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祥云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目标及对策

2011-12-08杨仕灿

云南农业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蚕种蚕茧桑园

杨仕灿

(祥云县茶桑工作站,云南祥云672100)

祥云县是云南省的老蚕区之一,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由于祥云县气候凉爽、雨量适中、空气湿度低,桑树生长期长且长势旺盛,能饲养多丝量蚕品种,具有得天独厚的蚕桑生产条件,被称为栽桑养蚕的“天堂”,是云南省蚕桑生产最适宜的地区之一。目前,祥云县蚕桑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祥云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回顾历史,祥云县蚕桑产业经历了一个曲折、艰辛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祥云县蚕桑产业前景广阔。

1 发展历史及现状

1.1 蚕桑生产

中国古代曾有2条丝绸之路,除北方的一条丝绸之路外,另一条丝绸之路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到达缅甸及印度,称博南古道,祥云县就是这条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祥云县古代曾有一定的种桑、手工缫丝规模,至今还遗留有古代种植的散植桑树。新中国建立前祥云县的栽桑规模较小且零星分散,大多为房前屋后和沟边箐旁种植的散植桑树,直至1912年祥云县劝学所和实业所开办蚕桑学校,在学校前后院及警察局后院(现祥云宾馆南面)栽嫁接桑1.7 hm2。

建国后,祥云县曾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几度掀起发展蚕桑业高潮,但由于指导思想失误,生产经营机制不合理,蚕茧价格波动及烟桑矛盾等因素的影响,祥云县蚕桑产业几起几落,一直未形成较大的规模。到1989年,全县只有桑园133 hm2,养蚕1 020张,产蚕茧30.68 t。1990年以后,随着茧丝市场价格回升,促进了祥云县蚕桑产业的发展,该县对刘厂镇稀植老桑园进行更新改密,将刘厂、下庄苹果园进行弃果种桑,并在禾甸镇的新泽、黄联、茨芭及刘厂镇的松梅、青坡、大坡那等村大规模栽桑。2001年全县桑园面积达600 hm2,全年养蚕7 000多张,产鲜茧240 t,产值370多万元。

“十五”以来,祥云县抓住中国加入WTO和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东桑西移”政策等机遇,在总结过去蚕桑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蚕桑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产业加以培植。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祥云县桑、蚕、茧、丝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7年全县桑园累计发展面积达8 737 hm2(包括补栽桑、蚕农栽了又毁掉的桑及修路、建房占用的桑等),实有桑园7 067 hm2,分布在全县8个乡(镇)、106个村委会,年养蚕10~12万张,产鲜茧4 000~4 500 t,蚕农销售鲜蚕茧收入1亿元左右。其中2006年全年养蚕98 538张,产鲜茧3 744.44 t,农民销售鲜茧收入达10 527万元;2007年全年养蚕12.3万张,产茧4 674 t,蚕农销售鲜茧收入8 015.5万元,养种量、产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和茧丝绸市场处在周期性低谷期的综合影响,茧丝价格连续下跌,农民种桑养蚕效益下降,蚕农对种桑养蚕的劳力、物力、财力投入减少,加上祥云县蚕桑行业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蚕桑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蚕农管桑养蚕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了弃管、毁桑现象,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虽然2010年祥云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但在各部门的努力下,加之茧丝市场好转、蚕农生产积极性提高,蚕桑生产比预期要好,全县实有桑园4 841.3 hm2,全年饲养蚕种85 035张,产鲜茧3 369.36 t,蚕农销售鲜茧收入12 310.94万元。2010年冬至2011年春全县新植桑园352.2 hm2,2011年春季统计全县新老桑园面积共5 183.1 hm2。2011年春季全县饲养蚕种15 148.5张,比2010年同期增长28.7%;产鲜茧744.57 t,比2010年同期增长83.7%;农民销售鲜茧收入3 531.21万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48.2%。预计全年将饲养蚕种10万张,产鲜蚕茧4 100 t,蚕农销售鲜蚕茧收入1.8亿元。

