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2011-12-14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11年5期

【2010年12月24日执教于南京浦口四中初一(3)班】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将学习哪一课吗?

生:不知道。(全体摇头,很期待老师的下一步行动)

师:那请大家一齐看大屏幕上出现的关键词来猜猜看。第一个词“炫耀”,第二个词……

生:《皇帝的新装》(全体学生面带微笑高声叫出,很兴奋)。

(紧接着,老师点击鼠标,大屏幕出现课题《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

师:看来,同学们对学过的课文印象非常深刻,老师所给的词语还没出现完,大家都已经猜出,那让我们把老师所给的词看完并齐读两遍,好吗?

(接着,大屏幕出现“不可救药、骇人听闻、称职、滑稽、随声附和”)(学生高声响亮地齐读,精神状态特饱满)

师:既然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这篇课文,那老师想问:“你们打算怎么再学一遍?”

生1:老师可以带领我们把课文复习一遍。

生2: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来再次学习。

生3:可以对课文进行续写。

生4:可以对这篇童话进行评析。

(学生兴趣盎然,发言踊跃,充满好奇地等待老师将如何带领大家再次学习本课)

师:同学们的这些想法都挺不错,平常都可以运用。但今天老师想用质疑探究的方式来带领大家进一步学习课文,好吗?首先,还是让我们先来一齐回顾这篇童话的情节。作者是以“新装”为线索,按“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四部分逐步展开故事情节的。那就请大家从骗子的角度来转述“看新装”的情节,最好用上大屏幕上出现的这几个词语:炫耀、不可救药、滑稽、随声附和。

(生陷入思考,而后有生发言)

生1:从前有个皇帝,特别喜欢穿新衣服,每穿一件新衣服都要向别人炫耀。一天京城里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成一件奇特无比的衣服: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皇帝信以为真,立即下达御旨让他们开始织这样的衣服。在骗子们织新衣的过程中,皇帝还先后两次派大臣去看进展情况。令人感到滑稽的是,官员和大臣什么都没看见,因为那衣服根本不存在。但等到第三次皇帝带领大臣、随从亲自去看时,众人都随声附和:“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转述,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请点评一下,好吗?

生2:他刚才语言组织得不错,老师所给的四个词都用进去了。但他没能从骗子的角度来转述,而是站在读者或者第三人称的角度复述“看新装”的情节,这一点最不符合题意要求。

生2:还有,我觉得他刚才在复述时应该突出“看新装”这一情节。

师:刚才发言的两位同学不仅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而且能发现问题所在,指出努力的方向。第一位主动要求完成这一任务的同学勇气更可嘉,值得敬佩。接下来,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按要求转述,注意一定要从“骗子”第一人称的角度,突出“看新装”这一情节。(受表扬的学生神情得意,更加专注,被点评的同学频频点头,若有所悟)让我们一齐来听下一位同学的转述。

生3:我们来自京城。听说邻国有一位皇帝可以不理朝政、不管军队,但不可以一天不换新衣,这样我们就有钱可赚了。还听说他穿上新衣后总爱向周围的人炫耀。我们自称能织出人世间最美丽的布,缝出奇特无比的衣服: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他居然相信了我们的话,让我们赶紧为他织出这样的新衣。这位愚蠢的皇帝两次派人来看织新衣的进展情况。嘿,他所派来的官员和老大臣被我们用谎言蒙蔽得够可怜的,在看织新衣的过程中不停地露出滑稽的模样,叫人看了十分想笑。最可笑的是,当皇帝亲自带人来看新衣时,我们看出了皇帝其实什么也没看见,他内心非常恐慌,但他的一群随从都随声附和:“皇上请看您的新衣——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师:好,第二位同学的转述完了。同学们觉得他转述得怎么样?符合要求吗?

