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途径透视

2011-12-07陈茂林余启政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活态民族传统

陈茂林,余启政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途径透视

陈茂林,余启政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途径进行科学论述,得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为: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构建与现代化元素的断层;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校教育空间失意;“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现象的沉睡;民族传统体育主体价值功能的遗失;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假象模仿;“活态文化”的后继乏人。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途径: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系统化构建;拓展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空间;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发展;加强政府机构的主导地位;回归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价值功能;开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外来体育文化元素,保持其真性接轨;重视“活态文化”资源的保护。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优化途径;透视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在外来强势文化热潮的冲击之下,我国的民族文化逐渐凸显出了异化与同化的双重危机感。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也在面临着同种境况。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凝聚民族文化、塑造民族性格的核心驱动力,对于我国56个民族的演绎与维系具有重要的推动及参照作用。基于此,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某学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在中国各个民族中的所有体育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总和。它既包括已经成为历史的、失传了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包括尚在流行的、动态的、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1]也有学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内所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是相对于外民族传入的、现代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而言的。”[2]密切联系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并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凸显出的外在表象与内在特性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把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因此,本文以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途径为主题,在某种意义上,对于当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将起到启示作用。

2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

2.1 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构建与现代化元素的断层

任何理论的科学化构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记忆与现代化元素相互融合与借鉴过程中进行的人类知识记忆与传递过程,亦是知识理论构建的基本准则诉求之所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历史形态相互交替的产物,在理论构建方面也应遵从此基本准则。但是受历史遗留问题的辐射与渗透,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构建始终坚持以我为中心,具体表现为“传统体育项目内在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底蕴的拓展性开发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的多学科的研究等方面”[3]这种坚持具有内在的内化功能,但是缺乏外在的外化功能。所谓外在的外化功能主要是指现代化元素在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构建中所产生的优势互补效应。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外化功能缺失主要包括:(1)现代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即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等在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构建中的沉睡。(2)高新技术,即网络、大众传媒、信息化设备等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脱节。(3)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娱乐身心、民族凝聚等审视方面,“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即缺乏完善的体育竞赛规则,不符合当今具有量化尺度、科学化的评价标准”。[4]因此,这种外化功能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构建的断层严重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化社会的接轨,从而遏制了其可持续发展。

2.2 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校教育空间失意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被正式确立为体育学的二级学科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领域里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相应的课程建设、考核体系、学位制度等也陆续得以确立,这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体系的首次相接,它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关怀,更凸显出我国国民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但是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以及受众思维价值理念的突变,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空间中逐渐出现失意的发展局面,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基础教育的间接宽待。基础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根基,基础教育质量的优越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相当多的基础教育并没有把民族传统体育直接作为相应课程加以开设。虽然有些高校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但是培养口径过窄,而且并无成熟的统编教材,师资力量也严重不足。”[4]其二,学科建设者知识领域的狭隘。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根在民间,而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者大部分对其深层次认知几乎为零。因此,学科建设者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方面易产生思考不周密、综合掌控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从各自所熟悉的专业研究角度去进行学科理论研究,以单科拓进和学科的局部开发替代学科整体格局的系统运筹。”[3]

2.3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现象的沉睡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提倡在党的领导下,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5],这便是“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现象。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形式之一,在我国56个民族文化圈的长期依存关怀之中,也具有“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现象,具体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样、表现形式各异、风格独特,且各自都代表着自己的学术流派及民族文化特色等方面,这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是不同历史形态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具有时代与前瞻的特性。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必须保持内在的多样化发展优势。但是,在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现代化社会里,民族传统体育受西方奥利匹克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逐渐趋于单一化,这种单一化使人们用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来替换自我民族体育文化的一种外在表象的界定。它缺乏对外来体育文化的深层次解读,否定了自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土性,进而导致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现象的沉睡。

2.4 民族传统体育主体价值功能的遗失

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价值功能为娱乐性、表演性和实践性,这是人类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凝聚与升华,也是受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种自我外显,更是民族传统体育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但是,在西方“更高、更快、更强”竞技体育思想的感召之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价值功能逐渐颤变为竞技性。这种竞技性的主体价值功能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主体“以进军奥运会、民运会或是其它形式的比赛为重点,习惯于注重开发它的竞技性,使其陷入以竞技为主要特征的泥泞”[3],使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价值功能娱乐性、表演性与实践性在人类的思维模式中逐渐地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这种真性遗失遏制了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性,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5 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假象模仿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来文化瞬间融入到我国民族文化圈之中,这种融入是一种现象般的嫁接,而不是本质特征上的借鉴,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强制性与扩张性。这种现象外显较为突出的主要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假象模仿,具体表现为过度地重视西方体育文化的竞技性和经济效益,对外来体育文化所蕴含的深层次民族文化内涵解读借鉴不够,且在借鉴外来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研究方式、理论建构等同时脱离了自我发展的地域文化性和差异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外来文化风突如其来的时候,人们的思维价值理念被新型文化的现象所迷醉,从而忘记了事物发展的本质属性,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陷入假象模仿的困境之中,进而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2.6 “活态文化”的后继乏人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身体文化互动的特性,其传承与保护的主体是“活态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环境之中,被“活态文化”不断地进行着交流与互动,这种特殊形式的交流与互动既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改革与创新,也提升了“活态文化”的思想价值理念。但是在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以来,“活态文化”的价值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颤变,这种颤变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所依托的载体“活态文化”的后继乏人,具体概括为:“活态文化”的陆续归真,中小学生等基层“活态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功能认知的缺憾,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扶持力度相对不够等,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失去发展主体,从而成为一种无法流通的静文化。

