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养鸡场生物安全控制策略
2011-12-09康娟
康 娟
(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漯河 462000)
集约化养殖必须有良好的人员管理和鸡群管理制度,但对于国内目前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方式,防疫意识淡薄,污水、鸡粪和死鸡等废弃物无统一的无害化处理标准,活禽交易市场管理混乱,使大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而从解剖上不难看出鸡抗病能力差的原因,如鸡没有横膈膜、淋巴系统相对较少、生殖孔和泄殖孔都开口于泄殖腔,种蛋易污染,制定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确保鸡群不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是目前养殖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1 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结合”的防疫理念
1.1 创造适合鸡群生长的适宜环境
密闭鸡舍的环境控制是通过通风换气,热源供热,湿帘降温等措施保证鸡舍的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在室外气候条件发生变化时,环境控制系统自动调节进排风方式,自动启动加热、加湿和降温设备,通过通风方式间的自动转换,保证鸡舍环境不受室外温湿度影响,通过科学的饲养环境管理为鸡只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鸡只的抵抗力。
1.2 控制鸡舍有害气体的含量
密闭鸡舍,通过过渡通风和纵向通风的模式改善鸡舍环境,使鸡舍内的氧气、二氧化碳、氨气和一氧化碳的浓度达到要求。鸡舍空气的质量要求,氧气>19.6%,二氧化碳<0.3%,一氧化碳<10×10-6,悬浮灰尘<3.4毫克/米3,如果这些条件达不到的话,最小通风量就要增加。
1.3 做好疫苗免疫和药物预防
前提条件是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鸡只的抵抗力,同时结合免疫接种激发鸡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在必要时使用药物进行预防。
2 树立鸡群不携带病原微生物的防疫理念
2.1 饲料原料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
禁止使用病原微生物含量高的动物源性饲料等饲料原料。
2.2 做好种鸡场的疫病防控工作
杜绝垂直传播的疾病如禽脑脊髓炎、支原体病、传染性贫血、弧肠呼病毒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通过种蛋传播给下一代,防止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等通过种蛋及其运输车辆传播到孵化场,防止由于消毒不彻底而传播到下一代鸡场。
2.3 做好种蛋和孵化场消毒工作
孵化场做好种蛋和工作场地、运输车辆以及注射器具的卫生消毒工作,杜绝孵化场的早期感染。
3 树立使病原微生物不带入和不带出养殖场的防疫理念
3.1 场址选择和场区布局及厂房建筑
养鸡场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鸡只的健康状况,因此场址的选择及厂区内的布局对防疫工作非常重要,若场址选择不合理,再完善的防疫体系面对疾病时也不堪一击。
3.1.1 鸡场规划:在鸡场规划时,从防疫角度上通常需要考虑具体地区的生态环境、周围各场的关系、风向、“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等。
3.1.2 场址的选择:鸡场应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等;远离化工厂、造纸厂、化肥厂、屠宰场和其他养殖场;鸡场应远离大型湖泊和候鸟迁徙路线。
3.1.3 场区的布局:鸡场按照生产环节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通常应分为相互隔离的两个功能区,即管理区和生产区。场区的布局从人和动物保健的角度出发,建立最佳生活、生产联系,并根据地势和主导风向,合理安排各个功能区的位置。
3.1.4 场房建筑生物安全要求:养鸡场在进行鸡舍建筑时,除了考虑到生产之外,必须从生物安全的需要进行充分考虑。主要包括:鸡舍的相对密闭性,鸡舍的大小合适,适宜的饲养设备,利于鸡生长的小环境的控制,鸡舍建筑便于清洗消毒。
3.2 人流、物流和工器具的控制
由于人员是传染病传播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并且是易被忽视的传播媒介,因此在进场时,人员必须进行严格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带入场区。对物品、设施和工具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减少流通环节的交叉污染。
3.2.1 谢绝参观。
3.2.2 所有外来车辆禁止进入场区。
3.2.3 进场车辆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方可进入。
3.2.4 进场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洗澡消毒更衣后方可进入。
3.2.5 人员从一栋鸡舍进入其他鸡舍时,必须认真消毒,并且遵循从健康鸡群→亚健康鸡群→病禽的顺序进行工作。
3.2.6 工器具不能交叉污染,鸡场内物品流动应遵循从健康鸡群→亚健康鸡群→病禽群。
3.2.7 鸡场人员不能频繁进出鸡场,防止病原微生物带入鸡场。
3.3 生物安全体系中动物传播疾病的控制
养鸡场重要的害虫包括蚊、蝇和蜱等节肢动物的成虫、幼虫和虫卵等。野生鸟类及家鸭和苍蝇、老鼠是传播鸡病的重要媒介。
许多野鸟及鸭在感染禽流感病毒后无症状,但可以排毒,更有甚者,禽流感病毒可以在鸟类体内进行重新组合。因而随着鸟类的迁徙,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类型在1~2年内发生了改变,给防制禽流感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因而防鸟工作在现阶段的生物安全中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每只苍蝇可以携带5亿细菌,可以传播60多种病;甲壳虫可以传播马立克氏病、禽霍乱、异刺线虫和组织滴虫病;蚊、库蠓可以传播鸡痘、住白细胞虫病。
作为人和动物的多种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传染源,鼠类可以传播多种传染病,如马立克氏病、新城疫、禽流感、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菌病等。
3.4 做好鸡场消毒
传染病要流行,必须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条件。消毒就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办法。消毒可将养殖场、交通工具和各种被污染物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最低的程度,防止病原微生物被带入和带出鸡场。
3.5 做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孵化场、养鸡场、屠宰厂的死鸡及废弃物及生产中的污水是病原体集中的地方,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污染其他养殖场。
4 做好生物安全体系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通过识别和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确定风险级别并决定哪些风险需要控制以及如何控制的过程。它是实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4.1 对本场生物安全体系的评估
对本场的生物安全危险进行评估,包括考虑本场有无什么疾病,本场职工对生物安全措施的接受情况如何,本场职工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所有到场的人员、设备及离开该场的人员设备是否受到污染。经常对生物安全体系进行评估和检测,排查生物安全体系漏洞,不断修改和完善生物安全体系,确保病原微生物不带入和不带出。
4.2 对周围其他鸡场生物安全体系的评估
周围其他鸡场有些什么疾病,周围鸡场是否有严格的生物安全计划,做到预防为主,防止其他鸡场的疫病传播到自己的鸡场。
5 健全生物安全体系中的监测系统
生物安全体系的屏障作用的效果应该通过必要的监控措施来实现,生物安全体系的检测项目的设定,就是通过可观的检测数据来评价生物安全措施的效果。集约化鸡场一定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检测程序,以指导养鸡场的生产管理。检测体系包括消毒效果检测、环境监测、抗体检测和药敏试验,通过监测有目的地制订消毒程序、免疫程序和预防用药程序。
6 建立养殖场预警系统
建立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周边地区以至国内外疫病流行情况;了解每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对鸡舍环境温度进行调整,防止气温骤变给鸡群造成的应激,规避养殖风险。
综上所述,养鸡场应制定尽可能完善科学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才能实现鸡群生长性能的最佳发挥,取得好的养殖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