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0年高校“体教结合”的演进历程与发展构想
2011-12-07谷云峰李鹏程
谷云峰 李鹏程
(1.沈阳理工大学体育部,辽宁沈阳 110168;2.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我国30年高校“体教结合”的演进历程与发展构想
谷云峰1李鹏程2
(1.沈阳理工大学体育部,辽宁沈阳 110168;2.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30年高校“体教结合”的政策和模式探索演进历程中,总体上是以高校非体育专业的体教结合为探索重点,取得了多维的实践成效,但在国际模式接轨、有效运行策略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着矛盾。为此,提出了立足国情,借鉴外国有益经验;整合利益机制,促进利益与资源协调平衡;扶持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树立“专业化”教育思想,发挥体育院系的“专业化”教育优势等应对措施。
高校;体教结合;演进;构想
通常认为,“体教结合”是为整合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两者的优势,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它是为完善举国体制、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30年来,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取得深入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亟需深化高校“体教结合”的运行机制,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体教结合新路子”。
1 30年高校“体教结合”的演进和探索
1.1 “体教结合”的酝酿与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1983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体委提出的优秀运动队应向院校化过渡的意见,鼓励成立运动技术院校。1984年,我国夺得奥运会16枚金牌,国家体育显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此背景下,“体教结合”的设想首次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1985年,原国家体委提出了“体育、教育结合”的战略思想,密切了体育与教育两大系统,经过长期酝酿的“体教结合”政策最终确立。1986年国家体委向国务院提出,要坚持以学校体育为战略重点,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和各地具体条件,坚持以学校为基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训练方式。此报告科学规划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出路的设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家教委于1987年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此后,国家体委、国家教委联合发出《关于著名优秀运动员上大学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前3名和世界纪录创造者可免试进入高校学习。
1.2 “体教结合”的发展
199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确定53所院校为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学校,“清华模式”随之诞生。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文件,规定获奥运会项目且全国比赛前3名的运动员可免试进入教育部直属的6所体育院校学习,“体育院校模式”确立。2000年,规定上述运动员也可免试进入高校非体育专业学习。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抓好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努力开拓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的新渠道,为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升学、深造提供有利条件,把体教结合当作重点来开展。2003年是我国“体教结合”的一个转折点,国家把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任务移交到教育部。2006年,教育部确认了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235所高校名单,“体教结合”转变为由多学科进行体育人才的培养。
1.3 “体教结合”多元化模式的确立
研究发现,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实践中形成了以下模式:(1)直接引进退役的优秀运动员模式。该模式对高校承担培养高水平运动人才、促进高校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的作用不大,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2)联合办队或直接招收现役的优秀运动员模式。在该模式中,联合办队一般是体工队和高校的联合,队员身份一般是具有大学生学籍的学生。在表面上,大多培养“运动员大学生”,但也为“挂名”居多,基本脱离学校,远离了“体教结合”本意。(3)高校自主招生培养的模式。这类“大学生运动员”大多运动成绩都并不拔尖,文化基础也相对较差,加之,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所需要的外部资源支持极其缺乏,极大影响了高校的积极性,高校运动员的培养只能陷于低水平的尴尬局面;(4)高校与地方体育局联合办队。在该运作模式中,经费、训练主要由体育局负责,而队员的教育管理则由高校来负责,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较好地实现了体教的结合。
2 高校“体教结合”的实践效果
2.1 拓宽了国际视野,但仍需与国际模式接轨
我国众多学者在各自著述中,对国外一些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美国、前苏联、德国、法国、日本等)的优秀运动员培养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国外竞技体育体制是国家竞技体育体制以学校为中心,优秀体育人才的成长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始终同步进行,大学被当成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基地,都努力保证大学完整的运动训练,提供和完善竞赛设施,积极输送优秀的教练员,输入极其充裕的资金资源。国外的这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2 实现了结合模式的多样化,但仍需探索有效的运行策略
在总体上,我国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模式时,仍然面临着体制不顺、定位不准、重复建设、资源分配不公和学校体育弱化等问题,也没有形成有效的高校“体教结合”运行策略。因此从根本上说,我国的体育管理模式与教育培养模式仍然难以融合,并不能真正培养既有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就此而言,如何突破管理体制上的束缚,掌握国家竞技体育资源主动权,构建有机融合的运行机制成为促进体教结合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亟待进一步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有效策略。
2.3 推进了体教结合的深度,但仍需创新结合模式
