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气”浅析*

2011-12-08赵玉华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中焦肝胆脏腑

赵玉华,王 寅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气”这一中医学术语首见于《黄帝内经》—— 《灵枢》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素问》曰:“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根据《简明中医词典》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和《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 (天津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的解释,“中气”有4种含义:①生理学名词: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②指脾气,脾气主升,脾虚下陷可致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治宜补中益气,即补脾和升提下陷的脾气。③运气术语,指中见之气。《类经》:“中气,中见之气也。如少阳厥阴互为中气,阳明太阴互为中气,太阳少阴互为中气,以其相为表里,故其气互通也。”④病证名,类中风之一,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又名气中。《中国医学大词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版)对“中气“的解释:①正气之在人体中间者。②中 (去声),气中也。 《中国武术大辞典》(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指出“中气”为气功用语。《苌氏武技全书·中气论》释曰:“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练之则为内丹,武练之则为外丹。”

由此可见,“中气”一词多义,在中医界目前对“中气”概念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种:

1.“中气”指中焦脾胃之气,包含脾气和胃气:①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等生理功能;②指脾气。脾气主升,脾气下陷可发生脱证,治以补中益气。金元时期之李杲主张“脾胃中气”。黄元御认为,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脏腑的化生,根于阴阳;而阴阳之变,根于中气。《四圣心源》[1]曰:“中气左旋,则为已土;中气右旋,则为戊土。脾为已土,胃为戊土。脾主上升,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主下行,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五脏生化之源在于中气,中气旺,则脏腑之气旺;中气衰,则脏腑之气衰。此外,脏腑之气的升降变化,亦根于中气。” “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郝明志[2]指出“中气”为中焦脾胃之气。胡秀菊和张晋生[3]亦认为中气是后天脾胃之气,并指出谈中气离不开脾胃。尽管中医书籍对“中气”有不同的解释,通常认为“中气”即脾胃之气。

2.“中气”除包含脾胃之气,还包含肝胆之气:如刘元养[4]指出“中气,言中焦之功能也,肝胆应居中焦,中气,当为中焦肝胆脾胃之气,非单指脾胃而言。”姜建国和张岐山[5]指出“中气,素指脾胃之气,其实中气应包含肝胆之气与脾胃之气。这比只局限于谈脾胃,意义深远得多。”刘贵仁[6]指出“化生中气之脏腑,缺肝胆不全;研讨中气之功能,无肝胆不决;调理中气之病证,非肝胆不治。”刘家义[7]指出“中气包涵脾胃之气,也包涵肝胆之气。”

综上所述,众多医家和学者均按中焦脏腑分布认识“中气”。将“中气”单纯地视作脾胃之气,或是脾胃肝胆之气,一是容易混淆概念,二是不利于临证指导与应用。气有按功能划分者,如卫气和营气;有按部位划分者,如上、中、下焦之气;有按脏腑所属划分,如心、肝、脾、肺、肾之气……等等。因此,脾胃、肝胆之气是气按脏腑所属而划分,而“中气”乃气按分布部位划分,故三者不能混同。正如张介宾《类经·卷十三》所说:“真气,即元气也……气在上焦曰宗气,在中焦曰中气,在下焦曰元阴元阳之气,皆无非其别名耳。”笔者认为,对中医来说,“中气”是分布在中焦的人体之气,是气按部位所划分,不能根据中焦脏腑的划分而把“中气”等同于脾胃之气或是肝胆脾胃之气,亦不能简单地把“中气”认为是脾气加胃气或是脾胃之气加肝胆之气。“中气”,简而言之,中焦之气,具有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轴,具有承上启下之功。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气”的内涵进行浅析:

首先,从中焦的生理功能来看“中气”的概念。《内经》之《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中焦如沤”,将中焦的生理功能概括为“如沤”,指出中焦具有消化、吸收、输布饮食中的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如《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表明了“中气”是中焦脏腑之生理功能综合作用的具体体现,它与脾胃之气、肝胆之气以及上下焦之气密切相关,诸气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因此, “中气”当如同心气、肺气等脏腑之气一样,是中焦发挥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具有消化、吸收饮食水谷,化生气血的功能。

