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综合防治技术

2011-12-09张东华祝水岳蒋月娣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1年8期
关键词:雏鸭血清型鸭群

张东华 祝水岳 蒋月娣

(1 杭州市余杭区畜牧兽医局 杭州 311100 2 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农业服务中心 杭州 311118 3 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农业办公室 杭州 311115)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又称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家鸭、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雏鸭。由于本病不仅导致大批幼鸭发病、死亡、生长迟缓及饲料报酬显著下降,而且在鸭场内持续存在,几乎使每批鸭子感染发病,因此被认为是造成养鸭业经济损失严重的疫病之一。

1 病原

鸭疫里默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呈杆状或椭圆形。瑞氏染色镜检时,菌体呈现两极浓染现象。该菌血清型众多,已经公开报道的就达21种之多,不同血清型菌株致病性存在差异,甚至同一血清型不同源的分离菌株,其致病性也存在差异,且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之间缺乏免疫交叉保护能力。

2 流行特性

本病1~8周龄的肉鸭都易自然感染,尤以2~4周龄的小鸭最易感,1周龄以下7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悬殊较大,发病鸭群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病程也较短。发病率最高可达90%以上,4周龄以上鸭群的发病率较低,一般低于30%。死亡率一般在5%~80%。本病并发感染病毒性肝炎时,鸭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接近100%。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低温阴雨、潮湿寒冷的冬春季节发病和死亡最为严重。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破损皮肤感染,一般发病2~3天后出现死亡。不良的饲养条件、卫生环境和各种应激因素,如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地面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都是本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因,并使不同场地、不同批次的鸭群呈现出差异很大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3 临床症状

最急性病例:往往看不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

急性病例:病程1~3天,表现为精神沉郁,蹲伏,闭目嗜睡,不愿下水,缩颈,嘴拱地,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不食或少食,拉白色、黄白色或绿色稀便,肛周羽毛常被污染;病鸭明显表现咳嗽、打喷嚏,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常使眼周围羽毛粘连,形成“污秽圈”;鼻孔流出浆液性或黏性分泌物,分泌物干后常堵塞鼻孔,表现出呼吸困难;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头颈震颤,角弓反张,原地转圈或倒退,最后衰竭而亡。

慢性病例:病程在7天以上,除少动、少食、消瘦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外,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如斜颈,转圈,倒退等,康复鸭生长缓慢。多见于50日龄以上鸭或由急性病例转化而来。患鸭以头颈歪向一侧最为常见,一般不影响采食,但生长缓慢。有的患鸭还可见长期的拉稀,明显的消化不良、消瘦。

4 剖检病变

最急性型病例常无典型的病理变化,仅见心包积液增多并混浊。

急性型病变最明显,早期死亡的雏鸭可见心包膜增厚。随着病程发展,由于渗出物机化,在浆膜表面覆盖一层纤维素薄膜,形成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俗称“三包病”。具体表现为心包液增加,心脏表面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膜与心包粘连,最后干酪化;肝脏肿大,表面有一层极易剥离的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纤维素性膜;病鸭气囊壁增厚,大多混浊不透明,有干酪样渗出物,严重病例可见整个气囊与胸腹壁粘连。

病程稍长者可见脑部水肿、充血,脑膜有点状出血。慢性病例常见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触之有波动感,切开见关节液增多,呈乳白黏稠状。少数输卵管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5 诊断

临床诊断注意与雏鸭病毒性肝炎和大肠杆菌病鉴别。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病日龄比本病小,没有明显的腹泻症状,临死前和死后大多呈角弓反张姿态,剖检时,看不到浆膜的纤维素性炎症,肝表面有时可见斑驳状出血斑点。鸭大肠杆菌病的剖检所见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十分相似,但前者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症状。

根据流行特性、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鉴别诊断,可初步诊断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确诊须经瑞氏染色镜检,查到两极浓染菌体,以及分离、鉴定为鸭疫里默氏杆菌。

6 治疗

多次药敏试验表明,不同的发病鸭场,同一场地不同批次的病鸭,其高敏药物也往往不一样,表明鸭疫里默氏杆菌有很强的耐药性。但在实际的养鸭生产中,药物防治仍是当前控制雏鸭发病的一项重要措施,所以应早发现,早诊断,早做药敏试验,准确选药,并以多维、电解质辅助治疗,才能尽快控制病鸭的死亡。

处方一:一旦雏鸭开始发病,立即采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全群混饮和拌料喂饲,本品10克兑水200千克混饮;同时,本品10克拌饲料100千克混饲,连用4天。

