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甸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1-12-08杨余芝杨国育

云南农业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家蚕桑园养蚕

杨余芝,杨国育,杨 梅

(施甸县茶叶蚕桑工作站,云南施甸678200)

家蚕血液型脓病又称细胞核型多角体病、体腔型脓病,是一种病毒性蚕病。近年来施甸县家蚕血液型脓病逐年增多,已成为该县家蚕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在各个蚕期均有发生,随着养蚕批次的增加发生严重,早、晚秋发病更重。目前,家蚕血液型脓病已成为施甸县蚕桑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约占蚕病损失的80%。

1 家蚕血液型脓病及其病原体

血液型脓病属于亚急型蚕病,是病毒性蚕病中病程最短、发病最快的一种,一般小蚕期感染3~4 d发病死亡,大蚕期感染4~6 d死亡,温度越高,发病越快,老熟前后发病的,有部分能结薄茧,有的能化蛹,但多数死于茧内,成为内印茧。血液型脓病对蚕茧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轻者减产30%~40%,重者颗粒无收。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原为家蚕细胞核型多角体病毒,学名简称NPV。病毒粒子呈杆状,大小为33 um×80 um,可在蚕体内除中肠组织外的所有组织细胞内寄生繁殖。病毒寄生繁殖到一定阶段,就会在寄生细胞的核内形成一种包藏着病毒粒子的多角体结晶蛋白,称为多角体,直径2~6 um,多角体对消毒剂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室温下2~3年仍不会失去致病力。

病蚕血液型脓病是主要传染源,1头5龄期血液型脓病病蚕含有10亿颗血液型脓病病毒多角体。多角体是该病毒的主要存在形态,每个多角体内含有数以百计的病毒粒子。多角体不溶于水、乙醇、乙醚以及各种酸性溶液,但是极易溶于碱性溶液,其溶解的最适pH值为10.8~11.0,而蚕的胃液为强碱性,pH值为9~10,多角体通过桑叶被蚕食下后,很快在胃液的碱性作用下溶解,释放出长杆状的病毒粒子,吸附到蚕体敏感细胞上,病毒DNA穿过细胞内容物大量复制病毒DNA,再进一步形成新的多角体,蚕的细胞被破坏,蚕体表现发病。该病的另一条传染途径是创伤传染,由于蚕的血液为酸性,多角体不能被溶解,所以只有游离的病毒粒子才能通过创伤传染。

2 施甸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原因

2.1 蚕农消毒防病意识淡漠,消毒工作不认真

近几年施甸县蚕桑生产发展迅速,2001年总养蚕量364张,产鲜茧1.15万kg,养蚕农户仅168户;2010年,养蚕量扩大到2万张,产鲜茧62.72万t,养蚕农户达6 000多户。随着蚕桑生产的快速发展,蚕病开始发生并扩大蔓延。在新区的养蚕农户中,一些人不认真消毒,甚至不进行消毒,就开始养蚕。初发展养蚕的新户,由于环境中病原较少,农户缺发消毒防病意识,有些农户消毒不按标准浓度和剂量配药,随意配消毒用药并只对蚕室蚕具消毒,对蚕室周围环境不消毒或消毒不全面,药液达不到要求,消毒方法不规范,消毒流于形式。

2.2 蚕室条件较差,不能满足消毒防病要求

目前施甸县部分农村用农家住房兼作蚕房,习惯上,施甸县农村住房只开前窗不开后窗,室内温湿度难以控制,通风条件不好,由于蚕室条件差,消毒也难以达到标准。在病原积累的同时,蚕室温湿度难以控制,空气又差,蚕体抗病力下降,血液型脓病在这些农户中出现并逐渐积累蔓延,几批蚕养下来,一批不如一批,脓病一批比一批严重,到了晚秋蚕,产量甚微,甚至颗粒无收。

2.3 在蚕沙和病死蚕处理上缺乏消毒防病措施

在施甸县现有的6 000多户养蚕户中,70%左右的农户没有专门的蚕沙坑,随意堆放蚕沙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养蚕户把蚕沙坑建在桑园边,甚至紧靠蚕室建蚕沙坑,堆放蚕沙后不进行覆盖,风吹雨淋后病原随蚕沙四处扩散;蚕沙从蚕室送到蚕沙坑的过程中沿途掉落和撒泼,致使养蚕周围环境受到病原污染;有部分农户将采桑筐用作除沙筐,采桑时用采桑筐装上蚕沙运到桑园后再采桑装筐运回来,桑叶直接受到污染;蚕发病后将病蚕饲喂家禽,血液型脓病的多角体进入家禽的胃里随禽粪扩散。而这些养蚕户在进行药物消毒时往往只对蚕室和蚕具消毒,却忽视了蚕室周围环境的消毒。

