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四位一体”路径

2011-12-08

关键词:价值体系四位一体民主

陈 赵 阳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350300)

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四位一体”路径

陈 赵 阳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350300)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现实价值目标,也是群众价值情感升华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现实价值目标,把引领社会思想意识同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在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政治民主、注重以文化人和实现社会和谐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路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不仅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且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人民群众个人幸福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相结合而形成的体现人民利益要求的基本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现实价值目标,也是群众价值情感升华的根本保证。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选择。价值活动更是如此。任何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都是受需要或者利益驱动的。只有那些符合自己利益或需要的价值观,才能被人们所肯定、认可和接受。因此,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进程中,党和国家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方面需要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现实价值目标,把引领社会思想意识同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实践价值,并在价值情感升华中认同它,把它由衷地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价值追求。

一、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一种基本价值向度。正如马克思所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价值观不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利益而存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抛开现实的经济利益,抽象地、一般地讨论价值观,不仅不会建立起符合实际需要的新价值观,反而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价值目标首先必须反映人民的经济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从而与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和西方的价值观在本质上区别开来。邓小平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反思社会主义历史,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审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用“共同富裕”划清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界限,同时也把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和价值追求统一起来。邓小平不仅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基本原则、本质要求以及判断改革开放政策成败的最终标准,而且也指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创造性地提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富”的科学构想。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人和地区共同富裕”的“先富”帮“后富”的非均衡的发展思路和模式,使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大为提升,共同贫穷的面貌逐步得到改变,先富政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发展的成就证明,我们走的先富帮后富的非均衡发展之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3]为此,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取向:由“先富”到“共富”的转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明确提出要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这意味着党和政府将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民之盼党之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已成为党和政府制定大政方针的坐标和奋斗目标。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是从精神上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支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的“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世纪课题被提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议程并正被逐渐破解。全体人民必将在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不断增进价值情感。

二、在推动政治民主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其丰富的价值意蕴在于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提供、维护、保障这种与尊严和权利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价值尺度,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执政价值观。

(一)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题中应有之义

民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在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剖析过程中创立起来的。他们对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极为重视,《共产党宣言》在谈到无产阶级的解放时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4]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高度重视民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5]所以,对无产阶级而言,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巩固社会主义,消灭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的手段和途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为己任,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律问题时就指出,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新纪元,实现了从几千年来封建专制统治到人民当家做主的历史性转变。毛泽东强调:“我们的这个社会主义的民主是任何资产阶级国家所不可能有的最广大的民主。”[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到一个新时期,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7]的论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3]把人民民主提到社会主义生命的高度进行论述和强调。总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含着对民主价值的追求和向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必须将民主作为核心价值之一来确认。

(二)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近现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所追求的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做主。虽然随着政治思想的不断演进和流变,民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代议民主与直接民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多元民主与协商民主等,但其基本含义并没有变,那就是建立人民的政权和按照人民意愿进行的社会治理。从古希腊雅典时期的民主政治实践开始,民主制度的形式虽然历经变革,但其所张扬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理念则一如既往。“五四”运动以来“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构成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弥足珍重的政治观念。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旋律之一,恰恰正是追求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所高擎的社会主义大旗,正是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为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目标是求得人民的解放,建设人民自己掌握命运的国家政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其目标就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执政,带领人民群众掌握国家政权,必然全力以赴地支持人民当家做主,并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而努力实现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归根到底就是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当家做主,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民主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最核心的价值体现。[8]

(三)民主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

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延续。随着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这个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内在地包含着追求民主的意识和精神、注重平等的意识和精神与崇尚法治的意识和精神等时代价值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适应振兴中华的新需求而产生的,它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是相合拍、相裨益的。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弘扬时代精神贯通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必须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鲜明主题,把时代精神所提供的民主意识资源,适时充实到民族精神宝库中去,不断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增进其当代性,增强其感召力。

民主愈发展,社会主义就愈有生命力,而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的水平也就愈能够得到提升。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既是对人民民主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群众充分展示其理论魅力的必然要求。