处方二:氟苯尼考每1克加水25千克,供病鸭自由饮用,2次/天,连用3天或氟苯尼考每1克加水10千克,混饮,连用3天;对个别病重鸭可肌肉注射10%氟苯尼考针剂,按体重0.2~0.5毫升/千克,1次/天,间隔1天再用1次。

处方三:磺胺六甲氧嘧啶(SMM)拌料,0.2%浓度混饲给药,连用3~5天。对个别病重鸭可肌肉注射10%磺胺六甲氧嘧啶针剂,按体重0.5~1毫升/千克,1次/天,连用2~3天。

处方四:全场注射硫酸庆大霉素,1次/天,连用3天,成鸭首日4万国际单位/只,后2日2万国际单位/只;雏鸭、育成鸭剂量酌减。同时,饲料中添加0.2%磺胺五甲氧嘧啶,连用3天;或0.1%恩诺沙星,连用5天。

由于本病病原极易产生耐药性,因此,上述处方并不一定奏效。养鸭户最好能送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从中筛选出高敏药物,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7 预防

鸭疫里默氏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必须采取切实的预防措施,才能防止本病的多发和常发。

7.1 加强饲养管理

规范做好通风换气、防暑防寒、环境干燥、清洁卫生和全进全出等相关工作;调整好饲养密度;防止饲料霉变和水源污染,保证饲料优质和饮水清洁,并在饲料中阶段性添加电解多维等药物,以提高鸭群的自身抵抗力;做好鸭子转群、换料和气候骤变时的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7.2 强化消毒灭源

嬉水池每亩(1/15公顷)投撒12千克漂白粉,每15天消毒1次;对污染严重的水域,可每亩(1/15公顷)先用50千克新鲜生石灰进行1次投撒消毒。平时要做好粪便和废弃物的清理,每3~5天用过氧乙酸、聚维酮碘和双链季铵盐类等低刺激性消毒药交替带鸭消毒1次;鸭舍空栏时应彻底清理废弃物,冲洗后用1%~3%的烧碱液喷洒消毒,进雏前可用福尔马林对鸭舍进行密闭熏蒸消毒。

7.3 及时药物预防

可根据本场用药情况,从新霉素、恩诺沙星、乙酰甲喹和氟苯尼考等药物中酌情选取1种(一般挑选平时少用或未曾使用的药物,最好能通过药敏试验进行筛选),在高发期的易感年龄阶段以治疗量的一半拌料喂鸭,连喂2天,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并间隔3~5天重复用药1~2个疗程。

7.4 开展疫苗免疫

本病的多发、常发特性,导致鸭群用药频繁,易出现耐药菌株,从而增加治疗的难度,因此,疫苗免疫被寄予了厚望。国内外研制成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菌苗有单价和多价灭活菌苗、弱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及混合大肠埃希菌制成的二联灭活疫苗等,经临床试用,效果明显。但在采用疫苗时,最好能查明本地区主要流行菌株的血清型,选用同型菌株的疫苗;无法查明时,宜选用多价灭活苗,才能取得比较好的免疫效果。

7.5 改善养殖模式

调查发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与饲养环境的好坏、场地的卫生清洁程度、鸭的品种、日龄大小、饲养密度、鸭舍的通风、温湿度及气候的变化等诸多应激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对此,需要养鸭户从鸭舍的环境卫生及饲养管理上多下工夫,尽可能减少各种致病因素。一是由原来的混养套养模式改变为全进全出制模式,防止疫病在两批鸭之间传播;二是由传统的粗放型地面平养模式改为全程网上平养模式。所谓网上平养,就是在离地面约60厘米高处搭设网架(可用金属、竹木等材料搭架),架上再铺设金属、塑料或竹木制成的网、栅片,鸭群在网、栅片上生活,鸭粪通过网眼或栅条间隙落到地面,定期清除或堆积,一个饲养期后在鸭群出栏后1次清除。由于这种饲养方式有效地切断了病菌与鸭群的密切接触,较好地改善了鸭舍的通风和温湿度控制,既阻止了病菌对鸭群的侵袭,又增强了鸭病的体质,即使少用甚至不用抗菌药物,也能有效控制甚至不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使养鸭效益明显提高。这种模式已在不少养鸭场得到了证实,必将成为今后养鸭业对付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致胜法宝。

猜你喜欢

雏鸭血清型鸭群
一例鸭群发生呼吸道疾病的过程和诊治
关于稻鸭共作高效模式的研究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一例鸭感染鸭瘟病毒的诊治
鸭群中的鸵鸟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2005~2011年厦门市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特征分析
常德地区鸡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鉴定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