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六十年体育口号变迁的思考

2011-12-07杨晓轼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竞技体育

杨晓轼

(河南工业大学体育部,河南 郑州 450007)

新中国六十年体育口号变迁的思考

杨晓轼

(河南工业大学体育部,河南 郑州 450007)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盘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体育口号,分析这些体育口号产生的不同时代背景及传递的不同现实意义。反思这些体育口号的变迁意义,以此来展现新中国体育发展之路。

新中国;体育口号;盘点;变迁;反思

从“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些代表时代强音的体育口号,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折射出新中国体育的成长之路,反映了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这些耳熟能详的体育口号是六十年来新中国体育功能嬗变的真实表现,展现了新中国体育运动由弱到强的发展及国人对体育认识的深化。

口号是“为达到一定目的,实现某项任务而提出的,有鼓动作用的、简练明确的语句,以供口头呼喊。”[1]口号不仅是一种修辞格,一种语言矫饰,而且是语言本身的一种功能。体育口号作为一种独特的说明事物、表达思想的方式,有着别的方式所不具备的优点和魅力。体育口号是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理念的高度凝练,是人们心灵世界的直接表达,能给人以生动的意象。

体育口号是体现体育功能变化的重要载体,体育功能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通过对新中国体育口号的归纳、分析,可以更直观的认识到新中国六十年体育口号变迁历程,认识到国人对体育价值认识的历史演进图景,可以为发掘新的体育功能提供有力的参考。

1 20世纪50年代的主导体育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的局面。在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为了实现体育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同时为了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新中国提出了“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口号,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其中心任务就是“大力开展各学校、机关、工厂、部队、农村等基层单位经常性群众性的体育活动”[2]。

“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新中国50年代的体育口号,有其特殊政治意义,体现体育为政治服务的积极作用。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新中国急需大批体质健康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同时新中国遭受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孤立,需要强有力的保卫者。这些体育口号的提出使体育的目的和性质受制与政治需要的特性充分显现,体现了体育为国防、生产建设服务和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服务的积极作用。在正确审视当时新中国所面临的复杂国内、国际形势,提出这类体育口号,确立群众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此举有利于激励国人锻炼身体的热情,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体育为政治服务的目的,蕴涵着一个民族渴望独立、自强的愿望。这一时期,体育的政治功能被扩大化,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占主导地位,增强体质是全民的,是群体的,是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服务的。而体现个人需求的体育功能被贬低或者边缘化。

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体育也深受大跃进时期锦标主义、形式主义所害,过分强调对体育成绩追求,忽视经济发展水平与体育运动二者之间的关系,开展不切实际的体育活动,出现农民夜间做操甚至跑马拉松的现象出现;对全城劳卫制达标的过度追求使一些城市在体操、田径等运动项目上出现人人达标的现象,这种大众体育畸形发展不能不说是对体育运动客观规律扭曲认知的表现,至今值得我们深刻反省。

2 20世纪60年代的主导体育口号——“人生能有几回搏!”

体育运动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50年代末,新中国在经济建设中产生了急躁冒进思想,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加之60年代初期的三年自然灾害,给新中国经济、文化等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体育界在此大形势下也没能幸免,无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依据1960年8月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家体委重新审定了1958年制定的“十年规划”,调整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根据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变化而做出了一定的适应性调整,确定了“在当前的形势下,体育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运动训练工作上,对群众体育活动的规模、运动量、运动竞赛的次数,仍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加以适当的控制”。[3]为了实现通过竞技体育来提升新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愿望,60年代在新中国财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国家通过资源整合,保证重点体育项目建设,实现国家体育战略重心由群众体育向竞技体育进行转移和调整的体育目标,确立了竞技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雏形。

在此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竞技体育开始逐渐在国际体坛崭露锋芒。1961年第26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荣国团喊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口号,赛后“人生能有几回搏!”这句经典体育口号在国内流传开来,成为了那个年代不少人的座右铭,鼓舞着一代人前进的脚步。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对聚集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及提升国家在世界舞台地位具有积极作用。运动员在赛场上屡创佳绩,大大地鼓舞了中国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各级体委在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认真贯彻了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体育运动”的指示,改变了“大跃进”式订高指标、搞形式主义的浮夸作风,讲求尊重实际,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使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逐渐增多。达到了增强体质,更好地生产、工作和学习的目的。[4]由于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在此时期体育的工具属性被扩大化,“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本质属性还未被发掘,因此体育功能的政治化倾向依然严重。

3 20世纪70年代的主导体育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乒赛前,周恩来总理接见即将出征的中国乒乓球队时,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口号。在这体育口号精神指导下,中国乒乓球队与美国队在世乒赛期间友好往来,促成了两队在世乒赛后的互访,间接推动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乒乓外交”的胜利,为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破冰之旅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中美两国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打开了一扇大门。“乒乓外交”的成功,使竞技体育为外交服务的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从“文革”后期的乒乓外交开始,中国体育在与亚非拉国家的体育交往中充当了外交大使的角色,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体育交往范围和领域。到1977年“文革”结束后,中国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友谊或邀请赛事,也把这个口号作为指导思想。当然,在外交需求格外迫切的七十年代,体育充当外交大使的功能得到强化,是时代的必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成为此后中国体育运动的准则,堪称体育运动中人文精神的典范。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赛场上,通过体育口号展示了中国体育人文精神的还不止“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像“赛出好风格,赛出新水平”的体育口号也常常被提及,直至今日它们仍然是一些体育比赛沿用的口号。这些口号彰显了国人在追求体育成绩的同时,更加重视通过体育这一载体增进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与融通,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促进人的社会化、世界的一体化、文化的互通化。20世纪70年代,体育运动发展仍然停留在对社会需求的迎合上,而反映体育本质属性的,如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还没有提上日程。

