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2011-12-08林贵东

关键词:育人政治思想

林贵东

(漳州师范学院 数学系,福建 漳州 363000)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是在继承优良传统教育途径基础上的改进和创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创新理论导向,科学的创新理念和方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一方面,在借鉴、学习、吸收国内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因素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赋予传统途径以新的内涵、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价值取向,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求。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揭示新规律,寻求新方法,探索新途径,提出新理论,创造性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注重挖掘,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途径

隐性教育是指侧面的、间接的教育,常采用的教育方式是“迂回”、“渗透”, 主要表现在师德、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方面。长期以来,隐性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充分开发。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开发利用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充分发挥高尚师德的育人功能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民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这些表述指出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榜样作用。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或主导,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教学态度、治学精神、言行举止、作风仪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师德建设不仅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效果,甚至还决定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因此,高校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才能以自身的人格感染学生、以自身的榜样引导学生,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品质培养的引导者和示范者,才能在育人工作中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积极影响作用和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独特教育效果,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入,在加速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为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要把社会实践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看待,社会实践应成为学校教学计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校要把社会实践与理论教学和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实践育人途径建设与创新上要进一步整合与创新,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具体实践活动形式,建立起全方位、开放式、知行统一的育人机制。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校园文化是一个无形的教育资源,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资源和平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拓展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更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具有导向功能、凝聚与激励功能以及规范和约束功能。总之,高校要以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大力加强校风、学风和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一个具有时代精神、优良传统、良好学风和崇高理想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2]具体来说,要通过以校训为灵魂,以校园物质环境为依托,以校风、师风、学风为载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二、注重协调,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途径

现代人的一生一般都经历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这三个步骤。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对人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普遍存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对明显,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育人功能相对较弱的现象。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发挥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但也都具有其自身缺点,反映在教育效果上都有本身的长处与局限性。因此,要打破三者间彼此孤立的局面,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使三者密切配合,构建优良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3]当然,这一工作主要依靠政府特有的社会调控功能,才能统筹协调三者的教育力量,发挥教育合力。一是政府要制定与家庭、学校教育目标和谐一致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目标,引导、协调家庭、学校分别制定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并围绕这些目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监督管理,进而督促各个子系统的行动落实,使它们做到在目标上一致、行动上协调、信息上共享,功能上互补,共同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努力奋斗。二是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与浓郁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将为高校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依法加强对各类网站的管理,净化文化市场和网络环境。”

三、注重拓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评论途径

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不少新课题、新挑战。各种敌对势力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都把互联网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他们借助网站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贴等多种方式,散布、宣扬各种非法言论和不良言论,蓄意制造谣言,传播小道消息,煽动社会不满情绪,严重影响到社会和高校的安全稳定。[4]因此,如何以网络为阵地,真正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作用,就迫切需要“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贴,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教社政[2004]17 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

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阵地的占领与舆情引导的主要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提高校园网络应急处置能力;关注国内外,校内外热点问题,主动介入校园BBS和校外一些网站的交互式栏目(论坛、贴吧、说吧、留言板、QQ群等),在网上就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主动导贴、积极跟帖、适时结帖,引导网络舆论;用事实说话,及时发布网络权威信息,维护正面的评论、正面的声音,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各种谣言、不良言论和小道消息负面影响;以“建、管、导”为指导,通过信息管理,正向疏导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情绪;以“以生为本”为育人理念,注重网上评论、咨询和解答与网下及时汇报、反馈及解决,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交友、人生规划、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四、注重维护,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途径

维护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高校的和谐稳定,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大量实践证明,对大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日常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安全稳定意识、法纪意识、防范意识和生命意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减少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保障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校园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5]

(一)加强全面化、全程化、实用化和重点化的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

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要遵循全面、全程、实用和重点的原则。全面教育即安全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人身财产安全、交通消防安全、防盗防骗安全等方面常识,还要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安全防范意识、生命意识,使安全教育真正融入德、智、体全面教育之中。全程教育即安全教育要始终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学生安全地渡过大学生活时期。实用教育即安全教育要加强自救技能培训和解决危难事件的模拟演练。如组织学生进行在发生火灾、地震、车祸时的逃生训练,食物中毒时的自救、救援技术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模拟演练。重点教育即安全教育要抓重点人群和重点时期的教育。一是加强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和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教育。二是抓节假日期间的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学生思想容易放松,易发生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事故。因而在此期间特别要强调安全问题,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近年来,因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大学生自杀、他杀、校园暴力等无视、漠视、甚至践踏生命的现象频频出现,充分暴露了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的缺乏和生命意义感的迷失。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学校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及团体心理训练辅导,如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咨询、交友小组、敏感训练小组、心理剧疗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力,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通过加强干预大学生生命危机的生命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生命意志力、珍爱生命,促进大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端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提升生命意义,从而减少生命悲剧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要重点建立适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形成包括信息子系统、教育子系统、预防子系统、预警子系统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尽量减少因心理问题带来的大学生自杀、他杀等生命危机事件的发生。

五、注重提升,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验性途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不光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工作,它的核心和灵魂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同向、育人内容上共享、育人功能上互补,因而要积极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承载功能,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验性途径。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为切入点,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是以未来的职业实践为目标和指向的,这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与实践性。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除了理论灌输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体验性活动,如专业见习、实习、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公司、模拟招聘会、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成功人物访谈、角色扮演等活动。这些体验性活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化,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职业理想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具体化为如何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把思想道德建设细化为职业道德教育等。这种具体化了的目标使大学生更能理解也更能接受,具有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避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泛性。

(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个人发展的蓝图和前进的目标,能给大学生巨大的精神推动力,起到一种目标导向作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过程,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观、成才观、就业观,从而帮助大学生思考和重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也有助于启发学生体验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包容和谅解他人,学会共处、共享与合作,培养良好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思想纠偏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个性与共性、个体与群体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自我认识和定位,准确把握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六、注重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保证途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党”—“团”—“学”组织建设,构建复合式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措施之一。

(一)建设学习型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要求。建设学习型政党,基础在各级党组织,将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宏伟目标才有坚实的根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要把学习作为高校党组织建设的主要特征、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提高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把建设学习型高校党组织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有力抓手;并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带动学习型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建设,从而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大的科学理论基础和重要的精神支撑。

(二)建立和完善基层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相互衔接的工作模式

一是要优化学生党支部建设,实现 “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格局。二是要抓好“基层党委(党总支)—学生党支部—党小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这种纵向工作模式建设,抓好“学生党支部—基层团组织—学生组织”、“年级党支部(党小组)—年级团总支”、“班级党支部(党小组)—班级团支部”这种横向工作模式建设。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党团活动和学生活动协商进行,不搞单干,不搞重复性活动,主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了融洽、理解、信任的关系;要求建立和完善内部情况通报、情况反馈制度,重要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不断推进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总之,构建一个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纵向、横向相互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做到工作组织完善,职、权、利落实到位,可以增强宏观运作效果,提高工作效益,发挥联合育人优势。一方面,有利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党、团、学”三位一体的平台和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党员干部在“党、团、学”活动中发挥“思想的先锋、学习的榜样、工作的楷模、生活的典范”的作用,引领导、带动更多优秀青年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邵明英.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回顾[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200-202.

[2]宫志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2007(6):104-110.

[3]李荣健. 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5(3):156-158.

[4]唐建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创新机制探析[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004,4(5):94-97.

[5]韩红根. 论安全教育的德育功能[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4):17-19.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