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混居地区社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以楚雄市苍岭镇李家村汉、回、彝族混居为例
2011-12-08李新然
李 伟,李新然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受到地域自然环境的直接支配作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家庭成为基本生产单位和初级农村组织,从生产和社会的两种需求出发,家庭必然结成更高一级的组织形式家族,家族之上可能还有宗族,最后形成民族[1]。由于种种需求各民族之间开始混居,但是,少数民族各自的信仰不同,生活习惯和风俗也不尽相同,各民族之间很多都是不通婚、不往来。像不同民族之间居住在一起的情况更不多见。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混居的现象越来越多。本文以在调研中调查的楚雄市苍岭镇李家村汉、回、彝族混居的居住区为例,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社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为少数民族混居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 李家村村情概况及其制约因素
该行政村隶属楚雄市苍岭镇,地处苍岭镇西边,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楚雄市15公里。东邻苍岭村委会,南邻黄草村委会,西邻鹿城镇,北邻智明村委会。辖方家河、梅子箐、小寨山、代家屯、朱家海、张家边、刘家屯、谢柳屯、赵王屯、陈家村、李家坝、小草村、腰站街、凹腰山、范家湾、马石铺、马房等2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1 346 户,有乡村人口 5 856 人,其中农业人口 5 826 人,劳动力 4 133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2 778 人。
这些年来,李家村民族混居地区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在教育、社区经济和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但由于历史、自然、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民族混居地区仍然存在太多的问题,制约了着社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第一产业比例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全村国土面积34.4平方公里,海拔 1 820 米,年平均气温15.4℃,年降水量822.4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383.9公顷,人均耕地0.065公顷,林地 1 111.67 公顷。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3 113.7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 763 元,该村还不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卖水稻为主。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83.9公顷亩(其中:田313.3公顷,地70.6公顷),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 1 111.7 公顷,其中经济林果地4.7公顷,人均经济林果地 0.000 7 公顷,主要种植梨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5.9公顷,其中养殖面积8.7公顷;荒山荒地240.67公顷。在汉、回、彝族当中第一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同,回族第一产业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30%,汉族与彝族的第一产业却高达60%。
第一产业比例过大,造就新产业发展资金不足,就业人口大多困在第一产业,对于劳务输出造成很大的障碍,不利于吸收外界有利信息,信息闭锁自然不会为李家村社区经济带来好的机遇。农副产品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只能作为初级产品卖掉,而不能做到深加工。对于牲畜还有当地的餐饮业接收,农产品基本上没有任何进一步的加工,农民的市场信息意识相对薄弱,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人力资源支撑,招商引资,建立“政府、民间组织与公民”(这里就是农民)对农村公共事务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管理”,建立一种“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颖关系[2]。
(二)民族混居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3 113.7 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49.34万元;畜牧业收入823.01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8 816 头,肉牛748头,肉羊536头;渔业收入14.34万元;林业收入7.1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 1 215.31 万元;工资性收入167.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 763 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67.2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1 438 人。在省内务工 1 410 人,到省外务工28人。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养殖业等,主要销售往本市内。2009年全村主产业销售总收入 1 523.05 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52.3%。拥有企业2个。 据2010年对李家村家庭收入进行入户调查发现:回族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占80%。余下的年收入也在1万元以上,有个别的家庭甚至达到十几万、几十万,他们主要从事养牛、宰牛、餐饮业,几乎都是自我经营、家族式经营,自产自销。汉、彝族居民收入要普遍低于回族居民收入,其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只占到50%。
经济的分化性,往往扩大收入差距,加剧贫富分化[3]。在一个国家中贫富差距过大都会造成国家的不安宁,对于一个不同民族共同居住的农村社区来说各族之间贫富差距过大也会对治安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各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排外情绪,对外族干涉本族事务的包容性有限,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程度有限,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在认识上必须从整体出发,“一致性取向”就是放弃各族个人独立和分歧,“平衡机制”为化解冲突做出种种努力[4]。只有全面发展全村共同致富,社区经济发展才有意义,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
(三)卫生和教育状况相对落后
该村现有农户 1 346 户,乡村人口 5 826 人,其中:男性 3 008 人,女性 2 848 人。农业人口 5 826 人,劳动力 4 116 人,基本上所有人口都在务农,历来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不够,例如回族是在该村居住的比较富裕的民族,由于信仰的不同,他们对清真寺的投资远高于对学校的投资,现在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情况比以前已经好多了。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回、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 5 061 人,回族309人,彝族456人。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38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4 820 人,享受低保9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 2 500 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3公里,村卫生所里的3个乡村医生要负责常住人口 4 388 人的医疗根本是不可能的,社区服务、社区医疗、社区养老等都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5]。这种医疗条件是社区经济发展中的绊脚石。该村建有公厕2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2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1个,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
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 16 000 平方米,拥有教师31人,在校学生483人,距离苍岭镇中学0.01 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93人,其中小学生483人,中学生210人。李家村各村民小组居住地相距较远,对于小学生来说,每天几公里的距离来回走也够他们承受的了。学校也没有对学生的上下学进行接送,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解决。并且回民的信仰与他们不同,回族的孩子还要接受清真寺的教育。该村的卫生所辐射的范围太小,不能承受村民医疗的需要,急救措施差,村民小组的居住地比较远不能相互照应。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但是基本处于无用的状态,图书室的书是外人捐赠的,书的内容不见得是村民迫切需要的技术或者致富信息,往往是一些过时淘汰的东西,并且也没有人会抽一个小时的路程去看书,阅览室无人光顾。
