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北京奥运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策略分析——东京奥运会后日本大众体育发展的启示

2011-12-14杜光宁卢志成程士钧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场地设施国民

杜光宁,卢志成,程士钧

(1.嘉应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后北京奥运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策略分析
——东京奥运会后日本大众体育发展的启示

杜光宁,卢志成,程士钧

(1.嘉应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奥运会对群众体育发展的影响,并在探究东京奥运会后日本大众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后奥运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策略。

后奥运会时期;群众体育;日本大众体育;发展策略

奥运会是当前全球最具影响力、规模最大的人类文化活动之一。每届奥运会均会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一点痕迹,或深刻,或肤浅,或具历史转折意义,或只是过眼烟云,或对本国体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或债务缠身[1]。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除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以53枚金牌的佳绩首次位居世界第一,让全体国人倍感荣耀之外,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运动也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借鉴它国成功经验,把握后北京奥运会的机会,使全体国民在精神、文化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继续享受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冲击和和刺激,借此增强国民体质和健康就成为重要的话题。

1 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本质在呼唤群众体育的发展

通常,奥运会的举办国在举办奥运会时本国的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会达到顶峰,随后出现低谷现象。然而,是否能充分利用奥运会举办的契机推动本国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却是差异较大。《奥林匹克宪章》提出,“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是全球性的、持续的。其最高层次的活动是使世界上的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盛大的体育盛会上相聚一堂”。而“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可见,奥运会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层次的活动。而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活动,则是通过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教育青年,为国家为人类做出贡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一个国家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绝不仅仅是搞好奥运会这个最高层次的活动,而且还要使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年们,感受和参加“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奥运会与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与提高。

国际奥委会在1985年成立大众体育委员会之时,就提出要“扩大活动范围,探索新的发展前景和新的平衡,更全面地满足整体和每一个人的合理愿望”的宗旨。随后,在第二届“大众体育”国际代表大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又强调:国际奥委会绝不会对“大众体育”运动袖手旁观。可以说,精彩的奥运会已离不开的大众体育蓬勃开展。钟秉枢在解释2008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时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就是人在身体、意志、精神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不应仅是只是追求各类锦标与金牌,展示肌肉和力量;也不应单纯追求比赛胜负,而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强身健体、培养意志品质;并通过与文化教育的结合使人的道德精神获得提高,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这才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2]

2008年我国在竞技体育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群众体育的发展远滞后于竞技体育。北京奥运会之后,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做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进而成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关于这一点,日本在东京奥运后大众体育的发展无疑对我们有巨大的启示。

2 它山之石——东京奥运会日本体育发展战略的转移

二战后,作为一个战败国,日本曾自诩的“神国”和天皇的神化被击破,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萎靡。为了重振民族精神,树立自信心,就需要寻找一个“兴奋点”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于是日本政府把目光投向了竞技体育,树立了侧重于“提高”的体育发展方针,并以申办奥运会作为实现此方针的突破口。经过努力,日本获得1960年第18届奥运会的举办权。为了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自己,日本政府对东京奥运会投入巨资,据统计,各项经费达到1兆800亿日元,折合30亿美元,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国家年度预算的1/4左右[3]。巨额的投入也获得了回报,东京奥运会上,日本达到了竞技体育成绩的巅峰,一共获得16金5银8铜,列金牌榜第三。

在东京奥运会上,虽然日本的竞技体育成绩总体出色,但其田径、游泳等需要基础体力的项目成绩却不如人意。日本运动员在与欧美运动员同场竞技中,体型、力量等方面和劣势尽显。如此强烈的反差,使日本政府与国民意识到国民健康和体力的重要性。为此,日本政府在东京奥运会结束后仅仅1个多月发表了《关于增进国民健康和体力的对策》的内阁会议决定,决定发起增强体力的国民运动,由此,日本体育发展的重心开始由竞技体育转向大众体育(群众体育)。随后又颁布了《关于普及振兴体育运动的基本计划》(1972年)、《关于面向21世纪体育振兴计划》(1989年),通过学校体育开展终身体育”和“精英体育”。尤其是“所有人在其生活的各个时期,根据自身的体质、年龄和目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享受体育”的终身体育思想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此后地,文部省又发布《关于保持增进一生身心健康的今后健康教育和体育振兴方案》(1997年),推动力大众体育向科学化发展。时下,以健康为主题的各种全国性的大大小小体育活动,如,体育休养娱乐大会、健康福利节等在日本随处可见。对此,日本政府各部门每年也会予以经费资助(见图1)。