1.2 茧丝

20世纪60年代祥云县外贸站开始用煤灶烘茧室烘烤蚕茧,70年代后刘厂供销社和祥城供销社建设了“60型”推进式烘茧灶。1992年,刘厂镇成立“祥云县桑蚕茧丝绸公司”,在刘厂镇范围内开展蚕茧收烘、科技推广、蚕药具供应等经营业务。2001年祥云县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蚕桑生产3级干部会议,提出要尽快把蚕桑业培植成新的支柱产业,并制定了扶持蚕桑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了满足蚕桑产业发展的需要,祥云县茶桑工作站改制成立了祥云县锦龙蚕桑公司并兼并了祥云县桑蚕茧丝绸公司。2002年祥云县锦龙蚕桑公司从四川省蚕具研究中心引进第1台自动烘茧生产线。2004年祥云县银龙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购买兼并了祥云县锦龙蚕桑公司。同年李光生(刘厂缫丝厂承包人)购买了刘厂缫丝厂,于2006年3月取得了鲜茧收购资质并注册成立光生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3月骏驿蚕桑公司成立。至此全县有蚕桑龙头企业3家,祥云县银龙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祥云县最大的蚕桑龙头企业。

祥云县手工缫制生丝的历史较为久远,缫制的生丝为粗丝,主要用作刺绣用的丝线。1980年,刘厂镇(当时为刘厂公社)投资65万元,创办了刘厂镇缫丝厂,建厂时有立式缫丝机800绪,年生产白厂丝能力10 t,1994年至1998年扩增立缫机1 260绪,合计达2 060绪,工人180余人,年生产白厂丝能力30 t。1998年11月,为创新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刘厂镇将缫丝厂租赁承包给李光生个人经营,租赁期间引进安装自动缫丝生产线800绪,达到年生产白厂丝50 t。2004年4月,根据国家企业改革的有关政策,缫丝厂再次进行改制,将企业产权一次性出售转让给李光生管理经营,缫丝厂改制为个人独资企业,近几年企业不断扩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集蚕桑技术服务、茧丝经营加工、产品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产业服务体系。2005年7月,祥云县银龙茧丝绸公司缫丝厂第一期工程建成投厂,祥云县缫丝能力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县3家蚕桑企业共建设鲜茧收烘站点13个,安装自动烘茧生产线13条,73-1烘茧灶35个,年烘烤鲜茧能力达到7 000 t。2家缫丝企业共有自动缫丝机12组、4 800绪,年可加工白厂丝750 t,从业职工791人,2010年加工白厂丝185 t。其中银龙公司固定资产总额为3 228万元,自动烘茧生产线11条,73-1烘茧灶20个,自动缫丝机10组(4 000绪),员工570人,技术推广站1个,蚕桑生产服务站(兼蚕茧收烘站)7个,2010年生产白厂丝144 t,实现年销售收入5 040万元,上缴税金238万元。光生公司固定资产总额为915万元,有自动缫丝机2组(800绪),立缫机2组800绪,现有员工186人,有蚕茧收烘站2个,自动烘茧生产线1条,73-1烘茧灶5个,2010年生产白厂丝41 t,实现年销售收入1 300万元,上缴税金65万元。骏驿公司固定资产总额为130万元,有蚕茧收烘站点4个,自动烘茧生产线1条,73-1烘茧灶10个,员工35人。

1.3 蚕种生产

2006年祥云县政府与云南省农科院蚕蜂所签订协议,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祥云银龙茧丝绸公司合股开办祥云蚕种分公司,几年来,在祥云县蚕桑核心区建立了青坡、松梅、新兴苴3个原种饲养基地,年生产桑蚕一代杂交种5~8万张,为保障祥云县良种供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经云南省农业厅批复,祥云县计划建设投资规模600万元,年生产一代杂交种30万张的蚕种企业。

1.4 主要桑蚕品种

1.4.1 桑树品种

新中国成立前,祥云县种植的桑树多为有性繁殖的实生桑树,据1992年中国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桑树种质资源考察组鉴定,大多属白桑系。1956年开始引进良种嫁接桑栽植,品种绝大部分来源于浙江省海宁、桐乡等地和云南省农科院蚕蜂所(蒙自县草坝);2000年以前栽植有湖桑199、湖桑197、湖桑32(荷叶白)、桐乡青等品种,2000年后逐年引进栽植农桑8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盛东1号、育711等新一代桑树良种。为了满足蚕桑产业发展的需要,祥云县茶桑工作站2010年冬至2011年春分别从云南省农科院蚕蜂所引进云丰2号、云丰5号,从国家资源圃引进强桑、苏湖16号、7946、选81号、湖桑35、红沧桑、陕桑305、新一之濑、707、实钴11-6、湘7920进行桑树品种对比试验。

