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核心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启示
2011-12-08李鸿亮
李鸿亮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核心体育思想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在体育需求基础上,通过体育实践,对体育现象本质属性进行认识和理解而做出的高度概括的表达[1]。核心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特定社会环境、历史阶段的影响而发生相应变化。因此,从我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背景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反思当代体育发展的历史,梳理当代核心体育思想嬗变的脉络,来总结这一时期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历程,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我们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掌握核心体育思想发展的规律。
我国当代核心体育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相应地表现为三种核心体育思想形态:1949-1976年经历初创、模仿、探索、曲折的发展历程,形成举国体制下革旧学苏的体育思想;1977-1984年经历改革、创新、提高、独立发展的历程,形成改革开放下的奥运战略体育思想;1985年至今经历全面、协调、持续、强大发展的历程,形成全民健身战略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
1 举国体制下革旧学苏的体育思想发展历程及特征(1949年-1976年)
建国初期急待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党领导全国人民秉着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学习苏联体育思想,确立了新中国的体育方针,建立了中国体育的管理体制,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广泛开展和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原因,中国体育陷入曲折发展。这使得举国体制下革旧学苏的核心思想经历了一个初创、模仿、探索、曲折的过程。
1.1 举国体制下革旧学苏的体育思想发展历程
1)初具规模的群众体育思想
新中国建立时,群众体育缓慢徘徊,为此,1953年召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全面发展青年体育活动[2];1955年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工人体育运动会;1956年6月,国家体委和团中央召开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要求迅速建立县一级体育运动委员会,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至此,全国范围的农村体育、职工体育等社会体育活动形成热潮。
农村体育阔步前行。为了使社会体育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1964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把主要精力用于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业余训练。”地方农村结合地方文化传统开展体育运动,形成形式各异的地方特色体育运动。1958年到1976年由于大跃进、浮夸风、文革等原因,社会体育陷入停滞不前的困难时期,给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但是,1972年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在安慰芜湖召开,会议提出开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体育。这使得农村体育走向正规化发展。
职工体育一路攀高。1973年,国家体委召开全国职工体育工作座谈会,全国职工体育也很快升温。虽然其后出现的“批林批孔”运动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社会体育一度陷入停滞,但是1975年中国职工体育9名队员第二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标志着职工体育运动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2)革旧学苏的学校体育思想
在群众体育发展的同时,学校体育发展也提上日程。毛泽东同志于1950、1951年,先后两次写信给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3]。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同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在校学生的体育运动得到全面展开。
学校体育发展的另一方面是培养专门性的体育师资队伍。1952年先后在上海、北京、南昌、成都、西安、沈阳建立了直属体育院校,恢复和建立了28个师范院校体育系科;1954年中央体委参照苏联模式,结合我国情况,制定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成为新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促进了符合国家标准的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4]。
虽然大跃进、文革等原因,使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一度出现了偏差,使全国学校体育的正常发展受到冲击。但是1963至1966年国内学校体育运动再次得到广泛开展,学生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好转。1960年起我国开始在体育院系独立培养研究生,使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思想
竞技体育在这个阶段发展形成了由全国各省市到县,逐渐形成从上到下的体育管理体制。1956年国家体委为了更好地促使竞技体育达到先进水平,建立了国内竞赛体制、比赛制度、比赛项目、及奖励制度、运动技术等级、裁判员等级制度;要求在训练上贯彻“三从一大”的原则,树立“三不怕”,“五过硬”的作风;这在客观上成为我国优秀运动队员长期克敌制胜的法宝,使得竞技体育由休整性转入全面、严格的轨道,训练模式日趋正规化。之后,国家体委于1963年3月,出台的《关于试行运动队工作条例的通知》标志着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训练与专业运动队体制走上了规范化。经过建国10年的发展,1959年9月迎来了我国第一届全运会,有力地推动各地竞技体育的普及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1965年6月,我国运动员郑凤荣在北京田径运动会上以1.77米的跳高成绩第一次打破了女子世界纪录;1959年荣国团在德国多特蒙多进行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体育冠军。虽然1966至1976年的文革使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一度遭到破坏,但中国体育事业仍在向前发展。
1.2 举国体制下革旧学苏的体育思想表现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在历史阶段相关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和论证的重新整合和抽象,并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1949-1976年举国体制下革旧学苏的体育思想,本阶段在中央领导的重视下,在革旧体育创立新体育思想基础上明确界定了新中国体育的性质、目的、任务,确立了体育的首要作用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将体育同经济建设相联系,体育为劳动生产服务;“苏联模式”使中国在短时间内形成体育思想体系,确立了体育的社会性质和社会职能;强调体育的国家性、统一性、人民性,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制度的原则;确定体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这阶段核心体育思想为今后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改革开放局面下的奥运战略体育思想发展历程及特征(1977年-1984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体育发展战略得到高度重视。1978、1979、1980年三次召开全国体育会议,各地充分利用竞赛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进一步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加强学校体育、提高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以竞技体育为中心、在训练上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作风,使得举国体制战略上了新的台阶。1979年11月国际组委会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为我国通过竞技运动向世界展示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提供了机会,成为世界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使得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的奥运战略核心体育思想经历了改革、创新、提高、独立发展的历程。
