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在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2011-12-14温保江
温保江
2011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明确了教学的重点。对于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放在鉴赏评价D这一要求上。这就告诉我们,江苏高考对诗词鉴赏的考查侧重认知、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但对于这样的要求,很多考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在平时的高考复习中,笔者也深深感受到了学生的这些困惑。那么诗词鉴赏到底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
笔者发现,注释虽小作用很大。在诗词鉴赏中,为降低难度,命题人往往会对影响理解鉴赏的疑难处作出注释。这些注释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有的注明生僻字词的读音、意义,有的间接告诉作者的感情……被注释之字往往就是鉴赏的“拦路虎”,不注释就会妨碍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而注释往往就是理解鉴赏的一把“钥匙”,如果我们能正确利用这些信息,那么诗词鉴赏就能“迎刃而解”了。
笔者以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为例,对“注释”进行归纳,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 明背景
例如2010年安徽卷:
岁暮①【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注释①告诉我们作者当时是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我们通过“客居”二字知道作者此时的情况:岁末暮年,漂泊异乡,孤独寂寞。注释②告诉我们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国家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随时可能国破家亡。有了这两个注释我们就能回答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了。
二、 明情感
例如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宋】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通过两个注释我们知道,作者是南宋初年的爱国诗人,而诗歌的题目中的京师是“北宋都城汴梁”。作者大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和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思念故土、有家难归有关。
三、 明意象
例如2010年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注释②告诉我们山翁就是指隐者,结合前面的诗句我们就可以明白,作者想要表现的是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注释②就限定了这里的山翁是作者所羡慕的人,山翁的生活恰恰就是作者向往的生活。借助“山翁”这一意象,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这首诗。
四、 明主题
例如2010年北京卷:
古风(其三十九)【唐】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通过注释③对鸳鸾的解释,我们发现鸳鸾和凤凰同类,是品德高洁的象征。再结合前句,考生不难发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社会现实是黑白颠倒、小人得志,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五、 明生僻
例如2010年广东卷:
望江东【宋】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这首词里面有好几处疑难生僻字眼。“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没有这个注释,我们很难准确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有了注释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知道词中的主人公的心理。在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这都是注释的“功劳”。注释可以帮助考生理解诗词中一些疑难生僻字眼及专用名词(人名、地名称谓)。读懂这些,便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上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诗歌中“注释”的作用做了归纳,不难发现,小小的“注释”,作用很大。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诗词中的注释,相信会对诗词鉴赏起到帮助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