此外,为了解决大众体育运动场馆缺乏的问题,日本加大了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1969年以后日本拥有的体育场馆数量呈增长趋势明显(见图2)。1996年日本每10万人拥有体育设施260个,远远高于我国的50.82 个[4]。

体育发展重心的转移,日本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也显著增多,根据日本1997年和2001年发布的《体育白皮书》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东京奥运会后至上世纪末日本的体育人口一直保持在60%以上(见表2)[5]。而1996年我国每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占全国总人数的比率仅为33.26%。其次是青少年体质有较大改善。以前我们心目中的“小日本”,同龄青少年却比我们高大。根据研究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20岁男大学生平均身高已达171.83cm,而同年龄中国男大学生却只有169.90cm。由此可见,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价值和意义远比在奥运会上夺取几块金牌要深远得多。提高国民体质,促进国民身心健康才是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表1 东京奥运会后日本历届奥运会金牌数及排名情况

表2 日本每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

3 当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然而,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却是持续20多年下降。将为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国民身体素质带来巨大的隐患。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组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8万6—22岁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但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指标进一步下降,而肥胖和近视仍然是我国孩子两个致命弱点(见表)。与2000年相比,7-18岁汉族学生肺活量平均下降了303-259mm;19-22岁的学生肺活量平均下降238-160mm。50m跑成绩,87%的年龄组出现下降;立定跳远成绩全面下降,7-18岁学生成绩平均下降了3.2-4.1cm;19-22岁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平均下降了3.6-5.2cm;此外,男生引体向上和女生仰卧起坐的成绩也普遍下降。长跑项目成绩下降更加明显,男生1000m跑成绩平均多用时9.7-13.8s,女生800m 跑平均多用时9.2 -12.6s。

3.2 国民体质堪忧

群众体育发展是关乎国民的身体素质发展,关乎国家健康安全。但当下,我国国民的体质却令人担忧。一方面国民身体形态水平略有下降,其中,降低幅度最大的是社会主劳动力的20-39岁年龄段成年人;身体机能水平明显下降,其中,降低幅度最大60-69岁年龄段老年人;成年男性肥胖率较高并呈增长趋势。且国民体质呈“东高西低”状态。另一方面,在国民体质评定等级中,优秀率不高,不合格率所占比重过多(见表4)。

表3 2005年与2000年肥胖率和近视率对比 %

表4 我国国民体质评定等级情况表 %

4.3 发展水平较低

体育人口和人均体育消费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大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据2001年群众体育调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体育人口为21.5%,人均体育消费为74.27元;中部体育人口为21.4%,人均体育消费为49.57元;西部体育人口为8.1%,人均体育消费为47.52元。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为50.8%,而农村仅为26.90%。”数据反映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存在的区域间、城乡间的显著差异。同时也表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

4.4 场地设施供给不足

群众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就是体育场地设施。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而言,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仍然远远不足。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2003年)数据,我国共有体育场地总量850080个,平均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量较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1995年)增加了31.6%,从15.8个增至65.8个。虽然8年间体育场地设施增长幅度较大,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量仍有较大差异。如,德国、意大利、芬兰、瑞士和日本每10万人拥有的体育设施数量分别为248个、212个、457个、220个、260个。[6]险些之外,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过于集中,其中约占65.6%分布在教育系统,受种种条件限制,这些体育场地设施外开放率不高,只有29.2%,且相当一部分是收费的。可见,体育场地资源条件的约束是制约我国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5 后北京奥运时期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对策