经过多年尝试,高校“体教结合”虽没达到优先设定的目标,但给高校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推进了体教结合的深度,促进了体教结合的发展进程。当前,高校较多地看重眼前利益,严重影响了竞技体育长远目标的实现,体育和教育仍被活生生地再次割裂开来。因此,难以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运动员和具有较高竞技水平的运动员,很多国际性运动比赛的夺金主力还是运动员学生。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教结合模式与之还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因此,进一步探索体教结合的新途径,创新体教结合的模式,已经成为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3 深化高校“体教结合”的发展构想
3.1 汲取国外经验,根据国情科学设计,分步实施
国外的竞技体育强国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按照“自然选择”的法则、以学校为中心的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其成功经验能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如何将国外模式有效结合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特殊性,对人才培养路径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的考证,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运动员都是大学生”这一目标是可以树立的,但国内国外有别,应有选择地进行借鉴,实事求是根据国情科学设计,逐步过渡,分步实施,采取“竞技体育训练基地高校化”和“送教到体”模式更符合目前“体教结合”的实际状况,简单的复制难以顺利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
3.2 整合利益机制,促进利益与资源协调平衡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可以得出,当前阻碍高校“体教结合”的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利益与资源关系问题。在动机上,“体”和“教”两者在培养运动员的出发点存在本质上差异,致使体育与教育两者在体育人才培养上平衡发展,并没有原初规划的齐心协力共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之事的目的。为此,应该深刻认识到,整合利益机制、形成利益与资源协调平衡体系已经成为了深化“体教结合”的关键和前提。通过整合竞技体育资源,按照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竞技与教育相结合的训练体制,并将其作为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的核心途径。
3.3 优化资源配置,扶持重点,逐渐加大建设力度
针对资源不足这一根本问题,在保证竞技体育现有渠道正常运转情况下,重点扶持个别院校,选择重点项目办队,采取分层管理,逐步推进策略。(1)有计划不断加大对高水平运动队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控制规模,实现稳步发展,建立“教体联合体”,从而把两个部门的核心竞争力组合起来; (2)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竞赛制度,全方位对接全国性运动会,逐步促使高等院校培养体育竞技人才地位的提升;(3)建立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基金,形成“财政专项+学校投入+社会融资+奖励(体育局投入)”的多元经费渠道,打造以学校为主体由政府、社会、体育部门全方位支持的符合“体教结合”与“举国体制”内涵建设的发展模式。
3.4 树立“专业化”教育思想,发挥体育院系的专业化教育优势
“体教结合”概念只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随着我国“体育强国”进程的推进,必将内化为学校体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教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动员体育专业文化教育问题,提高了运动员的专业文化素质,培养出了大批体育专门人才。从目前高校实施状况中比较看,体育院系的办学体制和多年专业建设的积累,资源条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必将成为未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体角色。为此,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体育院系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培养竞技体育专门人才为重点的办学体制。
[1]胡剑波,汪珞琪.高校“体教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4):76-79.
[2]平杰.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提高大学生运动员质量的对策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3):27-30.
[3]郑婕,杨桦.“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新体系构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66-69.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Vision of the 30-year University“Athlethe Education Combine”Modle
Gu Yunfeng1,Li Pengcheng2
(1.P.E.Department,Sheny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enyang,110168,Liaoning,China; 2.Schoolof P.E.,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221116,Jiangsu,China)
30-year university“athletics education combine”policy,andmodel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history,on thewhole university is to teach nonsport professional bodies to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of focus,hasmade the practiceofmulti-dimensional effect.But still there is convergencewith internationalmodels,strategies andmechanisms for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areasof conflictsand expectations.In thispaper,integration of the interestsofmechanisms to promote the interestsof balance and coordination of resources to support focus,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choose to learn foreign experience,establish a“professional”educational thinking,play sports faculty’s“professionalism”.
university;athletics education combine;evolution;vision
G80-05
A
1672-1365(2011)01-0021-02
2010-11-02;
2010-12-18
谷云峰(1972-),男,辽宁葫芦岛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