2.4 养蚕生产操作粗放

一些农户不遵守养蚕技术操作规范,在小蚕饲养中常将未经消毒的蚕具随意放进蚕室,不坚持蚕体蚕座消毒,所用石灰粉不符合标准;蚕座太密,蚕儿打堆相互抓伤,过早饷食,损伤蚕的口器,为了保温蚕室不通风换气。在大蚕饲养中存在操作粗放,饲养过密,蚕体相互抓伤,除沙不用网提而是用手抓蚕儿,使蚕体受伤;病原体从伤口进入蚕体引起初次感染,蚕病迅速在蚕座上扩散造成2次感染,遇上高低温冲击或大蚕期闷养的情况会进一步引发血液型脓病的发生。

2.5 血液型脓病在早、晚秋蚕高发的原因

2.5.1 病原积累,病毒新鲜,致病力强

由于春蚕和夏蚕连续饲养,整个养蚕环境中的血液型脓病病原积累,且病毒新鲜,毒力强,致病力强。

2.5.2 桑叶质量差

秋季桑园病虫害种类多、数量大,施甸县近年来桑园普遍发生褐斑病、桑螟、桑毛虫等病虫害,对叶质影响很大,桑叶质量从春蚕之后呈越来越差的趋势,各批蚕的体质也随叶质变差而呈下降趋势。

2.5.3 气象条件影响

早、晚秋湿度较大,早秋蚕期会遇上高温闷热天气,晚秋蚕期则会遇上阴雨低温天气,这些气象条件都不利于蚕体健康,如果蚕室的温湿度调节能力差,蚕体受气象条件冲击大,降低蚕的抗病能力。

2.5.4 桑园有毒物质污染较重

早秋蚕期间是许多大田作物农药使用的高峰期,桑叶受农药污染的现象较为普遍,养蚕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重者死亡,轻者经抢救后恢复,但体质虚弱,抗病能力明显下降,遇有病原感染随之发病。

2.5.5 养蚕劳力不足,管理跟不上

早、晚秋蚕期间正值施甸县大春作物收割和晚秋作物播种时节,其他农业生产与养蚕生产互争劳力,养蚕生产常因人工紧张而放松管理。出现关门闭户闷养大蚕,蚕座密集而不扩座,蚕沙很厚,不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不提青分批而混养,不按时给桑,甚至出现缺叶饿蚕现象,这些都降低了蚕儿的抵抗力,增加血液型脓病的发病率。

3 防治对策

3.1 严格消毒,切断传染途径

3.1.1 抓好养蚕前的消毒

消灭病原,控制传染源是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根本性措施。养蚕前要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防止漏消;消毒前要充分暴露病原体以便增强消毒效果;消毒药液的浓度、用量和使用方法要符合技术要求;血液型脓病多角体易被碱性溶液溶解和破坏,消毒药应首选呈碱性的消毒剂以提高消毒效果,如石灰液、消特灵、漂白粉、福尔马林液等。

3.1.2 加强养蚕过程中的消毒

在每批蚕饲养过程中每天要对蚕室地面、贮桑室、走廊及蚕室周围环境进行打扫,每隔2~3 d用0.3%有效氯的消特灵液进行地面和蚕室空气、贮桑室消毒。收蚁和1~3龄小蚕每龄眠起、饷食前用小蚕防病一号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每次给桑前撒一次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这样有病能控制,无病可预防。

3.1.3 搞好回山消毒

每批养蚕结束后,蚕室、蚕具上遗留有蚕粪、病死蚕、烂茧等污物,要尽快清理和消毒,防止病原扩散。采茧后,对蔟中的病蚕、死蚕要先收集起来,投入消毒液中浸泡过夜,然后挖坑深埋;蔟具、上蔟室要在采茧后就地消毒,妥善处理好蚕沙,以防病原扩散,将蚕室、蔟室及可用药物消毒的蚕具、蔟具先用0.3%有效氯消毒液全面消毒一遍,然后打扫清洗,最后再认真消毒一遍。蚕室周围环境要全面打扫、消毒,蚕沙、污物收集堆沤,旧草笼和废弃物收集烧毁或制堆肥,还能使用的蔟具消毒后再集中妥善保管。

