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考量:体育课程理性化设计反思与超越

2011-12-08何劲鹏杨伟群

体育学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理性化理性主义课程设计

何劲鹏,杨伟群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精神考量:体育课程理性化设计反思与超越

何劲鹏,杨伟群16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面对精神式微的当今教育,学生精神铸造亟待体育课程来“补钙”。理性主义虽然是构建体育课程的基本逻辑,但是理性化对人的精神关注极少,并不断解构了体育课程设计的精神内涵,割裂了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与精神的关系,致使体育课程缺乏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文精神。“苦”心志、“劳”筋骨和“求真、向善和审美”等精神考量绝不是简单的课程理念转变、课程内容的增减和方法创新,而是一种课程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当代体育课程改革在反思理性主义基础上的一次超越,是完成体育课程“增值”的重要维度。

学校体育;体育课程;精神考量;理性主义

精神问题是人文学科领域一种社会内在的规范和理想的价值追求。尤其近些年有关“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精神的遮蔽”和“人文精神的重建”等讨论可谓异常热烈。但遗憾的是,“人文精神的学理却始终没有说清楚”[1]。近些年教育界也从社会规范、伦理和审美等视角反思了人文教育的缺失问题。南怀瑾先生曾指出:“现在许多孩子精神有问题的背后,就是教育的问题。”[2]体育课程作为身心兼修的教育载体,肩负着社会规范、伦理和审美等人文精神的教育,近些年的课程改革虽然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领域讨论了人文精神铸造的问题,但受课程理性主义的制约,处于“唤醒”阶段的精神问题并没有得到体育课程的价值考量和落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的方法规定了课程思维方式,“一元论”式地统治体育课程设计本体论和方法论,致使后现代、主体性和多元化等思维方式被无情地“边缘化”,极大地削弱体育课程精神价值。体育课程设计也就难免在理性主义的漩涡中循环研究而难以实现价值超越。

1 面对体育课程理性化设计的种种疑问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设计依照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以课程本质、规律、结构、程式、模式和方法等为学科范畴进行体育课程程式化、模式化和标准化的构建,奠定了我国体育课程理性化发展模式。在此期间所经历的8次体育课程改革中,有关运动价值阈理论、运动技能掌握规律、体育课程结构、体育课程模式、体育课密度、运动负荷、运动参与等理论研究对我国体育课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各种理论流派都把研究范式聚光于理性主义之中,都没有对精神教育问题进行学理层面的专门研究。

1.1 重视学科逻辑,轻视人文逻辑

体育课程学科逻辑注重热衷于学科的逻辑性、程式化和模式化构建,热衷于在本质中探寻规律,在结构中构建课程模式,注重体育课程“科学性”成分研究,致使体育课程设计加入追随学科逻辑的队伍之中,通过实验、统计、测量来探求体育课程普遍的本质与规律,在终极性和绝对性的一元论中,理性化课程设计丧失了独特的人文内涵,体育精神被淹没在学科逻辑之中,极大地忽视体育课程设计的精神元素,并不断解构了体育课程的精神内涵,割裂了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兼修的整体性干预,致使体育课程缺乏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文精神元素,那么体育课程是否还需要弘扬精神呢?尊重、宽容、理解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又是否能解决精神问题呢?面对当今体育课程的精神元素缺失问题是发生在课程理性之内呢?2001年后“健康第一”主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观虽然跳出了单纯的“生物观误区”,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体系难以撼动的情况下,体育课程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问题只进行了局部研究,体育课程结构、模式、标准、评价等方面设计均被理性主义所统治而“没有了故事”。

1.2 重视机能改善,轻视精神教化

体育课程理性化设计是以人体生理学、解剖学、实验心理学等自然学科为视角,把改善人的形态结构、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等指标(如身高、体重、脉搏、肺活量)和传习运动技能作为体育课程理性化设计的首要内容,其主体偏重于原理层和操作层的规律研究。而面对精神失落的当今教育,学生精神铸造亟待体育课程来“补钙”。哲学家休谟指出,人性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体育运动具有特殊的超越性”[3],体育课程要充分反映学生精神的超越性。倘若人类身体健康问题在科学世界里得到了相应回答,但在精神世界,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开始,人类精神问题却始终是一个未解难题,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1993年《中国青年报》头版刊登的孙云晓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和2007年中国吉林网中李振忠的《大学生“三哭”折射心理缺钙》文章使我们不禁要问:体育课程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在求真、审美、向善的传统教育之中,体育课程究竟关注什么、追求什么和实现什么?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面对青少年一代精神状态和社会品质的真实写照,在现代与传统之中、在身体与精神之中,体育课程是否在理性主义的健康定律中遗忘或拒绝了精神元素?

