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2011-12-14肖素霞解奎龙潘小玲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城中村广州市居民

肖素霞,解奎龙,潘小玲

(1.广东医学院体育教学部,东莞 523808;2.广东医学院学生处,东莞 523808;

3.广东医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湛江 524023)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肖素霞1,解奎龙2,潘小玲3

(1.广东医学院体育教学部,东莞 523808;2.广东医学院学生处,东莞 523808;

3.广东医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湛江 524023)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深入调查广州市具有代表性的8个城中村社区,了解城中村在改造过程中的体育发展现状。结果表明:广州市城中村居民的体育意识不够强烈,热情不够高涨,体育人口占18.09%;体育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城中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是选择与朋友、同事一起;广州市城中村的体育发展现状目前还不尽人意,还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广州市城中村;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之中的农村”这一特殊的社区形式大量涌现,成了许多大中城市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一说“城中村”,广州市民并不陌生,“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村外现代化,村内脏乱差”便是对城中村最贴切的形容。2000年,广州市政府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曾将城中村定义为“城市规划发展区内的行政村”。根据这一定义,广州市的城中村是指:经国务院批准的广州市规划发展区内(不含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从化市)的138个城中村。在广州城市规划面积385平方公里中,这些城中村的面积就占去了87.5平方公里,约为广州城市规划面积的 22.7% 。[1]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造城中村的系统工程中以其特有的魅力和功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完善城中村社区的组织管理功能、引导教导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2010年广州借亚运会之机,对14个城中村进行拆迁改造,并将用10年时间基本完成广州市在册的138条城中村整治改造。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体育发展现状研究,让体育文化活动在城中村改造和完善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本文通过深入调查广州市具有代表性的8个城中村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使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关注城中村体育的发展,在改造过程中加大体育文化的发展力度,同时为探索城中村新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以及为体育行政部门制定城中村社区体育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广州市城中村。

1.1.1 样本分布

表1 城中村抽样分布一览表

表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抽样方法

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调查采用立意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依据立意抽样的原则,选取拥有典型城中村的广州市白云区、天河区、海珠区和芳村区等作为研究单位进行抽样调查。分层抽样采取将具有相同类型和特征的样本划归一个层面抽查,可以降低抽样误差,提高精确度。本文采用按城中村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和发展程度而划分成A、B、C三种类型,分别在上述四区中随机抽取A类城中村3个,B类2个以及C类3个,共计8个城中村。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社会学、学校体育学、政府有关城中村建设的规划和政策、以及城中村改造方面的相关研究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1.2.3 访谈法:

访谈社会学、体育社会学、心理学和广州市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家教授以及有关的行政管理人员。同时,走访部分城中村居民。

1.2.4 实地考察法:

选择了样本中的林和村、石牌村、小塘村等城中村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实地数据和资料。

1.2.5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共发放800份,其中城中村原住居民600份,外来人员200份,回收有效问卷770份,有效回收率96.25%。调查对象中原住居民问卷的有效回收586份,回收率为97.67%,男性292份,女性294份;外来人员问卷有效回收184份,回收率为92%。

1.2.6 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广州市城中村体育人口现状

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2]

表3 城中村体育人口状况(%)

从整体上看,广州市城中村居民中的体育人口为18.09%(不包括城中村内学生这类当然体育人口),男性居民体育人口的比例明显要高于女性,这说明我们要发展城中村的体育,还应大力提高居民体育人口的比例。按年龄阶段来看,35岁以下体育人口的比重最大,这个年龄段人们的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生活压力较小,交际范围广,他们自然地会对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投入很大的热情;进入老年以后,出于治疗疾病和打发闲暇的目的,很多老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人口的比重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相反处于35~59岁的人,由于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教育孩子,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兼顾事业,生活和工作的负担过重,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娱乐,还有一部分人不参加体育活动可能还因为缺少经济条件,如何改善和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健康状况也是大众体育的一个工作重点。城中村居民在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上,多数没有真正转变为城市居民。

在我国体育人口的职业构成中,农民这个群体的体育人口比例最低,城中村18.09%的体育人口略高于全国农民体育人口的平均数。城中村居民作为从农民向都市人转型但又未彻底改变的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得到的这个结果可以说并没有太出乎事先的预料,但在现代都市之中,18.09%的数字比例比广州市社会体育人口(广州市社会体育人口为28.76%[3])低了10个百分点,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2.2 广州市城中村居民体育消费现状