3.1.4 建立健全防病卫生制度

小蚕共育点和专业养蚕大户必须建立健全防病卫生制度。养蚕人员取叶、切叶、给叶前和除沙后要洗手,发生蚕病时注意进出蚕室要踏石灰对鞋底消毒。未经消毒的蚕具禁止带入蚕室。贮桑室要保持清洁,桑叶贮存期以8 h为宜,每天要打扫余叶,每2~3 d用消毒液喷洒地面。除沙箩筐不能用来采叶贮桑,除沙时应尽量减少灰尘飞扬,除沙后应清扫或地面用药液消毒后才能给叶,蚕沙应集中堆沤,不能随意泼撒,不能将新鲜的蚕沙直接施入桑园。每户蚕农都要建设专门的蚕沙坑,倒入蚕沙后覆盖薄膜进行发酵。发现病蚕要用蚕筷拾取放入石灰盆内收集起来深埋或烧毁,不能乱丢或喂家禽。

3.2 发现病情尽快确诊,及时控制病情蔓延

家蚕感染血液型脓病,小蚕期眠前发病的迟眠或不眠,体壁光亮,到处乱爬;起蚕发病的节间膜皱起,体壁松弛,体躯缩小;大蚕期发病的体壁肿胀发亮,环节高起如算盘珠,体色乳白,向蚕座四周乱爬,后期流脓而死。

血液型脓病诊断方法:首先肉眼观察蚕的群体中有无上述症状,再用针刺腹部见乳白色脓液流出,基本可以诊断为该病。

发现感染血液型脓病的蚕,必须立即捡出,防止病蚕流出浓液污染蚕座;将收集到的病死蚕用2%有效氯的药液或1%石灰液浸渍1~2 d再深埋,并用新鲜石灰粉或防病一号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严防蚕座感染。

3.3 合理布置养蚕批次,留足消毒时间

施甸县1年养蚕4批,要合理安排好每批蚕的养殖时期,两批蚕之间的间隔时间至少10~15 d,以便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蚕室蚕具等的清洗消毒。

3.4 全面推广小蚕共育,减少小蚕感染

小蚕抗病力较弱,是对饲养环境和饲养技术要求较高的阶段,推广小蚕共育,专人、专室、专具、专用桑园,精养细管,养好小蚕。每个小蚕共育点都要建立严格的消毒防病制度,养蚕期间严禁接触农药等有害物质,定期对地面和蚕室的空气进行消毒。

3.5 精心饲养,增强蚕体抗病能力

推广良种良法,是夺取蚕茧丰收的基础。血液型脓病的传染和危害程度与蚕的体质有关。养蚕过程中,根据蚕的生理要求改善饲养条件,创造适宜的蚕室气候条件。一是适时扩座,防止蚕头过密。二是良桑饱食,饲喂适熟叶,不喂偏老偏嫩叶和发酵、发热、带泥沙及病虫污染叶。三是做好眠期处理。四是精心饲养,操作轻巧,防止蚕体创伤。五是加强蚕室通风换气。六是勤除沙,推广使用石灰干燥蚕座,每龄催眠止桑后在蚕座上撒新鲜石灰粉,降低蚕座湿度,同时还可防早起蚕偷吃干桑叶而损伤口器。七是严格提青分批淘汰弱小蚕。

3.6 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质量

加强桑园水肥管理,提高桑叶的内在质量。加强桑园病虫害综合防治,防止家蚕与桑园中的昆虫如桑螟、野蚕等发生交叉感染。

3.7 防范农药和烟草中毒

蚕一旦发生轻微农药中毒,容易引起抗病力下降,从而使蚕在病毒感染较轻的情况下也会暴发蚕病,因此,避免农药中毒也是预防血液型脓病暴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桑园用药要选准农药品种,准确把握用药浓度和时机,推广以村为单位进行桑园病虫害统防统治,相邻的村庄要互通情报。桑园周围的农田频繁用药时,采桑前2 d必须先试喂,确定安全后方可大量采叶。

[1]王雪梅.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J].广西蚕业,2005,41(3).

[2]张明发,巨海林.养蚕与蚕病防治技术[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白兴荣,冉瑞法,董占鹏,等.云南不同地区BmNPV对家蚕致病力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6):2098~2101.

[4]李文学,青学刚,刘俊风,等.家蚕品种871C×872C对Bm-NPV抗性鉴定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2):779~781.

猜你喜欢

家蚕桑园养蚕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养蚕不易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宁南全年5批次养蚕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