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财务风险管理
2011-12-08管鹏
管鹏
【摘要】 随着高校大扩招政策的实施,负债办学成为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系统和深入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特点和问题,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可以优化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增强高校的软实力,是避免高校财务风险危机的有效手段,对保证高校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财务; 风险管理; 现代大学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高校因各种原因产生严重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高校如果爆发严重的财务风险,势必对高等教育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如何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是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保持高等教育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措施。本文经过分析认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模式是优化财务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财务风险含义
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界定,有利于确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边界,并为其提供理论支撑。目前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定义主要从负债和不确定性两个视角展开。
(一)负债风险视角下的高校财务风险
从高校财务风险问题受到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研究者都将高校财务风险等同于负债风险。将高校财务风险单纯界定为负债风险,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能切实地反映国内许多高校的风险来源,但是该类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负债风险是目前我国高校扩招和建立大学城情况下首当其冲的,也是最显著的风险,但并不代表高校全部的风险,高校在运营过程中的其他不确定因素同样会导致财务风险。如果仅仅将高校财务风险定义为负债风险,那么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忽略必然不利于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全面控制和管理。
(二)不确定性视角下的高校财务风险
这种观点借助风险的概念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了界定。由于风险是未来结果的变化性,或者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因此龚建英(2006)等人将高校财务风险定义为高校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及作用所形成的财务状况不确定性,从而使高校蒙受损失,造成其不能充分承担其社会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乃至危及其生存的可能性。认同该定义的学者进一步认为高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了人们对高校财务状况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变动程度,可以用客观尺度来衡量。
通过对以上各种高校财务风险定义的梳理和评析,本文认为,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理解,必须从风险的本质及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特性和影响出发,提出一个更广义、全面、科学的概念。本文界定的高校财务风险即:高校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委托代理关系、财务治理、非营利性等因素内外部作用所形成的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可能使高校蒙受损失,造成其不能充分承担社会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乃至危及其生存;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特点
与企业财务风险相比,高校财务风险有其不同的特点。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高校财务风险既不同于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也不同于狭义的企业财务风险,但从概念的性质和风险成因上看,更接近于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概念,但高校的财务风险与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主要是由高校与企业的财务活动的不同造成的,具体分析如下:
1.隐蔽性。我国高等教育现在虽然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转入到大众化教育,然而高等教育市场还是相对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高校身处卖方市场,其教学质量、科研投入、设施改善等暂时还无法接受市场的评价,诸如运营质量下降带来的财务风险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另外,高校财务风险的隐蔽性还体现在许多或有负债,如高校已经完工或尚未完工的各类工程的应付款等无法准确进行监控。
2.难评价。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高校不以盈利为目标,所以高校的偿债能力,均不能用盈利能力评价,只能用支付能力来进行评价。对长期偿债能力只能进行近似评价。
3.潜伏性。目前高校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高校所形成的事实负债不能完全在报表中反映,这种没有进入账簿体系的隐性负债容易掩盖财务支付危机,使得高校的财务风险普遍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4.可控制性。高校财务风险是普遍存在的,虽然由于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原因,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的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监管,高校自身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并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完全可以预防或减小风险的发生及其危害。
5.客观性。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及高校自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高校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只能举债办学。对于举债办学,部分学者和高校领导认为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不会存在财务风险。但是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它贯穿于资金运作的全过程,高校只要举债筹资,就会面临财务风险。
三、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独立办学的法人地位难以保障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具有法人资格,并列举了若干办学自主权,近些年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也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和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使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但是,目前的改革与真正实现高校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地位的要求相差还很远,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政府部门对高校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转变到以宏观管理为主的方式上来;另一方面,虽然法人制度要求法人能够独立拥有出资人提供的财产,并对这些财产进行自主支配,但目前高校财产只能依法使用,不能凭法人意志进行自主支配。
