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加坡首届青奥会节俭办赛模式及其对南京青奥会的启示
2011-12-07魏文思
魏文思
(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江苏 南京 210014)
随着第一届国际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新加坡滨海湾的胜利闭幕,南京成为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地。新加坡青奥会之后,越来越多人关注“后奥运效应”,这里说的“奥运效应”主要有两方面:体育运动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后奥运效应”有正负之分,如果做的恰到好处,会成为举办城市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反之,则会制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阻碍社会发展进程。本文重点分析青奥会的举办理念,在借鉴新加坡青奥会的经验基础上,对我国南京青奥会的举办提供发展建议。
1 青奥会理念回归分析
青奥会是仅次于现代奥运会的一项世界综合性体育盛会,旨在平衡现代奥运会浓厚的体育竞技色彩,推广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理念;打造面向青年、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全新的奥林匹克文化平台,为现代奥利匹克赋予全新的精神内涵[1]。青奥会除了体育竞赛,更加注重在运动会举办期间的教育与文化活动,用一种独特而有力的方式来向全世界各地的青年推广奥林匹克精神,希望为年轻人创造一个平台,提升其体育运动意识和参与感[2]。这种教育方式更加全面,体现了奥组委对青少年的关注,这也正符合顾拜旦先生创建奥林匹克运动是为了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少年,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青奥会从赛事和规模上都堪称“小奥运”,奥组委主要做出四方面要求:要求申办和举办青奥会的城市需要利用现有的体育和文化设施,不需要新建场馆,尽可能少对城市市民生活的干扰;特别强调文化教育生活和体育竞技同样重要,并完美融合,应回归奥林匹克精神,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树立奥林匹克精神,基于青少年,为了青少年,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使之成为青少年的共同理想,在参与、互动、共享氛围中快乐的成长;凸显改革和创新,具体表现在城市举办、文化教育计划、适应青少年的竞赛项目和规则等方面,其宗旨是突出世界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可见,奥组委正在寻求回归奥运本源的途径,希望通过青奥会减少奥运会的竞技、经济色彩,回归奥运理念,回归奥运本质,使奥运会真正成为“和平、友谊”的平台,使之真正达到“更快、更高、更强”,并健康持续的发展。
2 新加坡青奥会的节俭办赛模式分析
新加坡首届青奥会的成功举办可以说是充当了“开路先锋”的重要角色,也起到了好榜样的作用。奥组委最初的定位之一便是“节俭办赛”理念,可以说新加坡将此理念体现的非常完美,没有大规模的建设投资,没有修建大型体育馆,很多比赛场馆也是临时借用学校、社区的资源,即使一些“冷门”比赛项目,没有就地取材的资源,但新加坡在建造时同样考虑到了后续的利用[3]。这些应该是奥运会所需要的改进的,“简约却不简单”应该是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而不是赛前巨额投资、赛后担负重债,赛前兴建场馆、赛后无力运营,赛前经济繁荣、赛后呈现低迷,我们所希望的是传承奥林匹克精神,推动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青奥会正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真正的回归奥运本源。
2.1 取之于民,回归于民
由于很多比赛场馆是借用学校和社区体育资源,而且这些场所大多是对居民免费开放的,考虑到赛后居民的正常健身与活动,在青奥会的竞赛场馆周围随处可见白色帐篷组成的功能区、深蓝色的活动板房等临时建筑,新加坡人可以说将现有场馆利用到了极致,约有46%的比赛项目场地和70%的比赛项目观众看台都是临时建筑,绝大部分比赛场馆观众座位不到2000个,人数最多的足球场观众座位仅有6000个[4]。比赛一结束,这些设施就会被拆除,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各个场馆大都将立即对当地社区居民开放,重新回到以往的利用状态,不会影响居民的日常使用,可谓“取之于民,回归于民”。尽管新加坡青奥会没有华丽的场馆和设施,但简单归简单,足以满足办赛需求,这也是新加坡青奥会办赛理念的集中体现——控制成本,节俭第一,注重赛后利用。
2.2 集中高效,城市井然
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新加坡在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完成了大量复杂的筹备工作,这与其高效率的办公有直接关系。青奥会的指挥中枢利用原有学校改建,在办公楼里随处可见穿着统一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大大小小的倒计时牌以及提醒时间紧迫的趣味标语,时刻要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高工作效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集体办公能快速解决问题,信息中心是一间大房子,几排长条桌上摆满了电脑,两边墙上挂着多幅投影屏幕,很多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工作,这里有交通、安保、赛场、接待等各个相关部门的人员集体办公,目的就是保持高效。
从青奥会的紧张筹备到青奥会召开再到青奥会成功闭幕,在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新加坡城市运营井然,没有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就连对交通的考验新加坡都能处理的井井有条,这都归功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科学的路网布局,再加之居民良好的交通意识,使得新加坡在面对大型赛事的考验时依然从容不迫,城市依旧井然有序。
2.3 节能环保,全民行动
新加坡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这个岛国城市环境优美、风光秀丽,是一座既现代又环保的城市。长期以来,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严格的低碳法规来保护城市环境,这里的居民也有很强烈的环保意识,为新加坡城市形象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届青奥会新加坡组委会始终将环保理念和教育文化理念贯穿到整个赛事的组织过程中,目的在于为青奥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新加坡组委会的指导下,全国居民和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在环保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大家的集体努力下,每一个场地都实施了禁止吸烟的政策,为青奥会提供了良好的竞赛环境。总之,在大型赛事的各种压力下,新加坡能将环保理念贯穿于整个赛事始终,这与新加坡政府严格的政策、市民的共同努力、各国游客的环保意识是分不开的,青奥会的成功举办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新加坡的城市形象,让全世界记住了新加坡,记住了青奥会。
