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在边疆民族团结稳定中的作用
2011-12-10和跃宁
和跃宁
(中共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委党校,云南 德宏 678400)
精神文明建设在边疆民族团结稳定中的作用
和跃宁
(中共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委党校,云南 德宏 678400)
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边疆民族团结稳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结合国家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边疆实际,巩固边疆民族团结稳定,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边疆精神文明包容式发展,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才能从法治高度确保边疆民族团结稳定。
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边疆民族团结稳定;思考
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发展变化,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抓手,进一步熔铸边疆民族团结稳定,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理论到实践层面深化认识,积极探索,达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的目的。
精神文明建设能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支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边疆民族团结稳定的核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需要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需要强大的思想文化力量。”[2](P58)新时期,边疆民族地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同时是时代赋予边疆民族地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神圣使命。本文就精神文明建设在边疆民族团结稳定中的作用、凸现出来的问题和对策,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边疆民族团结稳定
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动力之源,同时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边疆民族地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边疆民族团结稳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方面是由于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特殊区位和历史形成的共同呼唤,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和谐民族关系形成和发展,夯实民族团结思想的基石。和谐民族关系是指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民族关系,这一关系的本质特征,胡锦涛总书记把它概括为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1]。从而我们不难看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也是边疆民族地区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边疆民族团结稳定的核心是坚持民族平等、基础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关键是强化民族互助、根本是达到各民族和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思想,既不断满足边疆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服务人民,由人民共享,使边疆各族儿女实实在在感受和惠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
2.精神文明建设是巩固边疆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3](P11~12)边疆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边疆安宁的保证。这是由精神文明自身功能和作用决定的,边疆是否稳定,社会治安形势如何,取决于社会风气。因为社会风气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总的文明状况的标志,是团结稳定政治局面的反映。一般而言,人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越低下,社会治安状况会越恶化,社会风气也会更加不良。要营造边疆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另一方面就是要花大力气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加强道德修养,弘扬正气,这是精神文明建设在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团结稳定政治局面,确保边疆长治久安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3.精神文明建设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国家认同的关键。国家认同就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和制度的认同。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事关边疆民放团结稳定,涉及国家安危。学者郑永年在撰写的《中国要建设国家认同》里提出:“没有民族国家的制度基础,民族主义只能表现出一种感情;没有国家认同感,已经建立的民族国家就没有稳固的心理基础。民族国家制度基础和心理基础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国家的崛起,中国的民族主义开始转型。如果说以前的民族主义主题是如何追求富强,那么现在则开始表现为如何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表达日益强盛的声音。”[4]目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强化国家认同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P63)。也只有这样,边疆民族团结稳定的精神支柱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4.精神文明建设强化边疆各族人民睦邻友好,达到“以邻为善,以邻为伴”[5](P43)目的。众所周知,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总面积中,国境线长达2.2万公里,与15个周边国家接壤,其中1.9万公里属于边疆民族地区;全国有135个边境县 (市、旗、市辖区),30多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跨境而居,属于跨境民族。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就有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和阿昌族等,都属于中缅边境跨境民族。由于特殊的区位和历史渊源,边疆跨境民族在各自的国家里逐步形成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态势。他们同族同源,语言汇同,宗教同宗,民风同俗,彼此互市通婚。精神文明建设能促进边疆跨境民族睦邻友好,建立完善的和谐民族关系。一方面增进中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互惠;另一方面通过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进一步维护国家安全,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边疆,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精神文明建设在边疆地区凸现的问题
精神文明建设在边疆民族团结稳定中发挥巨大作用。边疆民族团结稳定总体是比较好的,新时期唱响了民族团结发展的主旋律。但由于边疆特殊性和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边疆民族团结稳定也凸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其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民族失落感增强,狭隘的民族“怀旧”与“护短”情绪不断增加。边疆和内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日趋突出,造成一些民族和民族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他们习惯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解释评价改革开放得失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学者王宗礼指出,“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必然造成利益分化和利益差距的扩大,特别是在各民族竞争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必然导致民族之间发展差距的拉大和民族成员收入差距的拉大。”[6](P95)其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观念淡薄,竞争机制不健全,自卑感较强。二是思想思维方式陈旧,缺乏现代化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生活环境中的“脏、乱、差”没有得到根本治理,例如“目前,在云南省失去生存条件的50多万少数民族中,大多数是由于使用原始的耕作方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7]尽管边疆民族地区已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只取得阶段性成果,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欠发达”的局面。