(二)财务治理结构不合理
财务治理结构是实施财务治理的组织基础,是确保正确处理高校相关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组织结构安排。目前,在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往往是由分管副校长或总会计师负责,重大财务事项由学校党委常委会或校务委员会或财经领导小组等研究确定。这些机构的人员任命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政府意志,教职员工、学生及其家长、银行机构、捐款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则难以参与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虽然学术委员会和教代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教师的利益诉求,但是这一制度近年来也呈现出一定的“泛行政化”状况,即从人员安排到工作开展都受行政力量的渗透和支配,这就影响了教师利益的表达和传输,使得学术委员会和教代会也逐渐沦为促进决策合法化的工具。另外,在这一治理结构下,学生及家长等其他群体的利益诉求则基本未考虑,基本处于边缘化的弱势状态。
针对此问题,不少高校建立了董事会,希望能通过各利益相关者代表参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建立起大学自治体制从而摆脱行政权力的干涉。可是,董事会并没有成为高校财务治理体系的核心,即便能够在高校筹资上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不能带来财务管理体制的变化。而如今的财务治理结构由于受到最高决策者的利益出发点、管理水平、道德修养等因素的限制,决策往往不会很好地顾及和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可能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伤害。
(三)普遍缺乏战略性财务运作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高校之间资源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获得广泛的重视。一个关系到高校整体发展方向、能够整体协调高校全局发展的战略规划必然需要一个以长期发展愿景为指导的战略性财务运作规划作支撑。由于战略性财务规划具有全局性、连续性作用,因而对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非重点高校在长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虽然较为重视一年一度的财务预决算管理,但忽视了对高校发展战略的研究,从而造成了战略性财务运作规划的缺失。这就制约了财政和资源因素与战略规划的结合,从而造成了一些高校重大财务决策的盲目性、资金使用的低效率性和学校资源的浪费,特别是目前部分高校面临的同期建设集中、规模大,导致资金周转困难,这些与战略性财务运作规划的缺失有直接关系。
(四)风险管理责任人缺失
与企业的性质不同,高校具有财务主体和财政主体的双重属性:一方面高校在法律上已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单位法人主体,有了自主投资、办学、管理等方面的权利;另一方面高校依然是一个财政主体,是国家预算的一个基层单位,国家财政是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针对贷款偿还责任,教育部已提出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但从产权角度来说,高校的最大投资主体是政府,所有权归属国家,高校并没有独立财产,在事实上也不可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国家经过一系列委托代理过程,将高校的运营和管理权交给最终代理人——高校领导。由于高校领导既不是所有者,也不是代表出资人,办学过程中即使欠下巨额债务,作为代理人并不会受到什么影响。而现行的干部考核制度并没有办法约束高校领导者的行为,这又导致了高校领导自我约束的缺乏,容易出现“任际”(前后任负责人之间)债务转移,导致权责不清,形成盲目负债发展的恶性循环。
(五)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控制范围不全面、控制执行不严等,使高校资产安全保障存在较大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预算管理制度约束软化。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推进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高校经费的收支规模逐渐增大,收支结构更为复杂,预算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有:预算编制不完善、预算编制透明度不高、重预算收入轻预算支出、重审批式的控制轻反馈激励式控制、基建项目投资约束不够等。
第二,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不高。内审的独立性不强主要反映在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受控于单位领导和内审机构缺乏必要的处理、处罚权两方面。
第三,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不高。高校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信息披露滞后、透明度不高现象,表现在:财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存在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现象;公开程序不规范;公开方式单一,没有将财务公开工作作为财务部门的正常工作来抓等。财务信息的不透明导致广大教职工知情、监督的权利尚未得到充分行使,一些关系到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和事务很大程度上体现主要领导的意志,而不是征询教职工意见,集思广益的结果。
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明晰高校产权是优化财务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面临的诸多财务风险都与高校产权不明晰直接相关。一个科学合理、能适应时代变迁的大学制度,不仅能够明确大学的投资者、管理者、办学者的权力和责任,而且能够借鉴更具效率、实事求是的企业经营作风,缓解高校财务压力,改善高校运营环境。因此,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明晰高校产权不单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更是优化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构建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明晰高校的产权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模式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构建起了现代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核心就是要明晰高校的产权。在宏观治理结构方面,引入了董事会制度。在董事会的人员组成方面,不仅考虑到了政府,还包含校党委书记、教授代表以及工商界代表等,政府不再是高校唯一的投资者;在办学权方面,政府更多地体现在提供服务和法律等制度的创新与保障上;在管理权方面,政府依靠行政合同而使高校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使学校获得更大的独立自主办学的权力。在新模式下,政府作为高校的出资者之一,拥有高校的所有权和部分收益权,可以以董事会的形式对高校行为进行约束,而不再通过行政手段和行政命令来直接管理学校;而高校法人拥有对学校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处分权、交易权与部分收益权。
