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朝鲜族民俗的形成与演进

2011-12-08

关键词:日寇朝鲜族民俗

许 辉 勋

(延边大学 朝鲜-韩国学学院,吉林 延吉133002)

中国朝鲜族民俗的形成与演进

许 辉 勋

(延边大学 朝鲜-韩国学学院,吉林 延吉133002)

从19世纪中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随着朝鲜族在我国扎下根,朝鲜族民俗也作为其生存所必需的生活文化开始生根发芽;在20世纪10—40年代,随着我国朝鲜族聚居区域的形成而基本成形,并且开始逐渐具备自己的一些特色。在这一过程中,朝鲜族民俗尽管经受多次民族压迫和强制同化的磨难,但它以顽强的文化生命力,使朝鲜族的生活文化之基本脉络得以保存和继续传承。

中国朝鲜族民俗;清朝时期;民国时期;伪满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与演进

朝鲜族民俗伴随着朝鲜族的形成而形成,在朝鲜族所生息繁衍的中国自然文化环境中得到发展。朝鲜族民俗在解放前,先后经历了清朝时期、民国时期、伪满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经受了种种磨难,但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和传承。

一、滥觞期:清朝时期

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朝鲜族的迁入,在他们结舍垦荒、求生觅食的地域,应他们的生活需要,朝鲜族民俗开始显露出自身的存在。从文化渊源上看,朝鲜族民俗植根于朝鲜半岛的民俗文化。它以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的朝鲜族移民为载体,与我国朝鲜族社会形成了文化传承关系。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朝鲜半岛的民俗文化是通过朝鲜族移民而流入我国朝鲜族居住区域的。那时,朝鲜族移民们从自己的故乡负载过来的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的生活知识、技能以及约定俗成的生活观念、生活规范等,就成为朝鲜族民俗得以形成的基石。

自古以来,朝鲜民族传统的三大生计方式是农业、狩猎、渔捞。这三者并举的经济模式持续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所不同的是,越往后发展,农业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后来,随着农业逐渐成为主导经济门类,朝鲜族尤其擅长种植水稻。所以,朝鲜族迁入我国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做狩猎和采集。他们发挥稻作技术娴熟的特点,致力于开发水田,种植水稻,从而保持了以大米为主食的传统食俗。

在服饰方面,朝鲜族继承民族固有的穿戴习俗,继续保持喜爱白衣的传统。在居住生活上,朝鲜族基本继承了朝鲜半岛的居住风格和房屋特点,如把房子多盖在“背山临流”,即后面靠山,前边有河流的地方,房屋正面朝南,房屋造型和结构与朝鲜北部民房基本相同。不过在清政府划定的图们江以北朝鲜族专垦区里所盖的房屋为比较良好的传统式朝鲜族房屋,而其他地区则多为简陋的临时性房屋。

除了上述的衣、食、住民俗之外,在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方面,朝鲜族也基本上继承了朝鲜半岛的传统。从民俗资料上看,解放前,朝鲜族的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花甲、回婚礼、丧礼、祭礼等人生仪礼和一年四季的传统节日习俗,与朝鲜半岛的同类风俗基本相同。当时,作为朝鲜族民俗信仰的巫俗和家神信仰、村落神信仰等在朝鲜族聚居区域普遍存在,其基本构成和表现方式也大体上继承了朝鲜半岛的民间信仰习俗。

因此,随着朝鲜族在我国东北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从他们的生活文化中也就逐渐产生出新的民俗文化——朝鲜族民俗。

清朝时期,朝鲜族民俗的主要负载者和传承者,是出身贫寒的下层社会平民以及由他们组成的群体社会。当时,迁入的朝鲜族大多为潜入私垦的边民、遭遇天灾而逃荒的难民、因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的流民、被日寇抢夺土地而失去生计基础的破产农民、因日寇强制移民而迁来的“开拓民”,等等。从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看,这些人都属于缺衣少食、无权无势的穷苦农民。据历史资料显示,清末民初,朝鲜族人口中农民一直占9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佃农。例如,鸭绿江以北地区的朝鲜族农民几乎都是佃农,至于朝鲜族有条件地享有土地所有权的延边地区,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占50%以上。[1]他们在迁入我国之前,其经济状况更是一贫如洗。这决定了朝鲜族民俗的社会基础,即朝鲜族民俗立足于下层社会平民的生活文化。这与朝鲜半岛,特别是其南部以上层生活文化为主体的风俗习惯有较大的差异。

