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年轻干部培育科学化水平研究
2011-12-08张书林
张 书 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山东济南250021)
培育大批适应党的事业发展的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个事关战略性、长远性、方向性和全局性的重大紧迫问题,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长期稳固,关系到党的伟大事业的发展成效,关系到党的现在和未来。在当前着力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和注重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整体党建态势下,在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上也要着力思考如何提高年轻干部培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问题,努力使培育年轻干部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科学理论:年轻干部培育科学化的思想演进
提高年轻干部培育科学化水平,首先需要有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我们党在重视、选拔和培养年轻干部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支撑年轻干部培育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政策法规精神。这些实际上构成了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工作科学化的初步系统的思想理论支持。
我们党对年轻干部问题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就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1]建国后,为保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们党再次关注年轻干部问题。195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要求各地建立起后备干部名单,开始重视后备年轻干部的培养问题。1964年,中央提出要培养干部队伍新生力量的问题,毛泽东据此向全党明确提出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要求。但后来由于“左”倾路线错误和“文革”的发生及延续,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的工作被迫中断。
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和修补十年“文革”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巨大创伤,我们党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和亲自主持之下,逐步开启了选拔和培养年轻干部工作的新局面。邓小平提出: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他要求全党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告诫全党:别的工作做不好,固然要做自我批评,这项工作做不好,就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
从中央政策、法规层面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年轻干部培育的重视力度是非常大的。早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就从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要求出发,对于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强调指出:必须使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能够及时地被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在新老合作和交替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际有效的锻炼,并且使各级领导层不断吸收新的活力和智慧,保持旺盛的生机。1983年10月5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制定了《关于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的意见》,提出要推进第三梯队建设,实现干部新老交替,就必须抓紧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制度,并对省部级后备干部的人数、条件、选定、培养、考核和管理等问题作出详细而具体的规定。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同样从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要求出发,强调为促进年轻干部的成长,必须对“优秀的年轻干部,要敢于压重担子”,并明确当时“实现领导干部年轻化的重点是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的年轻化”。党的十三大报告同时强调: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的领导成员也要年轻化,但不能机械地要求省、地、县、基层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逐级递减。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以较强的忧患意识指出:选拔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是当前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为此,需要着重做好的工作有两项:一是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放开视野,拓宽选用年轻干部的渠道;二是对年轻干部要热情爱护,严格要求。为贯彻党的十四大关于“选拔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的精神,十四大结束后不久,1992年11月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就下发了《关于积极大胆地做好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通知》,提出了选拔年轻干部的几个重要原则:选拔年轻干部,要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面执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同改善领导班子结构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切实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做好后备干部工作,等等。