体育消费是生活消费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的体育需求而消耗各种与体育有关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体育消费水平可以反映出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也可以作为考察居民生活水平的一项指标。图1显示:城中村居民的月体育消费在10元以下的占了49.6%,11-20元的占15.3%,21-50元的占12.2%,这三者之和是77.2%,而月消费水平在50元到200元之间的占14%,月消费200元以上的只占了8.8%。这说明城中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普遍较低,体育健身和娱乐消费远没有成为人们消费时尚,体育消费的结构也不够合理,实物型体育消费支出远远高于参与型及观赏型体育消费支出,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其体育消费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购买运动服装、小型体育健身器材以及体育类图书报刊等。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也带动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促进城中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图1中城中村居民月体育消费达到100元以上的占到了15%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图1 城中村居民月体育消费(%)

2.3 广州市城中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空特征

在时间的选择上,由于城中村内的环境条件不同,居民的作息时间不一,使得人们在选择体育活动的时间上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也有相对集中的特点:早晨是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中村居民的首选时间段,其次是傍晚锻炼。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他们多习惯于早晨锻炼,和晚锻炼群体相比,早晨锻炼群体的年龄较大,且中老年群体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受节假日的影响较小,但较容易受天气、环境、身体状况及家庭事务的影响;而年轻人由于工作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晚锻炼和节假日锻炼的较多,而且节假日更多的被他们看成是休闲放松和充电的大好时间,也被他们认为是加强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的好机会。

城中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地点不够集中,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并不是集中在城中村的健身路径和文化广场等公共体育设施,选择家庭空间,在家里锻炼身体的居民也很少,原因可能是城中村内体育场地不足以及没有组织和指导而带来的随意性、分散性和盲目性。有些城中村靠近文化宫、体育中心或公园,如林和村、石牌村和上社等,但只有少数居民会选择在这些体育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中,选择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地点如表4所示。选择收费经营性活动场所作为主要的体育活动地点的居民也占一定的比例,这说明城中村中一部分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还是很愿意在体育健身方面进行投资的。

表4 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地点(%)

2.4 广州市城中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表5表明,城中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64.85%),占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79.6%,其次是自我锻炼(7%),占参加锻炼总人数的13.71%。选择与家人一起锻炼和参与街道组织的体育活动的居民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分别占总参加人数的2.05%和1.37%。这说明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家庭体育的作用,当然家庭经济收入、共同的闲暇时间和共同的兴趣爱好都是影响城中村居民家庭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只有3.3%的居民参加由街道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且多是老年群体,他们更喜欢参加如老年辅导站和老年体育协会等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和俱乐部,但是城中村这类的组织还比较少,同时也说明城中村居委会在举办体育活动方面比较欠缺。

表5 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2.5 广州市城中村居民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共列出23体育运动项目供其选择,所列项目基本包含了适合南方地区的各种体育活动。从表6可以看出,广州市城中村居民喜欢的前三项体育项目主要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散步或慢跑、桌球、游泳。在足、篮、排三大球当中,只有篮球更受欢迎一些,占到了27%,是居民的首选项目;相比之下,在居民的选票中,排球只占到了2.1%,而足球也只占了7.5%。就整体而言,35岁以下男性选择足篮排三大球的比例要明显多于女性及其他年龄段。

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羽毛球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群众的参与,23.4%的居民选择了这个运动项目,且女性的比例要高于男性群体。

乒乓球和桌球等项目受到居民喜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受场地影响较小、容易开展和普及的特点,深受居民的喜爱。选择这两个项目的城中村居民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35岁以下年龄段居多,特别是桌球,深受青年人的喜爱,而且男性居民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

散步、慢跑等运动项目因其简便易行且自主性较强,因而也拥有较高的投票率。此外得票率较高的运动项目还有游泳,广州地处低纬,属亚热带气候,炎热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为游泳运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选择这一运动项目的35岁以下年龄段居民所占比例较大,但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舞蹈项目因其项目特点在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群体中也一定的支持率。而地掷球、射箭和高尔夫等项目由于缺乏场地设施和指导很难在城中村开展。棋类、毽球、跳绳、钓鱼及其它一些很容易开展的体育项目在居民中也有一定数量的爱好者,但普及程度不高。另外,由于郊游活动可以使人们接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同时结伴同行也可以沟通感情,增进人际关系,因此很多青年人选择了这一项目。

对居民选择体育项目的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应该根据居民的爱好,有针对性地建设一些体育设施,既可以方便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也可以提高其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2.6 广州市城中村居民对街区体育发展现状的评价