1.3 重视技能学习,轻视精神铸造

精神铸造是体育课程的主流追求还是附加产品,是否可有可无呢?工业革命后的技术理性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享受、营养改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寿命延长,但同时也导致人的精神世界里“上帝之死”——信仰丧失和精神异化。“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没有使人的精神世界摆脱技术化控制,现代人似乎变得愈加自私、孤独、脆弱和空虚。精神是人的基本属性,是难以作为纯粹的知识加以传递而能够获得的。技能学习是体育课程的理性化要求,表达了体育课程内容的规范性和知识性,反映了体育课程的本质与规律,但是体育所蕴含的精神、伦理和审美同样可以构建体育课程“真理”。体育世界总是一个“人在其中”的世界,赞美生命精神、推崇合作与竞争、公平与正义等体育课程价值用测量、实验和统计加以构建是无效的。

面对以上种种疑问,我们坚信铸造学生精神世界,将成为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立足点和“增值空间”。

2 “精神式微”:体育课程理性化设计的遗憾

2.1 “缺钙与虚脱”:课程理性化设计理念存在的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课程经历了体质论、技能论、健康论等基本模式,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总体是围绕理性主义展开的,分别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提出了运动价值阈、技能掌握和身心健康等理论,并在不同阶段“各领风骚”。虽然在此期间,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终身体育等具有人文特征的课程设计也得到部分响应,但最终都因“不切合实际”,脱离中国国情或对体育课程本质——增强学生体质认识不清等说法而被冷落,人文体育观可谓“势单力薄”。在理性主义世界中寻求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成为课程研究基本逻辑,也导致了课程设计理念的“缺钙与虚脱”。运动价值阈理论、体育课密度曲线,脉搏控制在120~140次/min等课程逻辑遮蔽了生命精神的铸造,“吃苦耐劳、拼搏向上、坚忍不拔”等精神品质明显“缺钙”,在学生精神世界里“求真、向善和审美”等品质变得极为虚弱,尤其是在理性主义的话语垄断中,“健康第一”成为体育课程的唯一硬道理,从而误导体育课程对精神的悍化功效。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固然重要,而目前的体育课程设计理念“基本上游离于体育的本质之外,被一些肤浅和模糊的观念左右了”[4],分明是“缺钙”却要“补盐”,分明是“太甜”却要“补糖”,这种“集体无意识”致使体育课程精神元素的缺失。体育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体育中“苦”、“累”、“疼”、“险”等身体力行要远比“说教讲理”对精神铸造更具有价值。因此体育课程不仅要承担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的任务,而且更要肩负引导与铸造广大学生精神品质的重任。

2.2 “气不盛则身不强”:体育课程内容理性化设计的遗憾

气盛身强是体育课程的基本思维方式。体育课程内容要着力于发展与肌肉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相关的体能,发展体能意味着气盛身强,当今学生“身不强”问题主要是“气不盛”。从学科逻辑角度,发展学生走、跑、跳、投、攀登、爬跃、支撑、平衡、悬垂等运动能力,是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课程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然而现实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却多以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身体成分的走、跑等“安全系数”较高项目为主,具有“悍化”精神的跳、投、攀登、爬跃等拓展性、挑战性的身体练习内容被理性化“无情压缩”或裁掉,一个有血有肉的体育精神文化体系肢解成技术关键、技术细节、练习步骤和方法,体育项目本身所蕴含的“求真、向善、审美的课程本体”[5]被忽视了,削弱了体育的“精、气、神”成分。教师为了体质健康某些项指标的完成而工作;学生也为了应付体质健康测试而学习,导致体育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无法得到跳动和升华。