在微观治理结构方面,由财经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学术委员会等构成的组织结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机构之间既能各司其职、各自负责,又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此同时,建立起工会和教代会等民主管理和监督机构,形成完善的高校内部产权治理结构。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总长,认真落实校内各层级领导的经济责任制,以实现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二)促进科学合理的领导决策体制的形成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要提高高校财务决策工作的科学性。首先,董事会的引入可以明确国家、政府、高校三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使高校在获取更多办学自主权的同时,有效避免领导者的短期行为,从而使高校的财务决策工作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其次,财经管理委员会的设置使得高校重大财务问题决策机构委员会化,避免以往重大决策仅由单个管理人员拍板的局限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最后,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可以建立起行政事务制衡机制,规范财经管理委员会的行政权力,有利于高校财务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耦合,建立起有效的二元财务决策模式。
(三)完善管理人员的职业化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要求包括“校长—财经管理委员会—计划财务处—二级财务管理部门”等各个层级的财务管理人员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大学校长的选择上改变以往由政府统一任命的传统,形成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新模式;其次,由既精通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又擅长理财的总会计师专职主管学校的经济工作,直接对校长负责,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宏观调控,统一运筹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最后,将“组织实施全校财会人员的业务学习和继续教育”正式提到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日程上来,强化全校财会人员的职业素质建设,完善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真正实现专业性问题由专业人员来负责的管理理念。
(四)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高校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中一项具有统合作用的制度安排,它以市场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科学预测为前提,以学校的长远战略目标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保障,以货币形式总括地反映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所应完成的各项事业发展计划,然后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学院和各责任人。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首先,要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中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组织,包括预算管理组织和预算执行组织,前者主要负责高校预算的编制、审定、协调、调整、监督和奖惩,后者则是预算执行中的具体责任单位;最后,由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量大,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信息手段保证预算编制、控制、分析、调整、考核、评价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五)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
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而且是超脱于会计监督的较高层次的监督。高校办学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就越需要监督。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设立了校长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内审不到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大大加强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克服了内部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由于涉及学校管理当局的直接、间接利益而不受重视,内部审计的重大工作成果无法送达主管部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大打折扣,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遭到打击报复的情况;第二,审计委员会由于教育部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的介入,加强了对学校管理者(代理人)的监督,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校出资人对经费的使用监督缺位问题,在机制上硬化了出资人对代理人的约束;第三,使得出资人能够直接、快捷、全面地获取高校管理部门的信息,了解代理人是否贯彻主管部门的决策,减少代理人利用所有者缺乏信息而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强学校管理当局工作的主动性;第四,有力促进了高校的廉政建设,从源头防止腐败,有利于保护干部。
(六)明确财务管理机构与会计核算中心各自的职权
财务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的核心工作,是综合性的管理,它与高校内部各种管理工作都有联系,并支持或制约着它们的工作。财务管理的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就是高校要达到的目标,而会计核算的目标是真实记录和反应资金运作的过程及结果,并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必要和有效信息。然而,传统高校财务机构设置中却采用以会计为核心,根据会计的核算功能来划分财务管理岗位及职能,“重核算而轻管理”现象十分明显。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分别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与会计核算中心,二者各司其职,能够促使财务功能重心由原来会计核算的单一职能转移到校内外资金运作,财务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以及为各级管理决策提供参考等复合职能上来。
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是财务活动的主体,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财务机制运行的效率。本文提出的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财务管理组织结构,不仅有利于明晰高校的产权,形成科学合理的领导决策体制,拓宽高校的筹资渠道,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完善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化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实现了高校财务管理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明确了财务管理机构与会计核算中心各自的职权,有效提高了高校财务机制的运行效率。随着国家经济体制与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本文构建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定将有利于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管理科学”的要求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龚建英.普通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S].1998.
[3] 赵建军.我国高等学校财务治理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4] 沈有禄.明晰公办高校产权,建立现代高校法人治理结构[J].复旦教育论坛,2004(6):70-73.
[5] 周善芳,范家玲.浅谈知识经济下高校的内部审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39-42.
[6] 管恩武.创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