朝鲜族民俗的形成过程充满着坎坷与曲折。解放前,我国东北的历代统治者都对朝鲜族采取过一系列强制手段,歧视、压迫和剥削朝鲜族,强迫他们抛弃自己固有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同化于统治民族之中。在接连不断的民族压迫和文化压迫中,朝鲜族艰难地守护和传承民族固有的民俗文化。

当时,朝鲜族首先遇到的是清朝统治者施行的强制同化措施“剃发易服”。

清朝时期,清廷推行大满族主义,在风俗上采取一系列强化满式的措施,着力推行以“剃发易服”为主要内容的风俗改制,试图在习俗文化的层面上削灭非满族群体的民族特性。[2]由于“剃发留辫”和“箭衣窄袖”的满族服饰习俗与中原传统的“束发于顶”和“宽衣大袖”习俗相去甚远,再加上清王朝的强制性做法,严重地挫伤了广大非满族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因而受到强烈抵抗。

清政府对于迁入的朝鲜族也推行强制性的民族同化政策,强迫朝鲜族“剃发易服”,“归化入籍”。这得从19世纪中叶以来清廷加紧实施的“移民实边”说起。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大举侵略我国。对我国领土一直有鲸吞野心的沙俄也发动了对我国东北边界地区的入侵。沙俄凭借其与我国东北地区接壤以及清廷长期封禁,东北人烟稀少,防务空虚等条件,采取先期武装占领,然后用军事威胁和外交讹诈的手段,鲸吞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中国领土,接着继续蚕食吉林东部边疆,造成近代中国的东北边疆危机。这样,开发东北边疆,加强东北边防,抗俄拒俄,成为清王朝的当务之急。于是,清廷积极实施“移民实边”,鼓励移民垦荒耕作,还推出一些优抚政策。例如,在图们江沿岸开辟朝鲜族专垦区,可以说是这种优抚政策的产物。

然而,在“移民实边”的实施过程中,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朝鲜族的掌控力度,要求朝鲜族“剃发易服”,“归化入籍”。1890年,清政府颁布“剃发易服”令,规定“凡韩人领地者,皆给执照一张”,但是“韩民愿去者,听其自便;愿留者,剃发易服,与华人一律编籍为氓,垦地按年交租”。[3]在清廷看来,朝鲜族既然移居清王朝,他们当为大清子民,应该遵从大清风俗。一开始,“剃发易服”还采取规劝的方式,但是,随着移居的朝鲜族越来越多,再加上甲午战争后,取代清王朝而控制朝鲜政府的日本蠢蠢欲动,要干涉所谓东北“朝鲜人问题”,使清政府对朝鲜族“剃发易服”采取强硬态度,实行高压政策。例如,1902年,清廷向朝鲜族聚居区增派官员,让他们专管治理朝鲜族,将朝鲜族一律“剃发易服”。[4]

这种带有文化沙文主义色彩的措施,遭到朝鲜族垦民们的强烈抵制。据历史资料记载,为了求得生存而接受“剃发易服”者,外出或官员来时“辫发胡服”,平时在家则穿民族服装,有的人“髻发胡服”或“辫发白衣”;而朝鲜族居民“多不遵定制”,“复仍旧俗”,“仍服韩装者竟居多数”,[3]仍保持“白衣黑冠”。[5]有的还采取种种巧妙手段,既躲开了“剃发易服”,又拿到了耕地。

结果,清王朝所推行的“剃发易服”,开始尚能遵行,后来逐渐废弛。

可见,清朝时期是朝鲜族民俗的形成期。当时随着朝鲜族在我国扎下根,逐渐形成一个民族群体的同时,朝鲜族民俗也作为其生存所必需的生活文化开始生根发芽。也就是说,朝鲜族带过来的朝鲜半岛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朝鲜族民俗的历史根基,在中国大地开始培育着新的民俗文化——朝鲜族民俗。