1.4.2 蚕品种

20世纪50年代以前祥云县多用自制土种养蚕,1956年首次引进改良种(一代杂交种)饲养,以后40年来一直统一饲养一代杂交蚕种。蚕种来源以云南省农科院蚕蜂所蚕种场引进为主,少量由楚雄蚕种场和陆良蚕种场引进,推广饲养的蚕品种有华合×东肥(正反交)、滇13×滇14(正反交)、浙蕾×春晓(正反交)、菁松×皓月(正反交)、春蕾×郑珠(正反交)、云7×云8(正反交)、781×782(正反交)、苏菊×明虎(正反交)等。2010年祥云县茶桑工作站引进14个蚕品种进行试验,分别为云蚕9中×日(正反交)、野中×日(正反交)、2081×2082(正反交)、红青×河皓(正反交)、云夏3×云夏4(正反交)、菁松×皓月(正反交)、云7×云8(正反交),其中菁松×皓月和云7×云8为对照种。

1.5 实用栽桑养蚕技术

1.5.1 栽桑技术

密植丰产桑园:1974年以前,祥云县成片桑园都是稀植桑,每公顷栽植密度为9 990株。1974年开始,在刘厂公社张厂蚕桑专业队进行密植桑试验,每公顷栽植密度分别为15 000株、20 000株、22 500株。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植18 000株增产效果较好,以后祥云县栽桑密度均为每公顷18 000株,统一栽植行距133 cm,株距47.1 cm。推广密植桑后,由于合理利用桑园空间,祥云县的桑园产叶量有较大幅度提高。

地膜覆盖栽桑:祥云县是云南省乃至全国推广和普及地膜栽桑较早的县之一。1992年首先在刘厂镇桑蚕养殖场进行地膜覆盖栽桑试验,第2年地膜覆盖栽桑推广率达到了100%。地膜覆盖栽桑具有节省栽桑用水、增高地温、控制杂草生长和防治桑树地下害虫等作用,能大幅度提高栽桑成活率、当年发条数和桑叶产量。

低干桑树形:祥云县密植桑栽培的树形都养成低干一级支干或二级枝干树形。低干桑的优点是增加桑条数量,使桑园提前进入丰产,便于采摘桑叶。

桑树品种嫁接改良:2000年以后,祥云县对部分湖桑品种桑树实施嫁接改良,改良为农桑、盛东1号等良桑品种。嫁接方法主要以锯桩芽接、芽腹接为主,嫁接改良后一般可增产桑叶20%以上。祥云县茶桑工作站2010年在全县实施桑树嫁接改良240多hm2,2011年在禾甸镇、刘厂镇实施嫁接改良72.9 hm2。

1.5.2 养蚕技术

平面三回育:从1960年后,祥云县推广平面三回育,将蚕放在蚕箥内,用蚕架进行多层平面饲养,每日给桑3次(早6:00~8:00时、午14:00~16:00时、晚10:00~12:00时各1次)。推广平面三回育后,大幅度提高了蚕室利用率,节约了给桑劳力。2000年后大面积推广省力化蚕台育,对蚕架、蚕箥育进行了改进。

防干育:1960年以后全面推广防干纸育,1990年后推广塑料薄膜与防干纸相结合的防干育方法。一般1~2龄蚕用全防干育(上盖下垫),3~4龄起蚕用半防干育(上盖下不垫),4龄起蚕后不用防干育。推广防干育后减少了给桑次数,提高了桑叶新鲜度,达到降低饲养成本,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的目的。

小蚕共育:为解决千家万户栽桑养蚕技术不熟练的问题,祥云县从200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小蚕共育,到2002年小蚕共育推广面达90%以上。小蚕共育可达到优化饲养技术,省劳力、省桑叶、省燃料、省蚕室蚕具,减少蚕病,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的目的。方法是小蚕1~2龄期将若干户的小蚕集中由一户小蚕共育户单独饲养,饲养到3龄起蚕后再分发到大蚕户饲养。

省力化蚕台育:祥云县从2000年开始从四川省蚕具研究中心引进推广省力化蚕台育,与传统的蚕架蚕箔育相比能节约蚕具成本50%以上,并可减少给桑用工50%左右。方法是用吊绳替代蚕架,竹制简易蚕台替代蚕箔和蚕竿,蚕台可上下移动。省力化蚕台的推广大幅度节省了蚕具投资,同时节约了给桑时间,降低了给桑劳动强度。一般节省蚕具成本50%左右,每张蚕节省养蚕用工3~5个。目前祥云县省力化蚕台育推广率在90%以上。

