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 “癃闭”病名的再认识*
2011-12-08张春和
张春和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1“癃闭”病名的历史沿革
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 “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溧癃闭,清先而劲,……”。《灵枢·本输》篇说:“三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内经》中有癃、闭、气癃、胞痹、不得小便、小便闭等表述[1]。 《素问·气厥论》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痹论》曰: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胞”,指膀胱,“痹”,指气机阻塞不通,胞痹,实指膀胱痹,是因邪客膀胱,膀胱气闭,气化失司,郁而化热,湿热壅结所致癃闭,主要症状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艰涩不利,鼻流清涕等。《灵枢·经脉》说:“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素问·脉解》曰:“其病痿厥坚下,从土化也。少羽与少宫同。上宫与正宫同。其病癃闭,邪伤肾也。”《素问·标本病传论》说:“膀胱病小便闭”。阐明了癃闭的病位在膀胱,与肾、三焦关系密切。
癃闭在汉代以后曾称为“淋”、“小便不利”等,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未见“癃闭”的记载,是因汉为避炀帝刘隆讳,将“癃”字而改为“淋”所造成的,但张仲景对淋和小便不利的辨证论治,是有精辟论述的,实际上是包括癃闭的。《诸病源候论》提到的小便不通、小便难也应为癃闭。明代张景岳将“淋”和“癃”分开, 《景岳全书》认为“小便不通,是为癃闭”,指出其病位在小肠、膀胱和肾,并首次阐述了“或以败精,或以稿血,阻塞水道而不通”的著名学术观点,可谓独具匠心。关于“癃”与“闭”的区别,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小便闭癃》中指出:“闭与癃,两证也。新病为尿闭,盖点滴难通也;久病为尿癃,盖屡出而短少也。”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闭癃遗溺》中又说:“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闭为暴病,癃为久病。闭则点滴不通,……癃则滴沥不爽。”故临床上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癃和闭虽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通过对癃闭病名历史沿革的分析及结合临床实践,本病多起病缓慢,常隐匿性发生,呈缓慢渐进性加重。患者常很难确定具体的发病时间,即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生。闭有急闭 (急性尿潴留)和慢闭(慢性尿潴留)之分,急闭多是在癃的基础上遇到诱发因素后出现,即在癃的某一发展阶段中发生,经治疗后急闭可消失,重有恢复到癃的状态;癃进一步发展可演变为慢闭,常同时伴见遗溺失禁。急闭和慢闭均为小腹膨隆,但急闭有明显的感觉,即小腹急满胀痛、小便欲解不得解,而慢闭虽小腹膨隆更为明显却感觉不太明显。癃、急闭、慢闭三者以慢闭最为严重,亦有一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即不再发展。
2 癃闭类病病名鉴别
2.1 淋证
清·程园彭在《医学心悟·小便不通》篇中指出:“癃闭与淋证不同,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短涩而难通”,对癃闭和淋证作了明确的鉴别。淋证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为特征,其每次小便量少,排尿艰涩与癃闭相似,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看有无尿痛,淋证是尿频而疼痛,而癃闭则无刺痛,甚则膀胱有尿而不能排出。但淋证日久不愈,可发展成癃闭,而癃闭感受外邪,常可并发淋证。
2.2 水肿
癃闭与水肿临床均可表现为小便不利,每次小便量少,但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浮肿,甚者伴有胸、腹水,并无水蓄膀胱之证候,而癃闭是水蓄膀胱之证而小便排解不畅,或点滴而出,不伴有浮肿,部分患者还兼有小腹胀满膨隆。《景岳全书》中明确指出“膀胱无水枯涸之证,水泉既涸,故不可再加分利,……当于名门详察治之,皆非有水不通而为癃闭之类也”,此处已十分详明地提出不可将膀胱无水之证混同于癃闭。同时张景岳还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脾则肌肉浮肿,传入肺则气息喘息急……”。景岳对于癃闭和水肿的鉴别可说是泾渭分明的了。
2.3 关格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大便病诸侯》中认为关格是大小便不通,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张景岳认为:“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关格是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常伴有皮肤瘙痒,口中尿味,四肢搐搦,甚或昏迷等症状。而癃闭是单指小便不通,不伴有呕吐。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看膀胱有无小便,是否伴有呕吐。但是如果癃闭失治误治,病情可转为严重,此时临床上出现头晕,目糊,胸闷,喘促,恶心,呕吐,水肿,甚至昏迷、抽搐等症,是由癃闭转为关格,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可以导致死亡。诚如《景岳全书》所说:“小水不通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
3 癃闭与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的关系