二、冲突期:民国时期

到了民国时期,朝鲜族又因日本帝国主义挑起的双重国籍纠纷,遭到东北军阀和日寇的双重民族歧视和压迫。朝鲜族民俗也随之遭到破坏。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通过《韩日合并条约》吞并朝鲜后,加紧策划入侵我国东北的阴谋。日寇打着“保护”移居东北的朝鲜人的幌子,未经中国政府许可,在朝鲜族居住的地区广为设立领事馆、警察署,以此来达到向东北各地渗透的目的。日寇还通过干预朝鲜族的土地所有问题,企图蚕食我国东北的土地。这些都是为把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而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日寇的歹毒之处,就在于他们硬是主张朝鲜族是“日本臣民”,而使人们误认为朝鲜族就是日寇的“马前卒”。

日寇的一系列侵略行径,激起了中国政府和社会的强烈反日情绪和排外浪潮。东北当局在严加防范日寇侵略企图的同时,对朝鲜族大肆施加压力并进行迫害。

东北军阀当局并不把朝鲜族当做我国少数民族,而是把他们当做日本侵略东北的“先头部队”加以迫害和驱逐。军阀当局下令各地军警要坚决取缔朝鲜族的迁入和来往,以绝祸根。在他们看来,朝鲜族是外交纠纷的“祸根”。因为朝鲜族在东北居住,一旦发生矛盾纠纷,日本就会以保护朝鲜人的名义插手干预,这势必引起中日外交纠纷。军阀当局还把朝鲜族看做是“赤化的祸根”而加以仇视。这样,东北军阀当局发布上百件限制、取缔和驱逐朝鲜族的训令,并造成上百起迫害事件。

东北军阀对朝鲜族的民族压迫和蹂躏,早在1924年强行关闭朝鲜族学校时就开始了。当时,东北当局原要在日本管辖的满铁沿线建立学校,遭到日本的拒绝。军阀当局不行使主权与日寇抗争,却以“整饬教育”为名,把朝鲜族当做替罪羊,加以迫害。1924年6月,东北军阀当局悍然发布“东边道属各县鲜人学校闭锁条例”,勒令关闭辽东地区的所有朝鲜族学校,如要继续办学,必须由汉族担任校长,聘请汉族教员,否则立即关闭。[5]结果,辽东一带的大部分朝鲜族学校被迫停办。延边地方当局也下令一律关闭朝鲜族私立学校,强迫朝鲜族学生去汉族学校念书,还规定聘用汉族教师,采用汉语教材,否则立即强行关闭,致使延边地区不少朝鲜族学校被迫关闭。[5]

1925年签定“三矢协定”后,东北军阀当局不问入籍与否,把朝鲜族一律当做“韩侨”,发给“侨民证书”和“移转证书”,每月查一次户口,春秋两次大检查,限制朝鲜族自由迁移和旅行,并发布“韩侨管理章程”,驱逐“不服国法”者和“无携带证书”的人。[5]军阀当局还发布“管理雇佣韩侨民垦种稻田法”,规定朝鲜族不能从事“除水田耕作以外的其他营业”。[5]

东北军阀当局还因土地所有权问题,对朝鲜族推行强制归化政策。当局明确宣布,凡是朝鲜人占有土地者,必须归化入籍;非归化者所拥有的土地,由官府加以没收,而且把官府的归化令严格付诸实施,派人强行办理归化手续,如有不服者,就动用军警加以威胁,直到完成归化手续为止。[6]

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初,东北军阀当局更为变本加厉地迫害朝鲜族,军阀当局发布的有关限制、取缔和驱逐朝鲜族的训令和密令多达48件,当局制造的迫害、驱逐朝鲜族的事件竟多达170多起。结果自1926年至1931年在鸭绿江以北地区被驱逐的朝鲜族多达7.1万多人;1930—1931年间在延边地区,朝鲜族有70多人被杀害,1 300多人被捕入狱。[7]