城中村居民对于本街区体育文化状况的满意程度可以作为我们判断城中村体育发展状况的一项很具参考价值的评判标准。我们特设计了“比较满意”、“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不满意”五项评价指标,调查问卷显示,只有7.8%的居民对现状比较满意,13.5%的居民选择满意,认为一般的占49.4%,选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了18.4%和10.9%。(见图2)

这一结果表明,只有五分之一多的居民对现状表示满意和认可,而近五分之四的居民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不满,表达不满是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也正说明了发展城中村的体育文化事业是居民所需要的,是有群众基础的。所谓“一般”即表示居民认为城中村体育还有待发展,而“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则是直接暗示了急待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广州市城中村的体育发展现状目前还不尽人意,还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同时城中村居民对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具有一定程度的期盼。

图2 居民对体育现状的满意度(%)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广州市城中村居民的体育意识不够强烈,热情不够高涨,体育人口占18.09%,但男女有显著差别。

3.1.2 城中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普遍较低,体育健身和娱乐消费远没有成为人们消费时尚,体育消费的结构也不够合理,实物型体育消费支出远远高于参与型及观赏型体育消费支出。

表6 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

3.1.3 城中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是选择与朋友、同事一起;早晨是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中村居民的首选时间段,其次是傍晚锻炼;活动地点常在房前屋后和公园广场;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分别是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拔河、跳绳等。

3.1.4 广州市城中村的体育发展现状目前还不尽人意,还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同时城中村居民对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具有一定程度的期盼。

3.2 建议

3.2.1 借亚运会之势,通过媒介宣传,大力发展城中村体育,提高城中村的体育人口和居民的体育消费。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强化了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目前,广州市一般(广义)体育人口比例为58.82%,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表示:广州将进一步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力争在2010年亚运会前使一般体育人口比例达到60%。[4]城中村体育也应借亚运会之东风,通过宣传和社会舆论,加大体育运动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和强化城中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居民通过宣传和大众传媒来了解、认识、喜欢进而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举办亚运会会带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发体育消费市场,培育和规范体育消费环境,不断加强宣传,引导城中村居民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

3.2.2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增加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实现城中村体育经费的社会化。

亚运会的举办,将造就一个率先实现基本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广州。在城中村的改造、规划建设中,应加大力度增加和改善如健身路径、体育场馆和文化广场等的体育设施建设,以保证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和举行体育活动的需要。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多方资助,充分挖掘各种潜在力量,寻求政府支持,寻求企业、个人等的帮助,扩大经费来源,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以确保城中村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4.2.3 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开展特色项目,促进城中村体育的发展。

建立城中村体育中心,成立如龙灯会、狮子灯会、武术会、龙舟会等的体育会所,使居民中的爱好者能有一个活动的中心和展示的舞台。也为居民提供一个学习体育卫生基本知识,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的场所。

根据广州市城中村的客观情况及其民风民俗,利用节假日(如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五四、端午、十一、中秋等)开展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活动和比赛项目也应以居民喜闻乐见的项目为主,如武术、太极拳、舞龙舞狮、龙舟、拔河、棋类等等,在那些设施条件较好的城中村,可以逐步推广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

4.2.4 完善城中村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科学检测系统为城中村体育提供更多科学指导。

[1]郑 静.广州城中村:形成、演变与对策.广州政府网.2002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修订本)[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75

[3]饶纪乐.广州市全民健身的时代性特征[EB/OL]http://www.chinasfa.net/lr.aspx id=4002 .2004 -7 -1

[4]谢苗枫,孙晓素.广州体育人口比例2010年亚运前力争达 60% [EB/OL].http://news.163.com/08/0804/10/4IGDFQ15000120GU.html.2008 -08 -04

The present research on the sports development in the reform process of urban village in Guangzhou

Xiao -suxia1,Xie -kuilong2,Pan -xiaoling3

(1.Teach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ongguan 523808;
2.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Dongguan 523808;
3.Teach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anjiang 524023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China)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and researches them by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deeply the present of representative selection of eight community,acquaintance the sports development present in the form process of urban village.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The urban village residents is not strong enough to participate in the sports,that sports population proportion of 18.09%;sports consumption level generally lower;the key form of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s to select friends and colleagues together;the status quo of sport development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residents,yet remains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and improved.

urban village in Guangzhou;sports development;present research

G80

A

1007-323X(2011)04-0050-05

2011-04-08

肖素霞(1977-),女,河南漯河人,讲师,硕士

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城中村广州市居民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石器时代的居民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学校联盟:城中村学校提质新路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