2.1 改革开放局面下的奥运战略体育思想发展历程
1)增强人民体质的社会体育思想全面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形势,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更大的进步。1979年,国家体委提出进一步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工作,1984年中央下发了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积极发展城乡体育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这个通知的下发,各地区积极开展本地的特色性项目如放风筝、划龙舟、打腰鼓、扭秧歌、武术、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了使体育规范化发展,1983年体育法初步提出制定并着手起草,显示中国的体育逐渐走向法制化。
2)单一体质教育趋向多维度发展的学校体育思想
改革开放大好形势,驱使学校体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迅速发展。首先,学校管理制度得到完善,以1979年国家体委、教育部召开的杨州会议为开端,颁布了高等、中小学体育工作条例和学生锻炼标准,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和学生锻炼的目地、任务。其次,国家教育部多次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和教材进行修订及实施。明确了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同时以快乐体育、全面发展、终身体育等多元化趋势发展。学校体育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发展。
3)竞技体育的奥运战略体育思想
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以来,为我国通过竞技运动向世界展示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提供了机会,从此,我国国际体育交往的范围迅速扩大。为此,国家体委多次进行竞技体育改革和实施;我国对优秀运动队、业余体校和学校运动队在训练作风上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逐步健全了层层衔接的训练网,
完善了后备力量培养体系;“乒乓外交”为标志的体育外交,为80年代全面发展竞技体育打下了基础,
1984年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这是成立中国体育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与里程碑,并最终以15枚金牌的优异成绩震撼了世界体坛[5];198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36届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运动员7项全部取得了冠军;同年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在日本举行,中国女排夺冠,之后连续“五连冠”的奇迹。1982年在第九届亚洲运动会上,实现了亚运会上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两个第一;1982年,中国选手在第9届亚运会上赢得金质奖章第一,中国体育从此成为亚洲强国;1984年奥运会,中国队获金牌总数第四。
2.2 改革开放局面下的奥运战略体育思想表现特征
1977年-1984年改革开放推动下,随着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认识转变逐步深入,奥运战略体育思想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反思中冲破旧的思想束缚,此阶段体育思想的发展具有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主要特征表现在以全民思想解放为背景,从体育的科学属性、体育的概念、本质进行再思考,促进体育思想变革。人们尊重了体育的客观变动性,并与人们的需求相辅相承。本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但为以后的体育思想发展起指导作用。
3 奥运与全民健身并重战略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发展历程及特征(1985年-至今)
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1985年以来中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创出历史性的辉煌。首先,中央领导在政策上的支持,并于1986年下发《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明确了改革思路和方针,实现了体育的腾飞,从全面出发,实事求是,调动各方面的体育的积极性,促进了体育全面发展和提高。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期间发生了许多不适应的矛盾,体育事业也在进一步改革和深化,1992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中山召开以体育改革为主题的全国省市体委主任座谈会,会议主题是对原有的体育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是社会主义体育的自我完善。这些举措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体育改革向深度、广度发展,从而进入了全新的阶段。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又特别强调体育运动应以群众体育为主,提出了“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标志着我国体育向科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6]。1998年国家体委改名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成立后起草了《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纲要目标为:“人人享受体育的权利,全民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提高在国际体坛上的竞争能力,争取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建立比较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体系,全面推进体育进步,逐步实现体育现代化。”本阶段,全民健身战略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经历全面、协调、持续、强大发展的历程。
3.1 奥运与全民健身并重战略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发展历程
1)人人参与体育的社会体育思想
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任务。1993年国家体委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对社会指导员的管理制度规定,有利于开展社会体育。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1995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发展。人民的体质增强了,人的寿命也增长了。为了体育事业顺利发展,1995年8月29日八大15次会议上通过了《体育法》,并于1995年10月1日起实施[7]。体育法的实施,受到了国家、体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日后体育法的治理逐步形成和制度建设日益加快,标志着中国体育全面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综合能力发展,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体育与健康的学校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继续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开始重视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为竞技体育培养人才,为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1990年3月和5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实施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两个条例是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重要法规与重要依据,使学校体育工作在科学化和规范化上迈出了新的一步。1987年国家颁发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并提出了实施意见。这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项重大措施,引起了社会有关各界的普遍关注。针对中小学学制十年延长为十二年制的变化,国家委于1987年1月颁发了十二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作为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过渡性教学大纲[8]。1992年正式制订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反映了学校体育为21世纪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新要求,也反映了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3)跨入世界体育强国的竞技体育思想