生4:非常棒。我们听得都忘记鼓掌了。(啪啪啪,学生经点评的同学这么一提醒,立刻掌声一片)

师:确实棒极了。那么对于《皇帝的新装》这样的经典,到底该怎样阅读呢?(学生饶有兴趣地等待老师的下一步行动)

(大屏幕出示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名句:“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

师:遵循余华先生的这句话,让我们先来抓住“这篇童话中到底谁是骗子?为什么?请依据文本说出理由”这样两个问题进行探究质疑。

(生再次陷入思考,约两分钟后有学生发言)

生1:两个织工是骗子。因为第4自然段说“他们摆出两架空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把这些东西全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

生2:两个织工是骗子还有据可证。第2自然段“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丽,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一听这话就知道是假的,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衣服。

师:刚才两位同学一语中的,说得很有道理。那除了文中两个织工是骗子外,还有谁是骗子?请依据文本再来说说。

生3:老大臣和官员是骗子。书上第8自然段老大臣有一句心理活动:“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当两个骗子问他有何意见的时候,老大臣却违心地说:“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非常满意。”第13自然段说:“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

生4:官员是骗子。第17自然段说:“他就把他完全没有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颜色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生5:皇帝自己也是骗子。第21自然段:“‘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太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配做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皇帝明明什么也没看见,也在睁眼说赞美的虚假的话,说明皇帝是骗子。

生6:百姓是骗子。当游行大典开始后,百姓们都出来看皇帝的新衣。第32自然段描写道:“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能从人物的语言、神态等角度来寻找到理由支撑。那么,我们试着用朗读的方式来读出这些人物的内心活动,好吗?

(有一些举手的同学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人物,采用表情朗读,把握住了人物的语气语调,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师:那么安徒生所创作的这篇童话中的人物为什么要你骗我,我骗你,骗来骗去?这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

生1:每个人骗人都是出于私心、私利。骗子骗人是想得到更多的钱财。老大臣、官员骗人是想保住官位、头衔,为了自己以后更好更快地升官发财。

生2:皇帝骗人是想保住皇位,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百姓骗人是不想惹是生非,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丢掉性命。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在理。这是一个极端畸形的腐朽的黑暗的社会。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呢?请看大屏幕介绍:“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虚伪愚蠢至极。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这个国家自上而下都在说谎、骗人,且唯有这样做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这恰恰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人心的丑恶、人性的扭曲。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带领大家就本文的一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究质疑,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看能否通过推敲作者的遣词造句来发现作者写此文时一些背后的信息,蕴含的言外之意。请看大屏幕:“‘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游行大典还没结束,为何用“最后”表达?

(全体学生陷入深深思考,然后有生发言)

生1:这“最后”是指当时在场说话的人顺序的最后,指在时间上或次序上处在后面。

师:你的说法为何如此术语化、书面化?你是怎样弄明白这个词义的?

生1:我刚才查词典的。

师:这位同学的学习习惯真好,遇到不懂的、不明白之处就向字词典请教。大家可要向他学习哦!(受表扬的这位同学脸颊泛红,面带微笑)大家对这个词还有别的理解吗?

生2:“最后”是指游行大典快要结束了,这小男孩是抢在游行大典结束之前说的这句话。

师:是这样的意思吗,同学们?这“最后”的声音到底是谁发出来的?

生(齐):当时在场的一个小孩子。

师:继续往深处想,到底是谁叫出来的?

生(七嘴八舌):百姓;不,是作者!(声音渐高)

师(借机继续启发):为什么不能说是百姓而能说是作者?

生(若有所悟,七嘴八舌):因为百姓根本不敢说,他们都在等待有人先说这句话,先揭示出真相。

师:所以,百姓们都在等待、观望,寻找谁是最勇敢的人,但始终没人敢站出来。此时的作者再也按捺不住,他多想人群里有百姓的声音,哪怕一个,很微弱也行。但无论怎样盼望都不会出现奇迹,至此,他实在抑制不住一颗焦灼的心,借小孩子之口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而小孩子的话就像一根火柴点燃了人群,引爆了现场,接着才有小孩子爸爸说的那句话。(大屏幕出示安徒生创作宣言:我要争取未来的一代)

师:再请看下面这个问题:“全城的人都想看看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究竟”一词有何意味?能否去掉?为什么?