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对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工作作了专门的研究。特别指出,干部队伍中的突出问题是:一些领导班子素质不高,年轻干部偏少,由此给党提出的两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之一就是必须抓紧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造就大批能够担当跨世纪重任的领导人才。为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对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而在年轻干部的选拔上,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抓紧选拔大批优秀年轻干部,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等陈旧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特别是对那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优秀年轻干部更要大胆提拔和委以重任。这就形成了我们党关于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的权威政策支持。随后,1995年中央以中发〔1995〕2号文的形式专门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通知》,并召开了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继续深入推进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工作。
1996年6月21日,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在改革开放与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的优势和劣势。在他看来,年轻干部的优势是:有较高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工作热情,有朝气,思想比较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有开拓进取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出色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他认为,年轻干部的劣势在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党内生活、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锻炼。这就对年轻干部作了客观的定位,指明了年轻干部政治进步的努力方向。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规定:培养和选拔大批能够担当跨世纪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抓紧做好。进入新世纪,2000年4月,胡锦涛在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选拔年轻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用人观念,拓宽用人渠道,不拘一格选人才;要坚决抛弃妨碍识别和起用优秀年轻干部的各种陈旧落后思想和私心杂念,真正确立符合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和党的干部路线的用人观念,既尊重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又把握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特殊规律,及时起用和大胆提拔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全国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精神,中央办公厅2000年9月5日转发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此文件主要明确了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的如下要求: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务求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取得新突破;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点把好政治关;坚持和完善后备干部制度,加强和改进后备干部工作;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大力抓好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落到实处。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着重提出: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力度,着重帮助他们加强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党的十六大以来,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相关的政策规范不断配套和完善。200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又以中组发〔2006〕2号文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培养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的培养和管理提出了如下意见要求:着眼全局,切实加强后备干部培养锻炼;统筹规划,保证后备干部培养锻炼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严格要求,进一步完善后备干部培养和管理的有关制度;加强领导,确保后备干部培养和管理工作取得实效。这些意见要求成为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培养和管理的重要指导方针。
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必须“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提高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3]根据这一精神,2009年2月,中央制定了《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对新一轮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进行部署;2009年3月,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召开;随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专门对“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作出研究部署,特别指出:“源源不断培养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大计。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点加强年轻干部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使他们切实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4]总的看来,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年轻干部的培养问题上,出规划、开座谈会、形成意见并且在专门研究党建问题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对此作出设计,这样的力度在我们党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二、科学方法:年轻干部培育科学化的流程设置