4 20世纪80年代的主导体育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席卷整个中国大地,体育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改革开放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两个80年代标志性的体育口号,不仅代表了中国体育的发展目标,也反映出中国未来前进的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文革”十年中长期禁锢的中国体育界的精神枷锁得以解开。国内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促进了体育工作者大胆对过去体育领域的禁区进行探索,澄清了一些模糊观念,纠正了一些错误现象,确立了体育战线应不失时机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体育事业上来的战略方向,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初步进行竞技体制、群众体育体制及体育科研体制改革,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

80年代不得不提到的体育口号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1981年3月20日,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选赛在香港举行。冠亚军决赛中,中国男排迎战韩国队。中国队在开场先失两局不利情况下,连扳三局,最终以3:2力克韩国队,取得代表亚洲参加世界杯赛的资格。比赛结束后,胜利的喜讯让国人激动不已。北京大学近4 000名大学生激动地自发走上街头庆祝胜利,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个响亮的口号。尽管这场面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当时这一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依然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国人。这一体育口号,反映了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后,把提升民族自信心,振兴祖国,实现中国的再次崛起,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最大愿望。

5 20世纪90年代的主导体育口号——“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世纪90年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国的体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直接在全国掀起了全民健身运动的高潮。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直接点明了“全民健身”这一理念的重要性,也成为新中国60年体育口号变迁中的重要转折点。“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及在百姓中流传的“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体育口号,比较真切地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表明国人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了对身体素质、身体健康、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和谐体育精神在群众体育运动中得以进一步延伸。

90年代为跟上并适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步伐,新中国竞技体育体制和机制改革也掀起了中国体育改革的新篇章。以足球运动为改革试点,逐步将竞技体育推向市场,走体育的产业化道路。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国内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和提高,也加快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相继颁布与实施,表明了中国体育在大力发展、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同时,更加重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中国体育运动大环境也正逐步向全民化、产业化和法制化建设方向转轨。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表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国人对体育本质功能的诉求也越来越重视,体育正由群体需求向个体需求的转变,由政治、军事功能向娱乐、健身功能转变,实现了体育功能利用的多样化。

6 21世纪10年代的主导体育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奥林匹克运动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这是人类永远进取、超越自我的高尚情操的表现。在奥林匹克竞技场上,运动员们所展现出的“是对手不是敌手”、“是竞赛不是征服”的场景,充分彰显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带来的“和平竞争”、“公平比赛”的魅力。2005年6月,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成为本届奥运会的主题口号。这一奥运主题口号把“互相理解、和平、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为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展现的淋漓尽致,表达了人类对未来体育运动和世界发展的美好愿望,也展示了中国人对体育认知的深化,在注重体育强身健体这一自然功能的同时,更重视促进人类交流这一系统功能。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再一次吹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号角。这句脍炙人口的口号,见证了中国体育的发展进步,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通过奥运会,迈入新世纪的中国渴望进一步拥抱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希望透过北京奥运会,更加了解崛起中的中国,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和谐交融。在此口号影响下,北京奥运会中国没有提“誓夺金牌第一”,而是喊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健康重于金牌”的更加人性化体育口号。2007年北京迎奥运全民动员的口号“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表明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新中国体育口号的政治性成分相对少许多,而更多具有人性关怀成分更加丰富;表明人们对体育运动、体育比赛的内涵认识加深,在发挥体育强身健体这一本质功能的同时,更注重其延伸功能的开发;表明人们对参与体育运动、体育比赛的观念也正悄然发生着改变,是国民素质和国民思想意识提高的表现。

7 结语

体育口号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甚至充当时代进步的先锋。在新中国六十年的征程中,体育口号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很多其他领域难以媲美的。作为仪式文化的集中体现,体育口号时常以其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动感而激越的格调影响着体育人、体育爱好者、全体国民。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向全世界展示自信、自强的体育口号,到七、八十年代逐渐强大的中国渴望走向世界的体育口号,再到21世纪这十年的创建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体育口号,充分展示出日益强盛的中国体育带给国人的自信和骄傲,展示了中国体育运动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理念。如今运动健儿依旧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依然是他们的信念,但是夺金不是他们唯一的目的,感悟体育、享受体育、超越自我,已成为其从事体育运动的一部分。2009年的全运会打出了“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体育口号,更表明中国体育运动正朝着普及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全民参与,共同提高的全民健身运动理念在中国正深入人心。新中国六十年体育口号的变迁历程,彰显了中国民众对体育运动本质的理解,折射了中国体育发展、完善之路,体现了中国社会不断进步。

[1]辞海语词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80.

[2]荣高棠.为国民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经常化而奋斗[Z].新体育,1952,(21):16.

[3]体育运动文件汇编(1949-198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114.

[4]中国体育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19.

Reflection on the Change of Sports Slogans in New China in the Past 60 Years

YANG Xiao-shi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0007 China)

Through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logical analysis,etc.,the paper sums up the representative sports slogans of each age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analyszes the differen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se slogans in differen ages.Reflection on the change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sports slogan will indicate the sports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

new China;sports slogans;inventory;change;reflection

G80-05

A

1001-9154(2011)08-0005-04

G80-05

A

1001-9154(2011)08-0005-04

杨晓轼(1962-),男,河南巩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教学管理。

2011-06-15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竞技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我们的“体育梦”
呆呆和朵朵(13)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