3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优化途径

3.1 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系统化构建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肩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特殊文化载体,在进行理论构建中应突出内部优化与外在衔接的双重特性。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构建的内部优化性能发掘人类思维意识形态之外的传统体育项目,并给予相应的区分与整理保存,还能保持其自身文化的原生态性,让民族传统体育更加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的特性。民族传体育理论构建的外在衔接性是将本领域里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嫁接,在保持文化原生态性的基础之上,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现代化改革与创新,这种外在衔接理论的构建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因此,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系统化理论构建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内部优化与外在衔接的双重特性,唯有如此,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发展才更加地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从而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定的理论支撑。

3.2 拓展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空间

拓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校教育发展空间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内在的民族情感、凝聚力和社会集体意识感,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能力,并给予继承与保护。拓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校教育发展空间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层次,其一,内部凸显层。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让学生与其所凸显的文化内涵进行近距离感知与互动,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体育文化的积极性。其二,外部宣传层。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密切结合,并且在校园文化空间里积极宣扬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效应,让学生深层次认知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愉悦、竞技与教化等价值功能,从而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知识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其三,延伸拓展开发层。根据历史遗存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现代化改良与传承,并在此基础之上延伸拓展开发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然后指定出相应的发展规划与策略并与学校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融为一体,最终为实现学校教育、学生、民族传统体育三维一体的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3.3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发展

在历史形态与文化形态相互作用的影响之下,民族传统体育衍生出了竞技类、文化类、娱乐类、祭祀类等多种风格各异、民族文化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作为各个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不仅为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演绎坐标,还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元素顺利接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体在于突出民族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性,明确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维系租界标志,它打破了当今社会单一化的发展坐标,使民族传统体育逐渐由以为我为中心、封闭自守的发展态度,逐渐延伸至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发展应回归其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多元化发展。

3.4 加强政府机构的主导地位,回归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价值功能

组织宣传、政策扶持、资金资助是加强政府机构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三大基本条件。自西方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传入我国以来,我国的民族文化就面临着被遗弃的危机感,对于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主体价值功能的回归具有一定负面效应。但是,通过政府机构给予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历程中所做的的正确引导、组织宣传、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持,这些都将对回归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价值功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与意义。因此,建议要大力加强政府机构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中的主导地位,此外,政府机构还要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国家所提倡的全民健身运动合二为一,从而真真切切地回归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价值功能。

3.5 开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外来体育文化元素,保持其真性接轨

“中国的少数民族体育很有特色,非常精彩,富有戏剧性和创造性”,[6]且种类繁多、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这是特定历史背景赋予我国历史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在西方外来体育文化盛行的今天,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正面临着种种瓶颈。但是我们冷静仔细审视之后发现,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西方外来体育文化的多方面属性,如:骑射与奥运项目射击、马术,散打与拳击,武术与自由体操、艺术体操,划龙舟与赛艇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所特有的竞技元素与奥运项目的竞技元素具有相同的有跨时代的特性。因此,挖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之中的竞技元素,开展具有现代奥林匹克体育运动项目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于保持与西方外来体育文化的真性接轨具有跨时代的超越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真性接轨指代的是在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民族文化属性基础之上,科学开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竞技文化元素,而不是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假象模仿或者是自我否定与全盘吸收。

3.6 重视“活态文化”资源的保护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语境之下,“活态文化”资源传承脉络的清晰化、科学化与系统化,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内在启迪功效。也就是说,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活态文化”资源的思维价值理念基础之上才能保持其社会发展的共识性与未来假想性。可见,重视“活态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意义之重大,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改变其潜意识的民族文化文本理解,加强“活态文化”资源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深层次认知。其二,政府各级管理机构要制定出科学的“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名人录”,并积极开展各种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文艺活动,形成系统化的“活态文化”资源传承文化链条。其三,成立各种民族文化传承机构,依靠以护以养传承的方式,提升“活态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4 结语

在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特定时代语境之下生存的人类,理应认知到这种危机感带给自己的文化不适应,并提出相应的优化途径,从而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1]周惠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13.

[2]李云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的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11,5(4):10 -11.

[3]罗小玲.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其对策[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117-119.

[4]张纳新,蔡智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惑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52 -53.

[5]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3

[6]余好学.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4(3):54-56.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Perspective of the Optimizing Way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HEN Mao-lin,YU Qi-Zheng
(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106 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expert interviews and so on,this paper scientificall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optimizing approach of China's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with the conlusion show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dilemma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are faultage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and modern elements,the space frustration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hypersomnia of the phenomenon of"Letting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and"a hundred of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the loss of main value function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the illusional imitation of foreign sports culture and the lack of worthy successors of"living culture".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ways which are as follows:strengthening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expanding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school education,strengthening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s dominant position,returning to the main value func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digging the foreign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to keep their genuine integra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active cultural resource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development dilemma;optimization ways;perspective

G85

A

1001-9154(2011)08-0037-04

G85

A

1001-9154(2011)08-000037-04

陈茂林(1975-),男,四川人,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2011-05-19

猜你喜欢

活态民族传统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关于藏羌彝文化走廊壤巴拉藏戏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