2.边疆民族地区在全球化影响下部分民族文化面临危机。经济全球化导致边疆民族文化向多元化迈进,一些本来就是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在西方不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影响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主义等在边疆蔓延。“势必会造成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对立,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2](P69)直接影响边疆民族团结稳定。其主要表现:一是思想文化多元化,民族关系复杂化,干群之间关系滑坡。二是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宗族思想有所增加,民族宗教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面临前所没有的困难,一些民族民间手工艺和民族文学正在丧失,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冲击,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3.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与时代发展存在差距,边疆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在增加。边疆特殊地理位置,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又大杂居小聚居,信仰不同的宗教,诱发民族之间的矛盾与问题的因素增多,加之民族分裂主义的影响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的挑拔与煽动,如2008年拉萨“3·14”事件和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使边疆民族地区涉及民族问题更加呈现出复杂性,敏感性和重要性。“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8](P182)目前边疆民族团结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一是境外“三般势力”对境内渗透,尤其是西北边疆特别突出。二是西南边境一线“黄、赌、毒”影响,边疆安宁和社会稳定不利因素在增加。三是民族宗教在边疆日趋复杂化,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面临严峻挑战。边疆民族地区为了维护边疆民族团结稳定,开展了反渗透斗争以确保国家安全。以上问题,是新时期边疆民族地区加强精神文明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同时是我国社会转型阶段的新问题,是边疆民族团结稳定的综合反映和具体表现。
就客观原因而言:边疆民族地区一大特点就是“边疆、民族、欠发达”。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方面都比较落后,尤其一些经济不发达的民族贫困山区和边远地区更为突出。一方面是历史造成的,主要是“直过区”的“直过民族”没有经过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还受到“渐变性”和“多元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边疆民族地区事实上存在的贫穷、落后、愚昧和欠发达,在一个温饱没有彻底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困难重重的民族地区,很难谈得上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从这个角度来讲,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内地如此,边疆民族地区更如此。“贫穷——落后——愚昧——欠发达”的恶性循环,是制约边疆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因素。
就主观因素而言:边疆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文化素质相对发达的内地汉民族地区比较低。这里所说的民族文化素质低,是指对于每一个民族都应该走上现代化这样一种发展的历史性而言,还有不相适应和相违背之处,或者说是民族文化素质还不能满足走上现代化道路的需要。如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观念;安土重迁,眷恋故土的守土观念;依赖自然、相信命运、听天由命的宿命观念;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守旧观念等等,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也说明,在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封闭性尚未完全打破,传统观念相对保留得比较完整,制约着民族素质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民族文化结构中的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理性因素相对缺乏,传统的力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发挥着相当的作用,使得这种文化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后劲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民族文化的复苏,落后的东西也有所抬头。
边疆民族团结稳定凸现的问题,除了主客观原因以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发展中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民族和地区产生了失落感和恐惧心理,担心在竞争中吃亏,丧失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这里值得深思的一个事实,就是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凸现,特别是内地和边疆之间发展差别越来越大的问题。邓小平曾说“发展是硬道理”[9](P368),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0](P11)经济发展从本质上来讲不会导致两极分化,尽管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尽管精神文明建设还会碰上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但是只有通过经济发展,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边疆民族团结稳定各项举措奠定雄厚物质基础。
三、精神文明建设在边疆民族团结稳定中的措施
新时期,根据“世情”、 “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结合国家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边疆实际,要进一步巩固边疆民族团结稳定,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边疆精神文明包容式发展,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从法治高度确保边疆民族团结稳定。
首先,唱响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旋律。边疆民族地区唱响主旋律,是边疆民族团结稳定的生命和力量源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11]这从战略高度阐明了加强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微观方面讲,为了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和发展边疆民族团结稳定,应强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在建设,持之以恒。边疆民族地区要以市场经济为条件,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从以人为本高度上认真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干部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一是边疆民族地区要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的政风;二是边疆民族地区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树立诚信政府和人文关怀思想,大力培育爱岗敬业精神和诚实守信品德;三是边疆民族地区要强化扫黄打非力度,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四是边疆民族地区要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五是边疆民族地区要坚决治理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创建更多的文明村镇和文明城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民族素质,科技兴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滞后,民族素质比较低。文明程度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当市场经济浪潮冲击每一个民族的时候,怎样对待冲击和挑战?邓小平曾说过:“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2](P380)因此,振兴民族,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改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状况,必须从提高民族素质入手。要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必须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以科技为基础,全面启动科教兴边工程,确保每个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掉队、不落伍。