其次,从临床证治论“中气”。如《彭子益医书合集》[8]指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彭老从整体角度出发看待“中气”,体现了“中气”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中气”保持动态平衡,则阴平阳秘,人体健康。又如张仲景在治疗阴阳两虚、虚实夹杂的复杂疾病并不是单纯从脾胃而治,或是从肝胆论治,而是从“中”论治。一方面,因治疗痼疾用药剂量大,治“中”亦保护“中气”;另一方面,通过治“中”,同时也利用了人体的自愈机能而提高疗效。如《金匮要略·血痹虚痨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小建中汤方治虚劳里急之寒热错杂证,不治寒亦不治热,反以建中为法:一是中气虚则气血生化无源,二是中虚失运则阴阳升降失序。故中气建运则诸症自除。又如大黄蛰虫丸治疗虚劳干血,炼蜜为丸,峻剂丸服,小剂量服用,攻中寓补,谓“缓中补虚”之剂。此证见“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必先打开中焦之道,使病人能食,建立“中气”而后才言攻瘀血。又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之甘草干姜汤方,治虚寒肺痿病证见遗尿、小便数、多涎唾等证候,其病症表现在下,而治取中也。甘姜苓术汤治疗肾着,此病变部位在腰,不治下而反治中。由此可见,张仲景在临床论治时,并不是单纯地针对脾胃之气或是肝胆之气,而是从中焦的生理功能来考虑,体现了“中气”承上启下的功能。又如彭老先生[8]论理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言“此人身上下左右俱病,不治上下左右,只治中气之法也。”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复建“中气”,体现了“中气斡旋,则五脏安和”的治疗思想。

再者,从临证组方用药论“中气”。如《伤寒论》所载“半夏泻心汤”,治“呕而肠鸣,心下痞”,方中以半夏、干姜治上;黄芩、黄连治下;参、枣、草治中。可见张仲景在组方用药时并非单纯地治疗脾胃,而是十分重视建运“中气”。对此,尤在泾《伤寒贯珠集》释曰:“痞者,满而不实之谓。……用参枣草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本证因中气已伤,升降失常,不能升清降浊,故上为呃逆,下为肠鸣下利。治疗关键在“中”,因“中气”建运而机体整个升降机能恢复,是以诸病皆愈也。又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治疗“上燥下寒水停”之栝蒌瞿麦丸,栝蒌根生津止渴而治上;瞿麦、茯苓淡渗利水,附子温阳化气而治下;薯蓣独处中焦而具有运中的功能。“黄连阿胶汤”中以黄芩、黄连泻心火;阿胶、白芍滋肾水;独以一味鸡子黄治中。然鸡子黄一味最能体现“中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吴鞠通[9]对此有精辟地论述:“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名黄连阿胶汤者,取一刚以御外侮,一柔以护内主之义也。其交关变化神明不测之妙,全在一鸡子黄。前人训鸡子黄,佥谓鸡为巽木,得心之母气,色赤入心,虚则补母而已,理虽至当,殆未尽其妙,盖鸡子黄有地球之象,为血肉有情,生生不已,乃奠安中焦之圣品,有甘草之功能,而灵于甘草;其正中有孔,故能上通心气,下达肾气,居中以达两头,有莲子之妙用;其性和平,能使亢者不争,弱者得振;其气焦臭,故上补心;其味甘咸,故下补肾;再释家有地水风火之喻,此证大风一起,荡然无余,鸡子黄镇定中焦,通彻上下,合阿胶能预熄内风之震动也。然不知人身阴阳合抱之义,必未能识仲景用鸡子黄之妙。”又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之脾胃虚寒证,治以大建中汤方,方中以蜀椒、干姜温中;人参、饴糖补中。诸药相协,大建中气,斡旋上下,诸症悉除。

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并非简单地和病邪对抗,而是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把疾病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看待,这样,中医就必然会十分重视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中气”,从而在临床上能够更好地发挥“中气”的作用。因此,明确“中气”的内涵,对临床辨证论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孙洽熙.主校.黄元御医学全书·四圣心源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717.

[2]郝明志.浅谈中气概念——兼与刘家义同志商榷[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2):5.

[3]胡秀菊,张晋生.治病贵在保中气 [J].菏泽医专学报,1993,5(4):54.

[4]刘元养.“中气为中焦脾胃之气”辨析 [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2,12(4):53-55.

[5]姜建国,张岐山.试论肝位中焦及其意义 [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9(4):7-10.

[6]刘贵仁.中气内涵新探 [J].中医药研究,1991,(2):37-39.

[7]刘家义.论中气包涵肝胆之气 [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6):8.

[8]孙中堂,王守义.点校.彭子益医书合集 [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1.

[9]徐树楠,王亚利,杨子,等.中医经典通释·温病条辩[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3.

猜你喜欢

中焦肝胆脏腑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敬民深处见肝胆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