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病理学实践课教学模式
2011-12-09李东芳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校区陕西省西安市710613
李东芳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校区,陕西省西安市 710613
病理学是一门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主干课程,也是介于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学隶属于形态医学,内容繁多并抽象,知识点记忆难,病理变化掌握难,尤其是微观变化。我教研室将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应用于病理学实践课教学中,对于学生掌握微观病理变化和综合能力培养非常必要。
1 循证医学思想的形成及意义
20世纪70年代,英国内科医生Cochrane提出了最早的循证医学的思想,他倡导应用随机对照试验,将全世界各专业特定的治疗措施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得出结论指导临床实践。30年后,GordonGuyatt教授等,提出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和术语,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师个人专业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上述因素完美结合拟定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EBM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普遍推广及应用,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决策作用,被誉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2]。
2 传统教学的优势及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即所谓的/Lecture 2based learning 0或/Teach 2er 2centered learning 0模式[3],其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师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为医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石 ,虽为“填鸭式”教学,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医学的教学模式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实现循证医学(EBM)模式教育,PBL教学模式等的重要基础。
3 实践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与循证医学思想的结合
3.1 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灌输巩固理论知识
3.1.1 实践课初始,笔者通过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使用CAI课件或PPT课件,为学生讲授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强调病理变化在疾病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
3.1.2 给学生展示本教研室图片库的典型教学资源及网络资源,由而强化并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
3.2 依据循证医学思想,指导病理学实践教学
3.2.1 教师通过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教师端,依据教师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病理变化,(1)针对具体病变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是什么疾病?是疾病发展到哪个阶段的病理变化?(2)依据视野下的表现促使学生搜集证据。(3)通过学生获得的证据,让学生发言回答上述问题。(4)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最终的正确答案。
3.2.2 学生通过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学生端,依据学生显微镜下的病变反复强化自己循证思想及理念,用已有的理论基础知识反复论证镜下观的病理变化,回答依据证据得到的病理变化信息,最后由教师给予正确指导。从而使学生深刻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及疾病的动态病理变化。
3.3 双模式结合的教学效果评价 双模式结合的教学方法实施后、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的结果是:2.1%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46.3%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较好,49.6%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好,2.0%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很好。通过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教学效果的认可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5(P<0.05)。
4 展望
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虽在初级阶段,但是这种融合势在必行,因为循证医学的思想是进行医学生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只有采用循证医学思想进行教学才能顺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生培养的需求。我教研室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的学制较短(三年制大专),教师传授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的时间有限。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量不足,度不够”。(2)课程的实验课时安排的较少,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及网络资源。(3)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有强大的知识容量,丰富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等,对于年轻教师有一定的难度。总而言之,病理学实践课教学方法双模式的结合,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以便求得更加优良的教学效果。
[1] Sacker DL,Sharon E.Evidence 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and teach evidence-based medicine〔M〕.New York:Churchill-Living-stone,1999:1.
[2] 李幼平,刘鸣.循证医学——21世纪的临床医学〔J〕.实用医学杂志,2000,16(7):517.
[3] 李晓丹,韦莉萍,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2005,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