在东北军阀当局迫害和驱逐朝鲜族的民族压迫下,许多朝鲜族被迫离开辛勤开发的土地,流浪于东北各地。这样一来,东北地区初具规模的朝鲜族民俗文化也难免受到一定的冲击,如在1927年的驱逐浪潮中,曾经发生多起强行让朝鲜族抛弃自己的习俗,而改从统治民族风俗的“移风易俗”事件,[8]但其影响并没有像“剃发易服”时那样严重。随着这次被迫而来的一次民族大流动,朝鲜族民俗的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对于朝鲜族民俗来说,民国时期既是遭受东北军阀和日寇双重歧视和压迫的磨难期,也是为了守住民族的生活文化而斗争的抗争期。在多重磨难中,朝鲜族人民顽强地守护自己的传统生活文化,并通过民族的生活方式来强化同族意识和集体志向,使其成为一种民族凝聚力。

三、蒙难期:伪满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沦陷区实行残暴的法西斯恐怖统治,血腥镇压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疯狂掠夺东北丰富的资源,大搞以摧残民族意识为中心的殖民地文化统治与奴化教育。在日本侵略者野蛮的殖民统治下,整个东北变成了人间地狱,包括朝鲜族在内的东北各族人民陷入暗无天日、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

在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从精神上奴役东北人民,摧残其民族意志,大力推行殖民主义的文化统治和奴化教育,特别是在朝鲜族居住地区强行实施所谓“皇民化”的强制性民族同化政策。

“皇民化”是从强迫朝鲜族背诵所谓皇民誓词开始的。1937年,日寇制定“皇国臣民誓词”,其内容为作为大日本帝国的臣民,要效忠于天皇。日寇强迫朝鲜族男女老少都要背诵这个“皇国臣民誓词”,否则就会被毒打或强制劳役。与此同时,日寇还到处建立神社,强迫朝鲜族天天参拜日本的“天照大神”和天皇,并禁止所有的朝鲜族固有的民间信仰活动。1938年,日寇发布新“教育令”规定,所有的朝鲜族学校只准使用日语,不准使用朝鲜语,否则加以罚款、体罚,甚至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禁止学习本民族历史文化,而大搞中等实业教育,为掠夺东北的资源,培养为其役使的工具。1939年,日寇发布“改正朝鲜民事令”,强迫朝鲜族一律把民族固有的姓名改成日本式姓名,如不改变姓名,就不发给居民证,不能配给粮食,不能就职,不能上学。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创氏改名”。

在强行实施“皇民化”的过程中,日本侵略者还大力提倡朝鲜族与日本人结婚,妄图通过血统的混合,使朝鲜族丧失民族独立性,以实现所谓的“内鲜一体”。日寇到处设立“内鲜婚姻相谈部”,进行劝导和具体安排,并对“内鲜结婚”者予以奖励。

为了彻底消除朝鲜族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日本侵略者把强行推广日本习俗也作为“皇民化”的一环,从服饰到节日放假等,硬是让朝鲜族遵从日本风俗,如强令朝鲜族妇女穿日式裙裤,强行规定只过元旦,而不过春节,春节不放假,不供应节日用品等。

伪满时期是朝鲜族民俗所遇到的最黑暗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朝鲜族民俗尽管遭到日寇的蹂躏和破坏,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得以传承。朝鲜族人民以强烈的民族意识来抵抗日本侵略者推行的“皇民化”政策和强制同化措施,在心理上顽强地保持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在生活上执着地守护着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这时期的朝鲜族民俗在衣、食、住、家庭及村落生活、人生仪礼、岁时节日、民间游艺、民间文艺、民间信仰等方面,基本上保持着民族固有的传统习俗,而且这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基本上已成定制。

四、明暗交替期: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朝鲜族人民纷纷集会,欢庆这一历史性胜利,并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的政治主张和我党关于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然而,当时东北地区的形势极其复杂。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占据东北,悍然向东北解放区发动军事进攻,相继攻占辽宁大部和松花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在国民党盘踞地区的朝鲜族人民同各兄弟民族一样,重新陷入苦难的深渊。