从23届到29届参加夏季奥运会,中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奖从突破零后逐渐呈上升的趋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军团以51金、21银、28铜的辉煌成绩笑傲群雄,首登世界竞技体坛之巅。亚运会从8届到16届中国的金牌数多次第一,奖牌也是逐届上升,其中从第9届开始到16届中国金牌总数连续第一。19届冬奥会中国运动员首次实现金牌“零”的突破。1991年北京市政府和中国奥委会决定向国际奥委会提出承办奥运会的申请,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在2001年7月13日,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赢得了2008年举办夏季奥运会举办权,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举办大型国际比赛的能力,同时,标志着中国跨入世界体育强国之林。
3.2 奥运与全民健身并重战略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表现特征
1985至今全民健身战略、奥运战略并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体育改革和创新摆在国人的面前,国外各种体育思想和实践不断介绍进来,成为我国体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此阶段,领导、学者们受“文化热”的影响,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置入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到文化层面突破传统体育框框,开辟了多层次、多方位的视野去深入认识体育事业的发展。认识到体育不仅是对机体实施生物学改造的手段和过程,也是精神生产和文化消费高度统一的动态过程,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发展,同社会各个领域都形成广泛的联系。在社会市场经济繁荣条件下,人们认识到体育事业发展要走生活化、普遍化、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道路。其特点表现在:增进人民健康是体育的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是体育的核心,促进社会和谐是体育的功能。
4 中国当代核心体育思想发展
总结中国当代核心体育思想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未来体育发展走向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下列几点是我国当代核心体育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重要原因:
1)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核心体育思想发展的根本保证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四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和关心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中国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由传统向现代化变迁,也必然受到社会变革的冲击。中国体育思想将纳入现代科学的体系,这对中国核心体育思想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我国核心体育发展的根本。
2)从政策支持走向法律保障,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加快,我们应该把建国以来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从而使之正常化、制度化和长期化。由此要在法律上确保了体育的重要地位,依法行政,依法治体,使体育的发展不因人因事的变化而受到干扰。
3)举国体制模式探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发展的战略
举国体制的确立,使我国体育能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使我国体育发展很快。在举国体制的作用下,我国在亚洲已牢牢确立体育霸主地位;通过短期的努力在北京奥运会上金牌总获数得第一,进入第一集团,实现了三级跳。今天,尽管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但不能对举国体制全盘否定,而应在吸纳优势的基础上,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的新模式,使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得到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
4)吸收国外先进体育思想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弥补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所用,对发展我国体育事业有着重要作用。学习国外成功的经验,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发展自我,不断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独特风格。并为我国核心体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弥补。
5 结束语
建国到现在,我国当代体育从极度落后发展为成绩卓著、举世瞩目的体育强国。这60多年以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方向。纵观我国当代体育思想发展脉络,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成绩辉煌,生机勃勃的体育产业,坚持有力的物质与人才保障,把体育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创了新局面,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继承与创新中开创未来。所有取得的成绩都与不同时期下的体育思想有着联系,体育思想的构建和反思是对立统一的,也就是说,不适应体育思想发展,就要对当时体育思想进行反思,在既定的体育思想上反思构建新的相适应的体育思想。本研究内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我国阶段核心体育思想。得出:三个阶段的核心体育思想是渐次发展演进,前一个体育思想后一个体育思想有基础作用,后一个体育思想对前一个体育思想有补充和完善的作用。掌握我国体育发展的核心思想和脉络对今后体育事业发展走向有着重要意义。
[1]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秀梅.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简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咏文,杨胜利,韩湘平.新中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回顾[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22(4):120-121.
[5]项立敏.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演变的社会学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112-115.
[6]中国体育年鉴(1949-1991)精华本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197.
[7]社论:进一步学习苏联的体育理论和经验[M].新体育,1955,3.
[8]毛泽东选集[M].3卷.人民出版社199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