《实用中医内科学》指出,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癃闭类似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无尿症,如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尿道结石、尿路肿瘤、尿道损伤、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症、脊髓炎等病所出现的尿潴留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无尿症[2]。笔者认为癃闭不应包括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无尿症,因癃闭是指膀胱有尿而不能顺利排出,虽每次排出的尿量可能减少,但24h膀胱的总尿量不会减少,用B超可以检查膀胱有无残余尿。根据临床实践表现为癃闭的疾病大致可分为4类:①膀胱颈至尿道外口之间任何部位的机械性梗阻均可引起,包括膀胱病变如膀胱结石、肿瘤、异物、膀胱颈挛缩,前列腺病变如前列腺增生、急性炎症、结核、肿瘤,尿道病变如尿道狭窄、肿瘤、结石、异物、损伤、憩室、先天性尿道瓣膜、精阜肥大、包茎,下尿路外来压迫如子宫肌瘤、子宫变位、盆腔其它肿瘤等;②因使用某些影响膀胱功能的药物导致,常见的有抗乙酰胆碱类药物和拟交感神经药物两类,其它如抗高血压药物、抗心律不齐药如双异丙吡胺、钙通道阻断剂、抗组织胺药物及某些抗抑郁剂等,都有引起尿潴留的报道;③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凡支配膀胱的神经发生病变,均可导致。脊髓病变如脊髓血管病、肿瘤、损伤、脊髓病、脊髓痨,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带状疱疹、根治性盆腔手术后、脊椎发育不全等,还包括腰麻术后。④精神因素引起的比较少见,多有强烈的精神刺激病史。
对癃闭病证应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与各种检查搞清楚是什么原因所引起的,对有尿路阻塞的患者,可通过直肠指检、前列腺B超、尿道及膀胱造影等检查以明确尿路阻塞的病因,无尿路阻塞的患者要考虑脊髓炎、神经原性膀胱,可相应做神经系统检查。对无尿的患者应进一步查肾功、肾脏B超、静脉肾盂造影等,观察是否有肾功能不全。
4 对前列腺增生性癃闭的认识
前列腺在中医学中未见相应的解剖名称,自无前列腺增生的病名。前列腺增生的病理改变为前列腺的体积增大,而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排尿困难乃至尿闭。从症状学来看,前列腺增生可以归属于中医的“癃闭”;从触诊上应归属于“癥瘕”和“积聚”等证的范畴。现代中医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知识,依照前列腺分泌前列腺液的生理功能,将前列腺与精囊同归属精室,精室病变导致的癃闭,故称之为“精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列有“精癃”病名,并指出“相当于前列腺肥大、增生症”。由陈德铭[4]主编的《中医外科学》教材中正式把前列腺增生症归于中医的“精癃”范畴。马卫国等[5]认为“癃闭”仅反映了一个排尿困难的症状,并不能反映前列腺增生的实质,而“积聚”、 “癥瘕”不能明确表达病位,指代范围太广,无专一性。比较而言,“精癃”显然更接近前列腺增生的实质。祈公任等[6]认为前列腺增生症具有自身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不能完全与中医“癃闭”等同,认为前列腺增生是以其病理变化的特征来命名的,而中医癃闭则以排尿障碍的症状概况来命名。笔者认为将前列腺增生症归属于“癃闭”范畴更妥,因精癃只包含“癃”而无“闭”(急性尿潴留)的情况,并且前列腺增生症会同时引起膀胱病变,应是精室、膀胱同病,其主要病理机制乃是膀胱有水不通,与内涵广泛的“小便不利”是有重大区别的。“小便不利”是作为一个证候概念被广泛运用于水液代谢的诸多疾病之中的,水肿、臌胀等病均可出现小便不利,而癃闭主要是指排尿困难和尿潴留,它的内涵比“小便不利”更小。若将两者混淆或兼收并蓄则不可避免地会把水肿、臌胀等膀胱无水尿闭的病症罗列进来,造成癃闭病因病机的扩大和外延,从而导致了前列腺增生症病机分析中的不确切性。前列腺增生症只是引起“癃闭”的一种疾病,从理论和实际上都不可能囊括“癃闭”的全部证型,在分析该病的病因病机时要特别注意治病求本,溯根探源。
5 总结
对“癃闭”这样的专有名词术语有其自身的含义、使用特点和范畴,若不能对之进行明晰的界定,必然会影响学习者对它的准确把握。要想科学准确地把握中医专有名词术语的内涵,首先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历代医家从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认知角度对概念术语的解释是我们理解的基础,那么就需要我们熟读经典,追思前贤学说,系统全面收集,查阅古、近代医学文献,并结合临床广泛调研,注重名词术语内涵与外延的研究,只有读懂吃透,才能全面、深刻理解其主旨和精髓。另外,临床实践也是深刻理解中医专有名词术语的一种手段,通过获取临床疗效,一方面可以使理论得到充分的实践证明,另一方面又可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学理论。
[1]王庆琪.内经临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20-521.
[2]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 [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76-37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2.
[4]陈德铭.中医外科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6-207.
[5]马卫国,贾金铭.中西医结合诊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思路 [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9,23(4):1-2.
[6]祁公任,陈涛.前列腺增生症中医病机证治观 [J].江苏中医,1998,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