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IT服务外包的机遇和挑战
2011-12-11马瑞强刘利民
马瑞强 ,曹 ,刘利民
(1.内蒙古工业大学 信息学院,呼和浩特 010051;2.爱知工业大学大学院 经营情报科学研究科,名古屋 470-0392)
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日本近邻的中国,有着IT开发人员成本低及IT从业队伍庞大的特点,而且中日两国之间有着相近的商业文化,特别是中文汉字与日语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进行"笔谈"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字,加之以美国为中心的欧美国家有着把本国 IT业务发包到印度等国的成功经验,因此,日本IT企业也尝试着把本土部分独立性较强的业务发包到以中国为主的岛外.这种做法通称软件离岸外包或IT服务外包.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日本软件离岸外包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今后中日双方合作的领域必将继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日本受经济低迷的困扰,非核心IT业务外包已成为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这一互补需求显得尤为突出.
一、日本国内外IT服务外包现状
1.日本国内IT服务外包现状
中国对日软件出口的增长有其深刻原因,首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再加上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日本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必然要将业务向劳动力便宜的地区转移.调查表明,中国的人件费约为日本的1/3,无疑中国是最佳的选择.此外,成功的IT外包经历促使更多的日本软件开发公司将目光转移到发展迅猛的中国来,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公司希望发包;另外,从以往的外包成果来看,大部分日本外包企业还是收到了预期的效果[1](见图1).
图1 成本削减效果
日本的IT服务外包占整个软件开发规模的比重由2005年的6.1%增加到2010年的10%以上.统计表明,2007年日本 IT外包业务的79.2%发包到了中国.[2]特别是经济危机之后,随着日本国内开发成本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发包比例将进一步增加(见图2),而且发包海外是以降低成本和弥补日本国内IT人才不足等为主要目的的(见图3).
图2 市场分析预测
图3 发包目的
2.日本企业发包对象国比较
面对这个仅次于美国的日本外包市场,印度、越南等国也一直在积极地开展各自的营业活动,大多数日本公司也曾试图去已经成熟的IT接包地印度等国开辟项目,但事实证明,这些尝试不很理想.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商业模式问题.印度的技术人员不习惯于遵从日本的标准,他们总想将美国的标准拿出来套用.二是时空的差异.日印间的机程约需8个小时,而日本任何一个城市抵达中国各大外包城市也不过三四个小时时间,在大连、长三角圈甚至当天可以往返,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日印间的文化差异较大.日印在文化方面几乎没有共同点,而不像中日间可以对唐文化或茶道等很多话题进行随意交流,距离感无形中被拉近.承接日本IT外包业务,中国拥有天时、地利,但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力人口的递减,在新形势下,即时、积极、有效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在这一领域获取更大利润的关键.
二、中国IT业形势分析
1.软件产业形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增长和内需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软件产业正处于极速扩张期,营业额从2001年的89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43亿美元,6年间增长了5倍;同时,软件出口由2001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9亿美元,6年间增长了7倍多.中国的软件产品如 Kingsoft Office 2011等在日本IT业内已被人们熟知.
分析预计,我国软件行业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7.2%,增长最快的将是软件外包子行业, 2008-201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左右,未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向中国转移的态势将进一步加快.中国软件外包正处在10年黄金期的初期,同时中国也将成为全球服务外包最具竞争力的国家.[3]
2.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
更为关键的是,近年来中国软件外包业正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支持,助推软件外包业持续走强. 2009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2009年5月,财政部、商务部等部委出台《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2009年9月,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12月,商务部、工信部出台《关于境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信息保护的若干规定》;2010年8月,财政部等三部委发文,自2010年7月起,对在北京、天津、大连、厦门等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企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地方政府也制定了配套的措施.例如,北京市政府宣布了"双千计划":每年培养1000名懂日语的软件工程师,重点培育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力争对日软件出口额年增长超过60%.杭州市政府也对软件外包业大力呵护:制定了鼓励软件出口的政策,根据出口创汇的数量给予奖励,如出口100万美元财政奖励10万美元,出口500万美元财政奖励20万美元.杭州高新区2011年还出资600万元鼓励企业软件出口等.