(四)基层组织建设薄弱
2009年底,该村已签订农业承包合同 1 346 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83.9公顷,其中土地流转面积2.67公顷。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总额15.9万元,一事一议筹劳63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2.27万元,有固定资产 1 216 万元,年末集体经营收益0.65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张榜公布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务收支、良种补贴。村集体经营收益只有0.65万元,集体总收入2.27万元这就说明村集体经济太少,可以利用的资金数量有限,组织建设根本就不能达到村民的需要,虽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但是农村财务实行的是委托管理,对于财务的利用情况监管力度不够,不能够保证有发展潜力的急需资金项目的开展。在李家村农民自发的基层组织建设为0个,除去村委会以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为0个,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没有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这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并且“一事一议”制度对于村民来说只是一种形式,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参与倾听,类似于财务公开,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5户居住砖混凝土结构住房;有16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1 139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该村到镇政府的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路况差,通行能力弱,脆弱的道路设施成为李家村民族混居地区发展的瓶颈,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不好村里的农副产品出不去,外面的投资设备运不进来,严重阻碍着社区经济的发展。该村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需要修路;需要兴修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二、 加快民族混居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立和谐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一个安定和谐发展的民族社区,其中混合民族居住地的安定发展显得更尤为的重要。加快民族混居地区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精神文化的发展,从而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投入改善道路条件和水利条件[6]
李家村地区薄弱的基础设施严重地阻碍了社区经济和各项社区事业的发展。因此,政府要着力加强对李家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改善李家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从李家村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的问题入手,着力实施兴修水利、修整条件差的路面,实现农副产品可以及时外销。在过去的5年中,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 3 000 亿元[7]。政府投入的资金优先供给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安排资源开发项目,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例如:发展种植面积达13.3公顷的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已经养猪 6 000 头,牛 2 500 头,羊 1 000 头的养殖业;发展每年转移劳动力120人的劳务经济。形成优势项目来带动李家村的发展。根据李家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可发现其降雨量偏少,为确保农作物产量,应该加大兴修水利工程。
(二)依据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优化产业结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首先的要求,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发展生产必须要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产业支撑。如果离开农村地区的原有产业发展而单纯地搞新农村产业建设,就必然会导致新农村产业建设泡沫化、虚拟化、空心化。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产业素质不高、结构性问题突出,村民的市场意识也比较薄弱。为此,要引导李家村群众树立市场观念,坚持市场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逐步提高农副产品市场化水平,充分挖掘社区内部增收潜力[5]。要增强农民在市场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就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立足现有基础,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为李家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促进民族和谐加强混居区人民的文化交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8]。丰富的生态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李家村聚居地区的最大优势。要立足李家村地区自身实际,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把生态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让基础建设也为生态发展出力,努力探索社区经济发展,走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道路。保护李家村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把推进李家村地区社区经济发展与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社区。
另外,大力发展医疗、教育等社区基本的需求保障,加快社会进步步伐。李家村地区社区事业发展滞后,群众就医相当困难,文化生活也极其贫乏,由于各民族风情的不同,导致同区域民族隔阂和差别。要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强民族的交流。一是要加快发展李家村教育事业。要确保如期完成普九义务教育,搞好教育布局的调整,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成人教育体系[9]。二是促进民族和谐,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民族间的互助。三是要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要加强李家村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乡镇建有公立卫生院,承担起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
多民族地区的发展是要靠各民族同心协力共同打造的,各级政府正确的领导方针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大民族之间的互助力度,为各民族自身的发展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同时调动居民的积极参与,因地制宜,民族混居地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当然解决民族混居社区的经济发展应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如果解决不当,可能会对民族混居社区的发展产生阻碍,并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民族混居社区的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霄.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7.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9.
[3]常铁威.新社区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98.
[4]折晓叶,陈婴婴.社区的实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378.
[5]戚学森.农村社区建设理论与务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4-45,60.
[6]姜媛媛.农村社区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0(2):90.
[7]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8-03-20(要闻版).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
[9]王秀勤.充分发挥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