(生又陷入思考状,眉头紧锁、眼睛发光。几分钟后有人发言)

生1:“究竟”一词不能去掉。因为“究竟”一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到底”。说明这座城市的人都认为自己天生比别人强,自己天生聪明,别人天生就是个笨蛋。

生2:“究竟”一词还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取乐别人、想看别人笑话的心理。

生3:这个词也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很不正常,人们的心理、心态都出了问题,专门以想看别人丢脸、出丑为乐。真让人倒吸凉气、心生寒气。唉,当时的丹麦人民,太不幸了!(声音高,以手捂胸,做同情状)

师:刚才三位同学的发言都很棒,都能够看到作品背后作者欲言又止的心迹。特别是第三位同学,不仅有语言,更有手势、动作,传达出对19世纪丹麦人民的深切同情。

师:好,同学们。刚才有一段时间,是老师带领大家在用“质疑探究法”进行自主学习。下面的时间请同学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按前后4人一组的形式进行比赛,找出文中有意味的词语或标点符号,看哪组发现得准,分析得妙。

(生立即组成4人一组,唧唧喳喳一堆。约5分钟后,讨论声自然停下。接着学生争抢着发言)

生1:第36自然段“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更骄傲”一词,可以看出皇帝此时内心的更加慌张、害怕。但为了完成游行大典,皇帝只好装出趾高气扬的样子。其实,皇帝越是这样装模作样,越能反衬出他内心的虚弱和虚伪。

生2:我们小组找的是第1自然段“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一句中“总是说”一词。这个词告诉我们,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就能说出皇帝在做什么。他除了会在更衣室里穿新衣、换新衣,其他什么都不会做。这是一个十足的无能、昏庸、奢侈的皇帝。

师:那这样的一位皇帝,人们提到他时会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说这句话?

生:漫不经心、无所谓的态度。

师:为何用这一词?

生:人们对这位昏君已经绝望,对他的执政已经不抱任何希望。

师:那请你读出这样的语气,好吗?

(生表情朗读,赢得掌声)

师:还可能是怎样的语气来说这句话?

生:(七嘴八舌)痛恨、痛苦、嘲笑……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请同学们用或痛恨或痛苦或嘲笑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好吗?

(生表情朗读,又赢得掌声)

师:好了,有同学的手一直在高高举着。下面继续我们的“寻找”和“发现”。

生:我们找的是第32自然段“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一句中的“从来”一词。这一词说明在此之前,皇帝每穿一次新装都向别人炫耀过,正说明这位皇帝爱新装成癖。

生:我们找的是第34自然段“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中的“天真”一词。这个词是这位父亲在替儿子说话,言下之意是:小孩子头脑简单,心地单纯,性情直率。如果说错,千万别怪,因为他毕竟还是个孩子。这实际是父亲在保护自己的儿子。这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父亲都会做的事情。(啪啪啪,掌声响起)

生:第35自然段“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说他没穿什么衣服呀”中“有一个小孩”一词耐人寻味。意思是说如果说“我”是聪明的,“我”看出了皇帝“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如果说“我”是愚蠢的,那“我”可不承认,因为“我”是顺着一个小孩子的话在说的,错与“我”无关。这显示出大人们的明哲保身,拿小孩子做挡箭牌。

生:第19自然段“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一句中“全副精力”一词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说明这两个骗子在众人面前很会演戏,而且演技高超,骗过了所有人的眼睛。

生:第32自然段的“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一句中“乖乖”一词太有情景感了,我们小组想请全体同学一起来表情朗读这句话。(提议好,生高声、齐声朗读,气氛相当热烈)听,不用我们做任何分析,就能看出人们当时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嘴脸了。

(生手还在高高举着,始终不愿放下……)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了“质疑探究法”深入学习了经典名作《皇帝的新装》。其实,经典的魅力是永存的,不同年段读来会有不同的体味,就像在纪念安徒生逝世200周年大会上有人说的那样(大屏幕展示):让5岁的孩子倾听安徒生;让15岁的少年阅读安徒生;让25岁的青年品味安徒生;让35岁的成年人理解安徒生;让45、55岁的人思索和回顾安徒生。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安徒生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启迪、欢乐、温馨,更多的是思索和悠远的人生体味。

师:同学们,课文学习到此,不知你们回去后还想继续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吗?

生:想!(声音极其响亮,带有兴奋感)

师:老师还想把作家余华的那段话继续展示完(大屏幕展示):“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老师希望你们能永远与经典相伴。因为“阅读启迪心智,经典浸润人生”。(老师将最后一句寄语板书于黑板)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感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执教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