三、在注重以文化人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推进以文化人,就是必须以高度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们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受到鼓舞、得到陶冶、获得启迪,使人们在精神享受、身心愉悦和艺术感染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使人们漂泊躁动的心灵重归健全的精神家园,让社会成员的精神生命自由健康地成长。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和支配文化建设,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多种文化体系、多种文化类型和多种文化层次。这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的丰富与繁荣,另一方面又表现了文化的多种发展途径,表达着多种价值取向。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然会带来思想的多样化、文化的多元化。这就需要对多元文化的发展进行必要的价值导向。所谓价值导向,实际上是指一个社会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上坚持一元化的价值方针,提倡并只容许有一种思想文化作为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力弘扬主旋律。在当代中国,主旋律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内在精神的根本体现,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为此,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对创作思想和创作选题的引导,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以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使精神文化活动和产品更能体现主流意识形态,体现社会进步要求,并能唱响时代最强音,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需求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从总体上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体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部分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科学定位在文化建设中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明确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首先,要积极扶持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扶持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其次,要大力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个性化文化消费、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加快构建和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繁荣城乡文化市场,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9]

(三)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增强文化发展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0]“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10]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3]指出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3]也是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因此,首先,要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文化对人民群众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其次,要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关系,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有力、政府管理有效、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的宏观管理体制。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环节是增强微观活力,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的多元并存的文化所有制结构,积极推动文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让一切社会资本的活力在文化领域竞相迸发。最后,要积极推动文化传播手段创新。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不断拓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在实现社会和谐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认识、评价和反映,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依据唯物史观,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评价最终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即自身经济社会地位和实际生活状况决定其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人们总是从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角度去判断是非,选择自己的行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因此,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取决于人们自身经济状况和生活状态。民生主要指的就是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它与人们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为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要与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和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安全生产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比较突出,“上学难”、“就业难”、“养老难”、“看病难”、“购房难”等民生呼声不绝于耳。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消解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动摇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影响群众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的充分迸发,损害群众的正义感和荣辱心,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失去现实土壤。因此,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必须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形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首先,要在实现学有所教中增进价值认同。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次,要在实现劳有所得中增进价值认同。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保障和改善人们生活的重要条件,是实现“劳有所得”的关键途径。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一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以发展促进就业;二要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要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四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再次,要在实现病有所医中增进价值认同。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因此,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第四,要在实现老有所养中增进价值认同。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因此,健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迫在眉睫。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是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要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三是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后,要在实现住有所居中增进价值认同。“安居”是中国百姓千百年的愿望。在现代社会,住房除了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之外,还是一种社会基本保障品。“住有所居”是公民的天赋权利,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应当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当前除了要重点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问题之外,还有社会管理、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也亟待解决。只有切实解决一系列的民生问题,才能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群众的现实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群众从情感上认同党的主张,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更加自觉地接受和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群众基础。

总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同发展、形成合力,加以解决。其中,促进共同富裕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前提条件,推动政治民主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实现以文化人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精神助推器,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关键所在。这四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分割,统一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之中,统一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之中,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进程中。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286.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98.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2.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7.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8]江潭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思考[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3.

[9]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求是,2010,(12).

[1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6,160.

A “Four-in-one”Route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HEN Zhao-yang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qing,Fujian,350300,China)

A prosperous,democratic,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socialism not only becomes the realistic value target which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ontains,but also guarantees the upgrading of people’s emotional value.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hould aim at forwarding the cause of socialism,focus on guiding the social ideology and solving problems of people’s interests.The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would be quickened by ways of promoting common wealth,improving political democracy,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realizing social harmony.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popularization;route

D64

A

1009-3311(2011)05-0036-05

2011-07-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KS048)

陈赵阳(1979—),男,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讲师,硕士。

[责任编校:宋宁]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四位一体民主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见证民主法治铿锵前行的力量
民主制度在军队推行的由来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以广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