1.6 蚕桑专用机具

祥云县最早使用蚕桑专用机具在20世纪70年代,引进了4台养蚕消毒机。蚕桑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成本的不断上升,大大降低了蚕桑生产效益,为了降低劳动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及效益,祥云县茶桑工作站从2008年开始到蚕桑生产技术先进的四川、浙江、广西等地参观考察,并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养蚕消毒机、补温加湿机、桑园微耕机、桑树伐条机、桑园割草机等,到目前为止,全县在蚕桑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各种蚕桑专用机具共300多台套。

2 发展目标

2.1 近期目标

到2012年新发展桑园1 516.9 hm2,建成蚕桑基地6 700 hm2,带动农户4万户。挖掘桑园潜力,完成现有3 300 hm2低产桑园改造。实现年产鲜茧6 000 t、生丝1 000 t,实现年鲜茧产值2亿元、生丝产值3亿元、蚕桑综合利用产值1亿元,达到行业总产值6亿元。

2.2 总体目标

在巩固提高现有5 183.1 hm2桑园的基础上稳步发展新桑园,到2020年,建成蚕桑基地10 000 hm2,带动农户5万户。年产鲜茧15 000 t、生丝2 000 t,实现年鲜茧产值4.5亿元、丝绸产值5.5亿元、蚕桑综合利用产值2亿元,达到行业总产值12亿元。

3 发展对策

展望未来,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质量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农民在蚕桑生产、企业在流通加工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对蚕桑产业的推动作用,营造有利于蚕桑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做强做大蚕桑产业。为此,笔者认为祥云县蚕桑产业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确保蚕桑产业长足发展

蚕桑产业是一项前期投入较多、收益期长、技术要求高、讲求规模效益的产业,同时又是一个受国际市场变化影响较大的产业。而祥云县蚕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因此,单靠市场运行,难以保证祥云县蚕桑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确保祥云县蚕桑产业长远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做好相应的宣传、组织、协调、服务、监督管理工作,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

3.2 加大蚕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虽然近年来祥云县的桑园面积发展快、规模大,但大部分桑园土质差、肥力低、无灌溉条件,致使相当面积的桑园未能投产或栽植后就处于荒芜弃管状态。随着规模化养蚕的发展,必须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该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3.3 建立健全蚕桑服务体系

目前全县蚕桑生产技术服务由县茶桑工作站、乡镇农科站和祥云县银龙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祥云县光生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祥云县骏驿蚕桑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指导,存在服务单位多、服务主体不明确、部分科技人员技术水平低、服务指导不规范不到位等现象。为保障蚕桑产业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蚕种管理。根据国家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第三条“农业部负责全国蚕种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蚕种管理工作”的规定,全县的蚕种、蚕药、蚕具、桑苗应由县农业部门(祥云县茶桑工作站)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供种、统一防疫,以严格规范蚕种经营行为,确保蚕茧质量,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技术服务。全县蚕桑生产的技术服务由县茶桑工作站负责,主要抓好桑园管理、科学养蚕的技术培训、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技术指导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关培训经费由祥云县3家有收购鲜茧资质的企业每年按一定比例统一提取。

三是加大新技术、蚕桑专用机具的引进及蚕桑优良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3.4 进一步规范蚕茧收购企业的行为

祥云县现具有鲜茧收购资质的企业3家,由于茧丝市场千变万化,鲜茧价格的地区差异和鲜茧与干茧之间的利润空间变幅较大,导致“茧贩子”参与竞争收购。再加上3家企业区域划分不合理,跨片无序竞争,给维护全县正常的鲜茧收购烘烤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进一步协调解决县内3家蚕茧收购企业的收购区域,避免重叠现状,应严格实行“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的区域规范,认真协调解决好企业对基地扶持投入和服务互相观望、蚕茧收购互相争夺的问题,维护平等、合理、稳定的收购秩序,形成规范、有序的良性竞争,促进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3.5 继续重视桑园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今后在发展新桑园中,应高度重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认真做好合理规划布局,避免桑烟、桑粮矛盾,尽量选择适宜栽桑的田地发展栽桑。同时加大对低产桑园的改造力度,以确保实现蚕桑产业的提质增效。

3.6 积极研究和开发蚕桑副产物和茧丝绸产业

认真研究和开发蚕桑副产物,加快对桑条、蚕沙、蚕蛹等蚕桑副产物的加工利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同时向生丝产品加工生产和丝绸生产等高端产品方向发展,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

[1]黄平,白兴荣,董占鹏,等.中国7省(市)现行主推春用家蚕品种在云南实验室的比较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3):1157~1162.

猜你喜欢

蚕种蚕茧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蚕茧与飞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