实现提高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一实体性目标,必须有相应的程序设计为依托。程序设计不科学,实体性目标的科学化要求通常就很难达到。因此,重视年轻干部培育的科学化程序和流程的设置,就成为推进年轻干部培育工作科学化进程的基本范畴。根据年轻干部培育及成长规律、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中央及各级党委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这里提出年轻干部培育的科学化流程设置主要包括:年轻干部的储备、培养、选拔、锻炼、教育、监管等环节。
(一)年轻干部的储备
年轻干部的储备说到底就是像存储粮食一样,以组织化的途径去寻找、发现、集中、储存一批有发展前途、工作潜力、政治抱负、年轻有为的优秀年轻干部,以备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长远需要。这是我们实现年轻干部培育工作科学化最为基础性的环节和起点。从逻辑上讲,没有年轻干部的储备,就谈不上党的事业的生存发展,谈不上对干部队伍的开发利用。打一个不中听的比喻:这就好比田鼠如果在秋天不储备足够的粮食,就无法熬过严冬一样。因此,在实现年轻干部培育科学化的过程中,年轻干部的储备是必须做好的第一位工作。
在对年轻干部的储备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已经出台了许多重要文件,中央和各级党委也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获得广泛认可的工作规范、模式和标准。第一,储备年轻干部要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后备干部制度紧密结合,很大程度上要作为贯彻后备干部制度扩大的实践成果而存在。但也必须明确,年轻干部的储备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内涵上不是一个概念,在外延上远比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更为宽广。第二,储备年轻干部要坚持全面撒网、重点捞鱼,坚持好中选优、优中拔尖,不能良莠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第三,储备年轻干部要坚持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鼓励毛遂自荐,鼓励个人向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公开推销自己。第四,储备年轻干部要坚持组织认可和群众信任相结合,在组织认可的前提下要坚定地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提高纳入储备范畴的年轻干部的群众公信度。第五,储备年轻干部要坚持与使用年轻干部相结合,逐步解决事实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备而不用”、“用而不备”等储备与使用相脱节的问题。
(二)年轻干部的培养
年轻干部的培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年轻干部的成长发展、选拔使用、教育管理监督的所有过程,都属于年轻干部培养的范畴。从狭义上讲,这里仅把年轻干部被纳入储备范畴之后、获得选拔任用之前,党组织对年轻干部的关心爱护和年轻干部的自我发展看做是年轻干部的培养环节。
对被纳入储备范畴后年轻干部的培养,是全面提升年轻干部综合能力素养的关键之举,也是关系到年轻干部今后是否能够担当重任的“岗前培训”,更关系到年轻干部的选拔使用。因此,这一环节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要抓紧抓好。而调研显示,这一环节恰恰是当前年轻干部培育中的薄弱之处,存在着重大缺陷。因此,需要下更大力气去抓好。
突出抓好年轻干部的培养工作,必须在实际运行中切实把握以下要点。第一,科学制定短期和长期、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年轻干部培养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培养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要详细规定在年轻干部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培养主题、内容、目标和操作办法,以使年轻干部的培养有领导、有步骤地展开,克服盲目性状态。第二,要从年轻干部群体存在的普遍问题入手,针对年轻干部群体的不足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培养。党内和理论界目前公认年轻干部存在的主要不足和劣势是:思想理论和政治素质水平低,对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了解不透,党性修养和锻炼与老同志存在很大差距;实践锻炼和实际工作经验不够,特别是在基层、艰苦的地方和复杂环境中的实践锻炼严重缺乏,许多人基本上都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看问题缺乏辩证法和理性思维,容易简单化、片面化、形式化和情绪化,有时出现想当然的情况;做群众工作经验不足,在涉及到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时不知从何入手,等等。由此入手,我们在对年轻干部培养时,就应该对症下药,唯有如此,才是有的放矢。第三,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培养和选拔的关系。培养与选拔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培养和选拔有密切关系,培养是选拔的前提,年轻干部在获得选拔机会之前,必须经过系统的培养,不经过系统培养的年轻干部原则上是不能得到选拔任用的;另一方面,培养和选拔又不是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培养不等于选拔,得到组织培养过的年轻干部不一定就会得到选拔任用。
(三)年轻干部的选拔
根据党的事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从精心储备和系统培养过的年轻干部中选拔一些人从事合适的干部岗位、主持或主导某一方面的工作、担任某一领导职务的过程,就是对年轻干部的选拔过程。年轻干部的选拔是实现干部队伍新陈代谢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年轻干部在其职业生涯中实现羽化、升华的关键环节,是其政治发展空间走向广阔的关节点。
根据实践探索的做法和理论研究的现有成果,做好年轻干部的选拔工作,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原则要求。一是要坚持德才兼备和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在重才的基础上,优先考察年轻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严把政治关。二是建立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的选拔机制,形成有序正当竞争、优胜劣汰和能上能下的年轻干部选拔模式。三是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和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四是拓宽年轻干部选拔渠道。在巩固现有渠道的基础上,要大力拓宽选拔年轻干部的渠道,重点从选调生、新进公务员、大学生村官、青年专家、年轻博士中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岗位。五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完善已经成文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被选拔出来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六是突出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全面、历史与综合地评判年轻干部的工作业绩,重点看群众对年轻干部业绩、党性、人品和作风的认可程度,看其在群众中的威信和获得群众拥护的程度。
(四)年轻干部的锻炼