第三,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鼓励少数民族群众自强不息地奋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面比较大,相当一部分民族没有脱贫,由于贫困,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畏难情绪。我们要加大扶贫力度,一方面要改变过去人、财、物分割支援为现在“市场——信息——技术——资金”配套输入,借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发展机遇,创造条件,迎接内地对口援助;另一方面要振奋民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值得一提的是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等等,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其次,打牢“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这“三个离不开”思想是江泽民提出来的,它集中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指导原则。边疆民族团结稳定既要坚持这一原则,又要从各自实际出发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体说来应强化以下措施。
第一,分阶段、分层次、全方位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规范民族道德行为,推动民族信仰与民族理性相结合,促进民族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特殊条件,宗教信仰已逐渐积淀于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之中,文明道德风尚打上民族宗教落印。我们应加大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在保证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依法对宗教实施管理,实事求是地研究宗教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在法制的轨道上发挥宗教的积极功能,使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党员干部带头,从社会细胞家庭入手,有的放矢地抓农村和基层业余文化活动。边疆民族地区干部的形象非常重要,好的干部可以创建一片精神文明建设的蓝天。如果我们干部能廉洁奉公,讲政治、讲党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精神文明建设就能在市场经济复杂环境中坚持社会主义总方向,农村和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就能健康发展。家庭是社会细胞,农村和基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我们必须强化建设,提高社会效率,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举措对接。
最后,夯实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发展基石。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既揭示民族关系科学内涵,又体现边疆民族团结稳定必须坚持的重要内容,是边疆民族地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的原则和方向,具体说来应强化以下措施。
第一,巩固发展民族关系,以强化国家认同为突破口,构建和谐边境。边疆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要注重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和政党认同宣传教育,坚决抵御“三股势力”渗透,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确保边疆民族团结稳定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加快立法,突出边疆民族特色,使精神文明建设走上法制轨道。边疆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起步比较晚,虽然都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不多,指标和具体措施更少。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依靠法律来保障。我们要进一步健全法制,教育各民族干部群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打击一切违法犯罪活动。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解决要依靠法制,精神文明的常效机制建立和完善也必须要走上法制化轨道。
总之,新时期给边疆民族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边疆民族团结稳定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出现许多新问题,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社会实践层面,都要求人们从边疆民族团结稳定战略高度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解决。
[1][1]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5-05-28.
[2]中宣部理论局.划清“四个重大界线”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
[3]梁桂全,田丰.在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J].广东社会科学,2005,(4).
[4]郑永年.中国要建设国家认同[N].环球日报,2004-08-16.
[5]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王宗礼.对西部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战略分析与对策建议 [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7]云南民委课题调研组.云南省民族地区环境情况[J].民族工作,1997,(1).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1]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N].新华社北京电,2009-09-29.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un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borderland ethnic groups.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when dramatic changes have been taking place,it is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to construct our spiritu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goal of having a long-term mechanism,regular practice,legal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spiritual civilization;foster;un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borderland ethnic groups;reflections
(责任编辑 杨国才)
The Ro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e Un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Borderland Ethnic Groups
HE Yue-ning
(Party School of Dehong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Dehong 578400,China)
C95-05
A
1672-867X(2011)01-0017-05
2010-09-18
和跃宁(1961-),男 (普米族),中共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