3.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现状
软件外包在中国发展已有近20年的历史,当时,从日本企业手中接包的单价相当高,在中国开发SE通常能获得2万~4万人民币的月单价,但当时的中国IT业员工成本很低.现在20年过去了,接包单价下跌,IT从业人员费用上涨,这就给该行业带来了发展的瓶颈.但这还只是表面现象,最主要的是,在这20年里,中国接包企业单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现象比较普遍,极少考虑到企业未来的发展问题,所以只是满足了目前的开发需求,而没有积累行业的相关知识,也就是说只注重了技术一面,而疏忽了行业知识的积累,造成现在日方非常希望发包中国而中国公司没有能力接包的尴尬局面.
对中国来说,日本经济衰退带来的对日软件外包的增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正视对日软件出口的巨大发展潜力和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方可助推这一行业健康发展.
首先,IT服务外包经验表明,中国外包企业只有内外互补,才能立于不败.这个互补有两层意思:一是市场上互补,在发包量大时,可以以外为主,而在外包市场减少时,就要能够做国内的项目;二是技术上互补,外包企业最好能够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这样技术上可以共通,否则企业没有积累就很危险.比如,中国教育电子公司与NEC谈判时,提出合资公司的名称叫"中日NEC电信公司",这就是考虑到要集中在电信技术领域的一个典型案例.
其次,外包公司还需看重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研发.例如,南开创元的目录服务系统ITEC-iDS就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他们定位南开创元的服务器系统的直接竞争对手是Oracle和Sun这样的国际化公司.这也确立了企业今后的发展旗帜.
再次,对日软件出口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现在的形势更加紧迫.只有培养更多的人才,让他们成为软件出口的桥梁,以具有竞争力的成本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才能体现中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中国也才能成为软件出口的大国.南开创元的成功经验说明了具有旅日经验者的重要作用,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应筑巢引凤、开拓创新,为他们提供平台,达到双赢.
此外,中国的软件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中国软件企业所取得的利润并不高,这并非中国软件市场不够好,也不仅仅是因为中国软件市场不规范.中国许多软件企业在国际跨国公司开辟中国市场之初,曾经忧心忡忡,但随之发现软件市场更加热闹,便不再紧张,甚至觉得自己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及人脉优势.但是,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中国各个大型集团公司的企业信息化大型项目几乎都是与国外公司签约,许多招标文件指定使用国外软件.原因是中国国内设计开发复杂大型软件的能力非常弱.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造就一批真正能够设计复杂系统的高级系统分析设计人员,一批能够确保大中型软件项目按要求完成的中高级项目管理人员,以及一批资金与企业管理水平相当的软件企业,才有可能使中国的软件产业拥有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软件产品.[4]
中国要在软件外包行业发展扩大,还面临着印度、越南等国的竞争.目前,印度、越南也在努力寻求日本的外包.印度和日本的共同点虽然少,但它们的教育体系非常适合培养软件技术人才,这已经是世界公认.
三、结 语
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软件外包市场的竞争.中国的产业集中度不够高,企业实力不够强,规模较小,业内规模稍大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随着新兴接包国家和地区的迅猛发展,中国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从前的低成本优势将被削弱.这些都对中国的软件出口和IT服务外包带来很大的挑战.
对中国来说,当前软件产业面临新的挑战:西方国家经济低迷,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国际大公司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更加严格的技术封锁;中低端软件产品和服务外包业务附加值较低,市场风险较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造成人力成本不断提高,使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金融危机加快了全球软件产业的转移,同时,由于垂直并购、规模扩张型并购以及软硬件企业相互并购等加速,引发了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重新洗牌.这些都为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的软件行业虽然已经历20年的发展,但仍处于萌芽期.如果要获得发展,就要寻找机遇.首先要学习日本同行业的业务,然后结合中国实际去挑战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应用软件,最后做到把本国开发的成熟软件推向国际市场,这才是最高境界.在新形势下,中国政府及IT企业应适时调整IT服务外包产业结构,以适应当前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同时在世界IT外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1]Investigation research report concerning progress and the influence of offshoring[R].Tokyo:Ministry of Public Management,Home Affairs,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08:11-12.
[2]2007 version telecommunication white paper[R].Tokyo: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2007: 57.
[3]单羽青.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三至五年或超印度[EB/OL]. (2010-12-07)[2011-03-12].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6157,20101207108961561.html.
[4]康一梅.软件项目管理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