年轻干部被选拔上来以后,并不表明他们是完全胜任工作岗位和领导岗位的,在他们独立“挑大梁”之前必须经历一个在实践中锻炼的过程。这就是年轻干部在实践、基层和一线工作中摸爬滚打、经历风雨的磨练过程。
古语云:“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官员的选拔要“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这都说明基层的实践锻炼对干部成长的必要性。对年轻干部的培育同样要重视实践锻炼的过程。习近平在2009年3月30日关于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在实践中锻炼、考验和提高干部,始终是培养年轻干部的一个基本途径。因此,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基层实践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和增长才干。
为切实抓好和深入推进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我们必须切实把握以下要点。第一,在舆论导向上,要高调宣扬“打虎要上山、擒龙要下海”,鼓励选拔更多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到情况复杂和艰苦的地方去经受考验、成长成才。第二,在工作导向上,重点是要“有意识地”把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年轻干部放到县乡基层、企业生产一线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锻炼,使他们更深入感性地了解基层工作,拉近与群众的感情和距离;要“有选择性”地把那些有发展前途但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干部放到解决关乎基层和群众的民生问题、突发事件以及一线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艰苦环境中去锻炼,考验他们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利益协调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第三,在功利导向上,要在坚持“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良驽”原则的基础上,注重选拔基层中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和有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党政领导机关。第四,在专业导向上,要坚持学以致用,突出年轻干部的专业素质、专业特色和专业能力的发挥,把选拔上来的优秀年轻干部放到与其专业相适应的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
(五)年轻干部的教育
年轻干部的特点之一是:一方面可塑性很强,另一方面在其成长中的变动性也很大。因此,要保证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始终沿着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期望和设计的方向发展,塑造成为可以担当重任的栋梁之才,而不致于变成落后于时代形势环境发展的要求而误入歧途、发生消极变异甚至腐败变质的庸才和祸害,我们就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把年轻干部各个方面素养的提升作为事关其前途命运的大事抓紧抓好。所以,必须按照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总体要求,抓好大规模培训年轻干部和提高年轻干部队伍素质工作。
从当前年轻干部的整体素质构成来看,抓好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要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相比于老干部,年轻干部在理想信念的明确性和坚定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薄弱性。因此,要突出抓好对年轻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能够充分认清共产主义与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把远大理想与现实阶段性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突出党史、党性、党风和党纪的教育。要特别加强年轻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引导他们珍重人格、珍爱声誉和珍惜形象,增强道德责任感,常修为政之德,积小德养大德,努力成为思想纯洁和品行端正的示范者,爱岗敬业和敢于负责的力行者,明礼诚信和遵纪守法的先行者,生活正派和情趣健康的引领者;要引导年轻干部树立良好的作风,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正确对待组织、群众和自己,克服浮躁情绪,脚踏实地干事,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服务科学发展中建功立业。三是突出“八观”教育,即要突出抓好对年轻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发展观和事业观教育,因为这些方面恰恰都是年轻干部的薄弱环节。四是突出实际工作技能的教育培训。研究发现,年轻干部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式的所谓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实际工作技能、技巧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在对年轻干部的培训中一定要着力强化对其实际工作技能技巧的教育培训,通过灌输新的工作理念、设置模拟工作场景、开展实地调查研究、进行专门案例分析以及“走出去”亲身观察体验等形式,使年轻干部的实际工作技能快速提升上来。
(六)年轻干部的监管
一棵小树苗,如果不进行精心的管理,不经常性地去浇水、施肥、剪枝、除虫等,它就不能茁壮成长并最终成材。年轻干部也是这样。如果在年轻干部的成长中,我们的管理工作不到位、疏于监管,任由他胡乱生长,对其出现的问题不管不问,那么年轻干部的成才之路就可能荒废,精心选拔的干部苗子就要枯萎。因此,对年轻干部的监管工作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向监管要质量、要效益、要人才,使监管成为助推年轻干部成才的重要工具和铜墙铁壁。
强化对年轻干部的监管,要求各级党组织对年轻干部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一是完善监管体系。要建立健全对年轻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定期分析、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定期谈话和诫勉等制度,健全完善对年轻干部的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法规制度监督与舆论监督、组织监督与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二是强化党内生活。在党的组织生活会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上,要重点引导和帮助年轻干部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年轻干部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使他们形成自我管理、深刻剖析自己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觉接受党组织、领导、群众和舆论公开监督批评的意识。三是要经常检查指导年轻干部的工作,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四是对年轻干部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提醒、批评。要善于通过日常观察、实地考察、群众来信来访举报、平时谈心等方式,敏锐地发现年轻干部中出现的不良苗头,及时打招呼、敲警钟,使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对群众意见大、年轻干部本人又缺乏认识的,要严肃批评,促其改正。五是要建立对年轻干部工作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在对年轻干部的考核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构筑包括经济发展、民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公正、环境优美等指标在内的综合系统考评内容,综合运用上级领导评价、群众评议、专家论证、实地调查、远景评析等多种方法全面客观地对年轻干部进行工作业绩考评。通过考核评定,切实达到激发年轻干部工作积极性、强化对年轻干部日常监管、促进年轻干部自觉提升的目的。