国民党反动派不承认朝鲜族为少数民族,在“东北行辕”内设立“韩侨事务处”,并纠集一些反动组织残暴地压迫朝鲜族人民。据统计,仅1947年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朝鲜族中,以各种“罪名”被捕的有8 468人,被杀害的有2 042人。[5]国民党反动派又以各种借口对朝鲜族人民进行经济掠夺,如以“接受敌伪财产”的名义,强行没收朝鲜族工商企业,以返还“敌伪逆产”为名,没收朝鲜族农民的耕地,以收购军粮为由,从朝鲜族农民那里抢走大米,致使国统区的朝鲜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①国民党反动派还以“军用”为名,强占朝鲜族学校,驱逐师生,抢走学校物品,以“预防不良思想”为由,严加控制朝鲜文出版物的出版,不准朝鲜族举行文艺活动和体育运动会。[5]

当时,国统区里有20多万朝鲜族,[5]他们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蹂躏和压迫下,过着动荡不安、艰难困苦的日子,按照自己民族的生活传统,过一过具有民族特点的生活都成为一种奢望。国统区的朝鲜族不堪忍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压榨,他们获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各项民主改革措施以及解放区朝鲜族过上了平等的生活,便纷纷投奔解放区。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朝鲜族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获得了与国内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权利,特别是通过史无前例的土地改革,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分得了土地,成为中华大地上的真正主人。这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明确指出,朝鲜族“成为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我们政府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使朝鲜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享有解放和发展的权利,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也一律受到尊重”。[9]我党的民族政策和措施,不仅给东北解放区的朝鲜族带来平等的民族地位,使他们成为东北大地的主人,而且为以后朝鲜族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朝鲜族风俗习惯的保持和传承,开辟了美好前景。

综上所述,朝鲜族民俗以19世纪中叶朝鲜族的迁入为起点而开始形成,20世纪10—40年代随着我国朝鲜族聚居区域的形成而基本成形,并且开始逐渐具备自己的一些特色。在这一过程中,朝鲜族民俗尽管经受多次民族压迫和强制同化的磨难,但它以顽强的文化生命力,使朝鲜族的衣、食、住、家庭与村落习俗、人生仪礼、岁时节日、民间游艺、民间文艺、民间信仰等生活文化的基本脉络得以保存和继续传承。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而且相对稳定还具有特点的文化会体现在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实际生活中。一个民族之所以久存不衰,主要在于他们的文化一代传一代,从而保证了民族文化的延续。这也是朝鲜族民俗形成发展之根本所在。

注释:

①见《韩侨事务》,1947年,第2期。

[1]权立.中国朝鲜族史研究(2)[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

[2]徐杰舜,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3]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R].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4]王彦威,王亮合.清季外交史料[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5]《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Z].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

[6]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发展史[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

[7]《朝鲜学研究》编写组.朝鲜学研究:第2卷[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

[8]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朝鲜族研究论丛(3)[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

[9]刘俊秀.关于民族政策中的几个问题[A].文件汇编[Z].1948.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Korean Folk Customs in China

XU Hui-xun
(College of Korean Studies,Yanbian University,Yanji,Jilin,133002,China)

As Korean immigrants had gradually settled down in China from the mid-19thcentury to the founding of the PRC,Korean folk customs,which were the living cultures for them to survive,also became popularized and developed with unique features.The formation of Korean ethnic community strengthened the popularity an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1910’s to 1940’s.Though these folk customs experienced constant national oppression and forced assimilation,their cultural vitality has safeguarded the essence and inheritance of the living cultures of Korean ethnic group in China.

Korean folk customs in China;period of Qing Dynasty;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period of Manchukuo;period of the Liberation War;formation and evolution

G112

A

1009-3311(2011)06-0030-05

2011-09-15

许辉勋(1956—),男,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校:宋宁]

猜你喜欢

日寇朝鲜族民俗
不朽的抗联战士
民俗中的“牛”
日寇血手又伸到华中来了!
民俗节
漫画民俗
KORE A TOWN
另类“哈韩族”:去韩国打工的中国朝鲜族人
朝鲜族妈妈的心里话
狂雪
——为被日寇屠杀的30万南京军民招魂
自制石雷抗日的民兵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