5.1 转变观念,将体育发展的战略重心转向群众体育

自清末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体育就作为一种“强国强种”的工具而存在的,肩负着强烈的政治使命。然则,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展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国家发展进步的渠道正渐增。同时也使国人认识到,国家高下和民族优劣并非体育能完全展示,体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其自身,它显现的是人类在体能和气概上的超越。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体育发展观念,摒弃“体育=竞技体育=金牌”的错误观点。如果我们为了金牌而忽视群众体育,将可能失掉整个民族的健康,近代“东亚病夫”的耻辱值得深刻反思。鉴于“中国在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同时,普通百姓的体质却每况愈下”[7],我们不能不说中国产生了“体质危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竞技体育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成功。但是就中国体育的长远之计而言,国家应及时调整“重竞轻群”的体育工作方针,并应夯实基础——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使各类体育协调发展,最终促进我国各项体育事业的繁荣。

5.2 加快群众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北京奥运会对于群众体育的发展促进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后奥运时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国家应加大对群众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及有效利用。其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的场地设施。如,北京奥运期间建设的大部分地区比赛场馆和33个国家训练基地建设,总规模共计537 000m2,在奥运会之后,可以采用有偿或无偿的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开放。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缓解群众健身场地不足的矛盾。其二、要拓宽群众性体育设施的融资渠道。除政府投资、财政拨款外,还应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通过免税或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建设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最终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多元投资与经营群众性体育场地建设的局面。

5.3 加强立法

虽然我国的群众体育的发展有法制保障,但现行的法律、法规,如《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条例》由于缺少必要的带有具体实施措施的法律性条文,导致其对群众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能完全显现。因此,中国需要一部体育振兴法,把体育的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我们在奥运会后究竟能不能搞好群众体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得到法律的帮助。法律要明确和理顺政府与社会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法律地位,国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必须相互协调,进行责、权、利的重新调整。政府应强化群众体育的宏观管理职能,承担起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总目标和法规的制定、政策调控、经费协调等职责。而社会组织承担微观管理、繁荣市场、增加供给和其他具体体育任务等职能。政府与社会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而是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城乡之间也不是隶属关系。

5.4 建设全民健身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主要职能。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强化政府发展体育事业,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责任;完善全民健身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由此可见,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因此,政府有责任对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行规划。对发展相对滞后的群众体育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比重,实行公共体育资源向配置的倾斜政策,并最终建立覆盖城乡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这既然是全面提高国民体质的必要举措,也是保障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实现体育事业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协同并进、共同发展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建设体育强国,逐步实现全民健身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选择。

5.5 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体育社团、学校应以奥运为契机,充分发挥“后奥运效应”,并有效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播宣传群众体育健身知识,引导群众参与体育健身。因地制宜地通过“体育节”的方式举办休闲运动、时尚运动、民俗体育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激发广大群众的体育锻炼热情。如深受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篮球、乒乓球、太极拳及健美操;极具区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陕北的秧歌和腰鼓、内蒙的摔跤和赛马、南方的赛龙舟等。

[1]卢元镇.举办奥运会也应收获群众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3(6)24-25.

[2]钟秉枢.人文奥运:奥林匹克运动本质的回归[N].光明日报,2006-12-21.

[3]周传志.当代日本体育发展的得与失[J].体育文化导刊,2007(7):81-83

[4][5]周爱光.战后日本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3(6):20-22.

[6]常华.我国群众体育的历程及发展走势[J].体育与科学,2009(5):36-39

[7]新华社.中国国民体质每况愈下[N].城市商报,2007-06-07(11).

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mass sports'development in the latter Olympic Games time——The revelation of Japanese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after Tokyo Olympic Games

DU-Guangning LU-Zhicheng CHEN-Shijun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Guangdong China)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has analyzed the Olympic Games to the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influence,and after inquiring into the Tokyo Olympic Games in the Japanese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successful experience's foundation,after proposing,Olympic Games time our country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strategy.

Latter Olympic Games time;Mass sports;Japanese Mass sports;Development strategy

G812.6

A

1007-323X(2011)04-0041-04

2011-05-15

杜光宁(1965-),男,广东潮州人,副教授,学士

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场地设施国民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一直难忘
高地
"国民健康监测"专栏导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吉林省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宁夏大学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研究
山东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