三、科学制度:年轻干部培育科学化的制度安排
制度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要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因此,提高年轻干部培育的科学化水平最终要靠制度保障,要落实到制度安排上。从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制度困境入手,当前我们要重点从以下方面研究提高年轻干部培育科学化水平的制度建设问题。
(一)完善党管干部制度
党管干部既是干部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最为权威的干部制度。提高年轻干部培育科学化水平的要求要获得公认和共识,就必须考虑尽快融入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制度体系之中,并上升为干部人事工作的权威“规定动作”。
“党管干部的实质是,党必须统一领导全国的干部工作和直接管理重要干部,具体包括党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用人标准;由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推荐并管理国家的和本地区的、本部门的重要干部;党组织负责对干部人事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检查监督;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必须在党组织的指导下进行”。[5]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党所面临的环境与任务不同,党管干部的内涵是有区别的。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是“一揽子”管干部,由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组织部门统一任命、调配所有的干部。建国后,我们长期实行的是“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建立起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组织部的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一定时期的探索,最终将党管干部的内涵界定为:“加强对干部工作的领导,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推荐和管理好重要干部,指导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做好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6]
然而,在当前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工作得到高度关注,并逐渐成为干部工作中的常态性工作的前提下,应该考虑在党管干部的内涵中强化对年轻干部这一干部队伍中的重要范畴进行管理的内容,并使之成为当前完善党管干部制度的重点。这是我们提高年轻干部培育科学化水平最为权威的制度后盾。具体说来,要在健全完善党管干部制度的过程中,强调要制定年轻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推荐管理好有发展潜力的各个级别的优秀年轻干部,将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纳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要范畴,从宏观上掌控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走向。
(二)完善后备干部制度
年轻干部是后备干部队伍的基本来源,成为后备干部通常会成为判定年轻干部政治前途的重要依据。因此,后备干部制度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指挥棒”;后备干部制度科学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关乎提高年轻干部培育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方面。这就决定了在研究提高年轻干部培育科学化水平的制度安排时,应该将完善后备干部制度纳入其中。
后备干部制度是为了培养选拔后备干部而建立起来的一套制度体系。这一制度萌芽于建国初期,正式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实现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过程中。1983年10月5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关于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的意见》成为后备干部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后备干部制度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后备干部的规模、配备、规划、选拔、培养、锻炼、考核、教育、管理、保障、监督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后备干部制度的运行在干部队伍的补给、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优化领导班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在运行中出现的透明度不够、竞争性不强、组织意图和领导意图过于强势的问题以及“备而不管、备而不用”的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更好地促进这一制度的良性科学运行出发,我们迫切需要对这一制度进行完善,褪去其神秘色彩,增加其现实功效。
第一,建立公开阳光的后备干部遴选机制。在年轻后备干部的选配上要坚持“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基本原则,坚决反对“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暗箱操作式的违规行为,切实建立令人信服的后备干部遴选机制,真正使特别优秀的人才被选入后备干部队伍之中。
第二,建立后备干部队伍动态更新制度。后备干部队伍要呈现出流动性、变动性的动态特征,不能搞一次定终身。要经常性地、及时地把在干部考察考核、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中发现的特别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进各级党委的后备干部名单之中;同时,通过定期比较和优胜劣汰,把没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人从后备干部名单中剔除,以保持后备干部队伍的常换常新,刺激后备干部的进取意识。后备干部队伍的动态调整工作,要注意与领导班子换届或日常调整工作相结合,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保证补充人选质量。
