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在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治疗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1-12-09蔡秋玲
蔡秋玲 刘 军
广东省廉江市人民医院肿瘤科 524400
膀胱癌(carcinoma of bladder)是泌尿外科常见恶性肿瘤,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但是临床复发率较高。降低临床复发率,提高一次治愈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是临床治疗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膀胱腔内灌注治疗是降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延长生存期的有效办法[1,2]。为了降低患者临床复发率,2007年4月-2011年4月笔者采用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腔内交替灌注治疗用于预防患者术后复发,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观察组68例患者均为我院2007年4月-2011年4月我院行激光膀胱肿瘤汽化术治疗后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1.7±5.6)岁。对照组68例患者均为经激光膀胱肿瘤汽化术治疗后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1.7±5.6)岁。两组患者诊断明确,均无远处转移,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灌注前查尿常规,尿常规示正常,排空膀胱,按下列2种方案化疗,灌注后均保留40min,排空膀胱。对照组丝裂霉素30mg+外用盐水50ml或吡柔比星30mg+5%葡萄糖注射液约50ml,膀胱灌注,1次/周,连续灌注8次后,改1次/月,3个月后门诊复查。观察组丝裂霉素30mg+外用盐水50ml与吡柔比星30mg+5%葡萄糖注射液约50ml,膀胱交替灌注,1次/周,连续灌注8次后,改1次/月,3个月后门诊复查。
1.3 监测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1、2、3年临床复发率,以说明治疗效果,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以说明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PSS17.0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复发率比较 见表1。由表1数据可见观察组1年复发率、2年复发率和3年复发率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心脏毒性反应4例,患者表现为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发生血小板减少3例,白细胞减少2例,口腔炎1例,脱发2例,其中2例患者表现较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对照组治疗期间发生恶心、呕吐10例,白细胞减少4例,血小板减少3例,口腔炎2例,脱发3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2.3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84,P<0.05)。
3 讨论
膀胱癌术后复发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4年内有24%~84%的患者复发,可能与新发肿瘤、肿瘤细胞种植或原发肿瘤切除不完全有关。术后复发有2个高峰期,分别为术后100~200d和术后600d,术后复发的第1个高峰同术中肿瘤细胞播散有关,采用定期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可有效防止膀胱癌术后复发。理想的膀胱灌注药物应该对膀胱癌细胞敏感性高,能迅速在膀胱上皮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而全身吸收量少,毒副作用小。丝裂霉素C是一种大分子抗生素化疗药物,可抑制DNA合成。促使癌细胞变性坏死。丝裂霉素C灌注时膀胱内极少吸收,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膀胱肿瘤细胞,与肿瘤细胞DNA双螺旋结构形成交联,也可直接破坏其DNA链,使之断裂,抑制DNA复制。丝裂霉素C有烷化作用,且有细胞毒作用,可致肿瘤细胞死亡,阻止病情复发[3]。吡柔比星是半合成的新型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其化学结构为在多柔比星的氨基糖等第4位增加一个吡哺环。该结构的改变使其抗肿瘤活性明显提高。药物进入肿瘤靶细胞的浓度增高,且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减少。并能快速进入细胞核,抑制DNA聚合酶,阻止DNA复制和转录,使细胞周期停止于G2期,从而使肿瘤细胞死亡[4]。吡柔比星分子量较大,不易被膀胱黏膜吸收,且毒副作用较低。临床研究表明吡柔比星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或预防肿瘤复发效果良好,安全计量内使用无明显全身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丝裂霉素联合吡柔比星进行膀胱交替灌注,3年复发率降低至7.35%,而对照组3年复发率为20.5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效率显著提高,这与国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发生率为17.65%,明显低于对照组(32.35%),说明观察组的方案合理,药物搭配得当,所应用剂量均为安全剂量,配伍药物之间无明显抵抗作用。但是由于临床条件限制,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而不是严格的临床双盲对照研究。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精确度,应增加样本含量,设置更为精确的研究指标对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临床研究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医学伦理问题,因此,应坚持患者利益第一原则,避免因研究需要而损害患者利益。
综上所述,采用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进行交替膀胱灌注治疗可有效降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延长无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率,应进一步提高扩大样本含量,提高研究精度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和拓展,以利于临床推广和发现新的治疗控制点,为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拓宽道路。
[1] 伍季,苟欣.膀胱上皮癌预后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11,23(2):394-396,400.
[2] 汤祺,于跃平,解忠,等.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化疗治疗57例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12):86-88.
[3] 王贵平,张万峰,曲嘉林,等.绿激光联合THP术前膀胱灌注对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2):323-325.
[4] 韩志兴,王涛,薛芃,等.TURBt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对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长期疗效观察〔J〕.首都医学,2011,18(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