2.4 简约之美,洋溢激情
除场馆建设节约外,就连开幕式一个1400多人参加表演的节目方阵,自始至终只训练过一个多月,全员参与的集体合练,也仅有5次;在青奥会期间的交通管理方面,新加坡也竭尽所能将浪费减至最低,组委会没有购买豪华大巴来解决青奥会的运输问题,而是租用一家政府控股公司的大巴;青奥会新闻中心是租自当地一栋名为金沙大厦的写字楼,而奥运村则是由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工宿舍改造而成,类似的情况在新加坡青奥会中俯拾即是,简约之美随处可见。
3 南京青奥会举办模式的定位与发展
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申办理念是“让奥运走进青年,让青年拥抱奥运”,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卓越、友谊、尊重[5]。南京青奥会的成功申办对于在南京青少年中普及体育文化、传播奥运知识、促进国际交流、落实青奥理念等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3.1 利用优势,惠及民众
由于南京曾在2005年举办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有11221名运动员参加了与奥运会全面接轨的32个大项、357个小项的比赛,超过40万人次的观众亲临盛会。一流的场馆比比皆是,硬件条件与新加坡相比无疑更胜一筹,这是南京的优势,但是南京需要改进的还是各方面的“软实力”。赛后场馆如何合理运用,如何利用场馆优势,惠及当地青少年和居民,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方面,新加坡起到了榜样作用,很多体育场馆都是对当地居民免费开放的,且与居民社区相联系,即将场馆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也惠及了当地居民。南京应借助场馆优势,将其充分利用,向居民免费开放部分场馆或收取少量费用用以场馆日常维护,让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完善社区及校园体育设施,带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给居民带来更多方便,得到真正的“实惠”。
3.2 节俭办赛,不求奢华
南京现有的体育硬件设施,以及十运会期间修建的符合国际赛事要求的体育场馆,是南京成功申办青奥会的有利条件。2014年南京青奥会既能最大限度发挥这些场馆的效用,也为南京省下一大笔办赛开支,笔者认为南京政府应当利用原有场馆,适当出新改造,满足经济实用,不求洋盘奢侈,突出南京特色,少花钱,多办事。2010年新加坡青奥会结束后经费支出大约2.84亿美元,虽然这超出了当初预算的三倍多,但新加坡一直将节俭办赛理念贯穿始终。2014年南京青奥会预计1.17亿美元,仅是新加坡青奥会的一半还不到,南京能否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是值得关注的。目前从南京青奥城规划来看似乎有些奢华,根据官方报道,青奥城规划方案设计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建筑面积约为200万平方米的青奥城,170m宽的青奥景观大道,建筑面积约30~40万平方米的青奥村—国际风情街区,这么声势浩大场面能否在预算之内值得思考。希望2014年南京能借鉴新加坡的借鉴办赛理念,不求奢华,集中力量办大事。
3.3 绿色低碳,创城市形象
南京青奥会应该坚持开放、创新、节俭、廉洁的方针,把生态建设优先和节俭办青奥要求贯穿办赛全过程,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提高绿色南京和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努力让南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认真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抓好市容环境、功能品质和人居质量的提升,按照国际标准,下最大的决心提升全市环境质量,为成功举办青奥会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当然青奥会的发展离不开民众的支持,要从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入手,大力宣传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提高市民的青奥意识和参与青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培养富有活力、开放、大气、有激情的城市文明特质。南京要想创城市形象、超越首届青奥会,就一定要把握主题,准确定位,突出鲜明的主题,将青奥理念贯穿到赛事活动的各个方面,结合南京实际,将南京推向世界,让全世界认识南京、关注南京,将其塑造成为国际化都市。
3.4 持续发展,合理利用青奥遗产
首先要考虑到青奥场馆的后续利用与维护问题,因为“后奥运效应”告诉我们很多城市随着奥运的结束,场馆的利用率下降,甚至无法维持正常运行,所以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结成联盟,共同探讨与开发青奥会场馆与相关设施的后续利用问题。承办各种大型赛事、文艺表演等活动,既能解决场馆持续、高效的利用,还能带动周边城市及各种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不会因为青奥会的结束而大幅度滑坡,使城市经济稳步发展。其次,是对青奥文化教育遗产的利用,青奥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雁过无痕”,要继续传播其文化教育功能,传承青奥精神,建立青奥博物馆,创建青奥主题公园,向公众开放,让更多青少年铭记青奥会,传承青奥精神。
4 小结
南京青奥会在借鉴新加坡青奥会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地方特色,在本着持续发展、节俭办赛事原则的基础上将更符合实际需要,也能将体育运动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李晓蕾,胡振宇.2014年青奥会与南京城市未来发展初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 24 (2): 22-25.
[2]卫京伟.对青奥会的冷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5 (5): 456-458.
[3]高力翔,王凯.共生共赢:南京与青奥会共成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 25 (2):21-25.
[4]朱晓军,王树进,张焕志.新加坡青奥会办赛实践对南京青奥会的启示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0, 9 (5): 9-13.
[5]王正伦.青奥之本及其与城市善治的互动方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 25 (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