第三,建立定期分析后备干部制度。对已经被列入培养锻炼计划的各级后备干部,党委要注意结合领导班子定期考核、平时考察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实绩、民主作风、廉洁自律以及心理素质等情况的考察了解,定期对后备干部培养和管理的有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整改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建立与后备干部定期谈话谈心制度。党委负责同志每年至少同本单位后备干部谈话一次、谈心若干次,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对出现的不良苗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提醒改正,防微杜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第五,强化后备干部使用制度。要从提升后备干部制度的影响力、权威性和严肃性入手,打破地区、单位和部门界限,在上级党委的统一调配下,大胆将培养锻炼成熟的优秀后备干部选拔到各级党政领导岗位上来,使后备干部制度的功效真正体现出来,以平息“备而不用”的议论。
(三)建立健全干部职务任期制和弹劾罢免制度
近年来,随着领导班子配备的日益规范和干部编制制度的日益完备,各地区、单位和部门的干部职数逐渐固定下来,“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坑一个萝卜”的局面已经形成。在这种局面下,年轻干部要成长成才、获得生存发展空间和得到选拔任用机会,关键是必须有空缺出来的岗位,有合适的位置可以安排。试想如果老同志都占着位子不退休,哪里还有年轻干部的发展空间?因此,提高年轻干部培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客观上就要求必须为年轻干部的成长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这就涉及到解决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任期制和对不合格干部的弹劾罢免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邓小平的倡导和推动之下,党内正常的干部退休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现在的问题是:干部职务任期制还没有真正实现到位。2006年8月6日,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3条规定:“党政领导职务每个任期为五年”,第6条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达到两个任期,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同一职务”。这就是说,中央已经明确规定了党政领导干部的职务任期制。现在的关键是,怎么抓落实,如何在实践中努力健全完善这一制度。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这方面的问题还不少,尚有许多需要抓紧研究解决好的问题没有解决到位。
与此同时,着力破解不合格干部“下”的难题、为年轻干部进步“腾位子”,也要考虑建立对不合格干部的弹劾罢免制度。邓小平早就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正的,人民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7]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干部的弹劾罢免实施力度不够,相关的制度安排一直没有到位。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干出种种违法乱纪的勾当,但由于弹劾罢免制度缺失,使得党员群众“有看法,没办法”。因此,我们当前迫切需要在不断推行和完善干部问责制的基础上,抓紧建立健全对各级各类干部的弹劾罢免制度,对于那些被选上领导岗位,不能带领群众实现既定目标或自身存在严重职业或素质问题,或由于地位发生变化,不再为党员群众办事,专为自己和小团体谋私利,腐化堕落的干部,允许各级党委和党员群众随时随地地进行撤换,以切实解决不合格干部“下”的问题,为年轻干部的成长提供更多的空间。
(四)建立规范的年轻干部选拔制度
我们党重视年轻干部的选拔工作由来已久,也形成了一套初步体系化的理论和政策支撑系统,但在年轻干部选拔的制度建设上,至今尚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制度安排。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各地的选拔年轻干部工作陷入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境地,标准不一的随意性、各自为战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尽快建立起规范的年轻干部选拔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根据学界研究和各地的实践探索,规范的年轻干部选拔制度至少应该明确以下内容:一是选拔年轻干部的标准。必须要订立公认的年轻干部选拔的年龄标准、政治思想标准、党性标准、知识水平标准、业务素质能力标准、工作业绩标准等多维度的选配标准,使年轻干部的选配工作步入标准化轨道。二是选拔年轻干部的视野。年轻干部的选拔必须坚持开放性视野,形成多渠道选人的局面。总的要求是:不仅要从党政机关选拔,还要注意从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选拔;不仅要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选拔,还要注意从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边远贫困地区选拔;不仅要从城市选拔,还要从农村选拔;不仅要从国内培养的各类人才中选拔,还要注意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选拔。三是选拔年轻干部的操作原则。总的要求是:要着眼于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和人才辈出的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具体说来,要实行年轻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公开,坚持统一的选拔任用条件,逐步提升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中的竞争性,推行针对年轻干部的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使年轻干部通过公开竞争走上前台;要扩大选拔任用年轻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充分走群众路线,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要全面、正确、客观地看待年轻干部,坚决抛弃种种陈旧观念和偏见;要坚持讲台阶而不拘泥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敢于打破常规,大胆选拔使用年轻干部,等等。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1.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1.
[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
[5] 郭定平.政党与政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66-67.
[6]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91.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