留。笔者将此句改译如下:

On this night,moon so bright.

改译后的版本以语法前景化译语法前景化,并保留了与源文本相似的音律特征,以/t/音押韵对应源文中“上”与“光”的押韵,更好地体现了小说的主题与文体特征。

4.2 灵活转换策略

当源语中的认知域与语言特征很难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项时,译者可以换用其它的前景化手段达到相似的文体效果。这样,源文本的表层结构意图虽然被抛弃,打破图式的意图却被保留下来,并以其它的表层结构特征来实现。在这种灵活转换策略中,译者意图可以在语言重组的过程中得到更大发挥。根据Leech的理论,质量前景化存在于8个具体的层面:词汇前景化、语法前景化、语音前景化、书写前景化、语义前景化、方言前景化、语域前景化和时代前景化。灵活转换策略允许译者采用与源文本不同层面的前景化手段,取得打破读者已有图式的效果。例如:用书写前景化来译语法前景化,以语域前景化来译时代前景化。无论表层结构特征做怎样的调整,目标语中的前景化手段始终是为揭示主题服务的,要与主题意义保持适当的关联性。如在小说《围城》中,方鸿渐给父亲的信是用古文写的:

迩来触续善感,欢寡愁殷,还抱剧有秋气。每揽镜自照,神寒形削,清癯非寿者相。窃恐我躬不阅,周女士或将贻误终身。尚望大人垂体下情,善为解铃,毋小不忍而成终天之恨。(钱钟书:《围城》)

方鸿渐写此信的目的是劝说其父为其解除婚约。信中本可以用白话文,但作者故意用古文与小说的白话语言背景形成对照,用这种时代前景化的手段去揭示方鸿渐父亲较高的文化水平、严厉的家庭教育以及在家里至高无上的威严。虽然译者在翻译中可以用thou,thy等古文形式与源文本进行对应,但还是很难将每句的古文体特征在英语中进行再现。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采用不同于源文本的前景化手段。吴静、吴喜才对Jeanne Kelly的译文进行了改进,将这段文本翻译如下:

Of late,I have been very sentimental and constantly seized by“autumnal melancholy”,experiencing little gaiety and boundless disconsolateness.Every time I behold into the mirror my own reflection,so gaunt and dispirited,I can vision on promise of longevity.I am deeply concerned that the consequence of my possible brevity might be the ruination of Miss Zhou’s life.And thus I plead with Father to extend to me your great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 to tactfully break off my engagement to the lady and not to be in a rage at my modest request which might result in everlasting woe.

译者抛弃了源文的时代前景化,转而运用语域前景化来达到打破图式的效果。父与子本是很亲密的一种关系,无需用很正式的文体写信。但为了体现方鸿渐对父亲的尊与畏,译者选用了正式体(如“of late”,“exuend to me your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gaiety”,“behold”,“plead”)来暗示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这种语域前景化达到了与源文本中的时代前景化相似的打破图式的效果。

4.3 一元翻译策略

由于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差异,译者有时可能无法在目标文本中运用非常规的语言形式来传达主题信息。换句话说,前景化文本翻译中的确存在“不可译”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只能将重心放于信息意图的传递,而完全抛弃前景化的文体形式。这种策略被称为“一元翻译策略”,因为只有一种子意图(即信息意图)在目标文本中得以体现。在 Gilbert Keith Chesterton的一部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

He found him in his slippered ease by the fire.

“Slipper”本是一个名词,在本句中被转换成形容词形式“slippered”,用来修饰抽象名词“ease”。这种语义前景化偏离于读者的认知图式之外,但又符合英语的语法习惯。在汉语中没有相类似的表达存在,即使用灵活转换的策略也难以再现源文本的打破读者认知图式的意图。译者只好上行至信息意图,翻译如下:

他看到他的朋友穿着拖鞋悠闲自在地坐在炉火旁烤火。

在译文中,前景化语言被牺牲,而信息意图得到了较好的传递。需要注意的是,一元翻译策略只是努力无果后无奈的一种策略选择,是对原作文本意图的最后救赎。

5 结 论

从理论上讲,文学文本的前景化现象应该在翻译中得以充分体现,即以前景化译前景化,只有这样源文的文本意图才能够在译文中得以彰显。但是,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巨大的语言及文化差异可能会使译者很难甚至无法将前景化的文本映射到目的语当中去。对于前景化文本的翻译来说,最重要的是时刻保持清醒的文体意识,善于发现前景化,谨慎对待前景化。在翻译实践中,可以从文本意图的底层出发,采取“剥洋葱”的方法,首先考虑采用全价翻译策略保全源文本的表层结构意图。如果这一策略很难实现,则采用灵活转换策略抛弃表层结构意图,而确保打破图式的意图。在这两种策略都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译者只能借助一元翻译策略保留源文本的信息意图。

[1]Shklovsky V.Art as Techique[G]//L.T.Levon,M.J.Reis.Russian Formalist Criticism:Four Essays.Lincoln,NE: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65.

[2]Mukarovsky J.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G]//Zhu Gang.Twenties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

[3]Halliday M A K.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G]//Chatman,S.Literary Style:A Symposiu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

[4]申丹.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2002,23(1):11-15.

[5]王碧燕.从文学文体学视角看《尤利西斯》前景化句式特征在中文翻译中的重构[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6]葛艳梅.句法象似性与前景化语篇的文体翻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7]岑群霞.从认知角度探析似非而是的隽语[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2(2):51-55.

[8]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A Cognitive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Study of Foregrounding Language in Novels

ZHANG Yan
(Dept.of Foreign Language,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

Foregrounding,a significant notion in stylistics,deals with the“form”in literary works.“Form”is sometimes closely related to“meaning”.Therefore,much emphasis should be given on foregrounding language in translation practice.This article makes a cognitive analysis for foregrounding in novels,setting three layers for foregrounding text intention:information intention and stylistic intention,schema-disrupting intention and other stylistic intentions,surface-structure intention.In light of this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foregrounding text intention,feasibl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given accordingly within the cognitive frame,being full-value presentation strategy,flexibl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and unary translation strategy.

foregrounding;cognitive schema;text intention

H315.9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1.06.014

1673-1646(2011)06-0070-05

2011-07-11

张 艳(1978-),女,讲师,硕士,从事专业:语言学与翻译理论。

猜你喜欢

图式前景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前景的探讨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量子纠缠的来历及应用前景
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