现今的体育课堂已很少看到学生“较劲”的场面,广播操、集体舞、队列队形等身体练习极难撼动学生的精神世界,剩下的大多是写在脸上的无奈和身体的惰性。因此缺乏必要“刚性”的体育课程内容又何谈身强而气盛。“人类的根本性特征是铭刻于身体之上的”[6],是凝结在强壮的肌肉、粗壮的骨骼和奔腾的血液之中的。理性化提高心肺功能不包含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全面内涵,解决学生体质“软”和“弱”现象首先要解决“气不盛”问题,因此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应该把发展体能作为当前首选内容加以对待,用“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身体练习来铸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2.3 “无奈与尴尬”:体育课程实施存在的遗憾

近年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在目前法律法规对责任事故难以划清的今天,学校体育课堂安全问题自然造成当今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无奈与实施的尴尬局面,甚至成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道路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于是学校为了避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安全第一”便成为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座右铭”,那种课程理念的“集体无意识”在无奈与尴尬之中升华为“集体有意识”。于是体育教学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作理念,把一些“跳跃、投掷、攀登、平衡、支撑”等富于精神价值的体育项目“果断砍掉”,“及时地”降低课程实施的“难度与强度”,拆除具有所谓“安全隐患”的体育器材,安全性成为各类各级学校明哲保身的基本“共识”,体育课堂上顽强拼搏精神被怕苦、怕累、怕脏、怕风雨现象所取代;赋予挑战性的拓展项目被学生“安全”原因所拒绝。学校体育本来就是一个比其他任何学科发生意外可能性都要高的学科,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学校责无旁贷,但绝对的“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更不是理性化追求的实质。如果怕出事故就因噎废食,否定“高、难、险”(这里的高难险并不是竞技体育所要达到的标准)特征的体育项目,无疑将丧失体育所具有的审美体验和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价值,同时安全问题背后教师的“边缘化”[7]将极大地降低体育课程价值。

3 精神考量:体育课程理性化设计的反思

3.1 精神教育:强大民族的教育主基调

强悍的民族必有强悍的教育。翻开中外教育史可以看到,古希腊教育不仅代表着城邦的繁荣和民族的智慧,而且更暗示着民族的强悍、勇敢、坚韧等品质。苏格拉底曾把自己称为“牛虻”,在不断弘扬“正义、勇敢、诚实”等精神;“柏拉图”(plato)名字本身的希腊语意为“宽阔”,也体现着精神的内涵;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更是登峰造极,缔造了一代枭雄亚历山大大帝。倘若我们把成吉思汗的“弯弓”视为身体彪悍,其“射大雕”则无不蕴含着一代天骄“狼性征服”的民族精神。新渡户稻造也指出“果敢、坚韧、无畏、自制、荣誉、真诚等武士道精神使日本教育注入了灵魂”[8],也最终使大和民族走向复兴强壮之路。而反观鸦片战争后旧中国的沦落与衰败,除了清政府的没落体制之外,更重要的无疑是民族精神的缺失所致,孙中山、鲁迅弃医从文的主旨无非是想强悍民族之精神。郭翠日的“为什么男孩子没点阳刚之气”[9]一文提醒我们需要反思当前国家教育的主基调问题了。

3.2 跳动精神:体育课程之“真义”

健康不是体育课程理性主义“专利”,体育课程“真义”在于创造精神文化意义和构筑理想的人文世界,坚决反对理性主义“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10]。模式化和程式化的理性化设计不仅不能表达体育课程之真义,而且恰好丧失了体育课程的生命本质——精神性的追求,背离了体育运动所蕴含的精神属性,而这恰恰应该是体育课程的本质追求。唯理性主义的课程模式忽视了“精神”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致课程人文精神和人性存在的虚无。

近些年来应试教育体制导致体育课程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状态。应试教育无视体育对吃苦耐劳精神、经受挫折能力、果断、自制、坚韧等意志品质的教育价值,孩子从小被喂娇了、抱懒了、惯坏了。“体育课程是社会精神文化的基因体”[11],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身体教育活动,体育课程设计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过于依赖操作主义”[12],过于依赖理性主义将导致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激情、超越、公平、竞争、拼搏的精神内涵得不到释放,体育运动的“精、气、神”元素丧失了,体育课程也最终丧失了跳动精神之“真义”。

4 精神考量:体育课程理性化设计的“增值”维度

现代学生精神亟待体育来“补钙”[13]。现代教育并不缺少“糖”,而是缺少“苦”。精神铸造已不是体育课程的“副业”,应该视为学生“主食”来加以对待。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奋斗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公平竞争及团结精神等等,无不是体育课程得以增值的重要空间。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竞技运动的教育普及,将体育纳入教育范畴之中,即通过科学的锻炼和平等的竞争来实现体育的精神价值。体育价值本源价值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桑新民等人在《教育哲学的对话》一书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写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斯巴达教育的精神,需要设置一些粗犷的、粗鲁的、剽悍的、严格的半军事化的运动课程,要让学生吃点苦头,“苦”心智,“劳”筋骨,摸爬滚打,强壮筋骨,让学生不断体验挫折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会得以养成,才能承担起“天降大任”。

2008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引来一阵又一阵非议和质疑,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回应(“开展冬季长跑的初衷是引导学生喜爱运动,拥有健康,有关文件规定的冬季长跑距离只是参考数字”)表达了推介者课程思维方式转变不彻底,体现了推介者对体育精神铸造功效认识不足或信念的不坚定问题。对于所谓“学生的承受能力、学校场地限制问题以及是否尊重了学生个人意愿”等都不是客观缘由,难道“因为痛就不打针治病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一种意志的锤炼。我们体育课程缺少“劳其筋骨”的寒性,更多的是教师的“温情”,学生的体质状况也就难怪在“精神萎靡”的背后而持续下降。

人的体质健康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理性主义构建,“苦”心智,“劳”筋骨不是简单的课程内容的增减和叠加,而是一种课程思维方式的转变,也需要理性主义把握,因此精神考量是当代体育课程在反思理性主义基础上的一次超越,是在应对社会挑战时做出的重要选择,也是当代体育课程人文精神回归的重要标志。

[1] 高焕祥. 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5.

[2] 朱永新. 改变:从阅读开始[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58.

[3] 陈喜珍. 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创新的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6(6):62-64.

[4] 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1-83.

[5] 孙建华,张志成,何劲鹏.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本体论危机与哲学应答[J]. 体育学刊,2010,16(4):45-49.

[6] 刘欣然,乐严严. 基于人类身体本能的体育运动哲学解读[J]. 体育学刊,2009,15(12):27-31.

[7] 李世宏. 学校体育伦理的内涵、缺失与建构[J]. 体育学刊,2010,16(8):51-54.

[8] 新渡户稻造. 武士道——日本民族精神的哲学阐释[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12.

[9] 郭翠日. 为什么男孩子没点阳刚之气[Z]. 扬子晚报,2011-01-25.

[10] 房林玉. 理性主义课程藩篱及其超越[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0):99-101.

[11] 何劲鹏,姜立嘉.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生命化研究范式[J]. 体育学刊,2008,14(3):58-60.

[12] 古巴和林肯. 自然主义研究范式[M]. 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13.

[13] 何劲鹏,姜立嘉. 生命化:体育课程修订的逻辑起点探究[J]. 体育学刊,2008,14(8):45-48.

Spiritual considerations: reflection and transcende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ationalization design

HE Jin-peng,YANG Wei-qu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In spiritually declining education today, student spirit forging needs to be “calcium supplemented” by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lthough rationalism is the basic logic for construct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t cares little about human spirit, keeps destructing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brea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body and spirit, which results in tha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lacking in humanistic spirit that fits into the time. Such spiritual considerations as having great expectations mentally, working hard physically, seeking for truth, advocating kindness and appreciating beauties are absolutely not simple curriculum conception changes, curriculum content increases or decreases and method innovations, but a sort of change of curriculum thinking manner, a round of transcendence in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on the basis of reflection rationalism, and an important dimension for fulfilling the “value adding”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spiritual consideration;rationalism

G807

A

1006-7116(2011)05-0074-04

2011-05-08

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东师学者”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何劲鹏(1970-),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课程论。

猜你喜欢

理性化理性主义课程设计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结社革命”背后的幽灵:非营利部门的理性化及其成因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能否迎来“春天”?
论人事管理程序化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论梁遇春散文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想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