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宗教与武术的结缘及相互影响

2011-12-07万瑜

体育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少林寺道教佛教

万瑜

(淮阴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论宗教与武术的结缘及相互影响

万瑜27

(淮阴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对宗教与武术的结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中国化的佛教为武术在佛教寺庙中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道教的思想理论深入武术文化内核,丰富了武术的理论体系;伊斯兰教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功不可没;民间秘密宗教促进了武术的普及与传播。但宗教对武术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宗教;武术

宗教与武术同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两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是中国古代民间宗教与武术发生关系,而且同一切暴力和伤害行为绝缘,以宣扬“慈悲”、“行善”,坚决反对一切“伤生”行为的佛教也成为了武术之宗,产生了像少林寺那样以武术闻名天下的寺庙[1]。纵观武术的发展过程常常可以发现宗教的痕迹,武术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宗教的影响,他们的关系复杂而多样,绝不是简单的哲学命题。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对于各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宗教与武术的渊源

在《宗教词典》中对宗教的解释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相信在现实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所造成的社会苦难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根源。”[2]我们不难发现宗教的作用,使人相信超自然的神灵和对‘来世’的追求,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但宗教又具有排他性,信奉不同的宗教和同一宗教中不同教派之间也常常因信仰不同而产生矛盾,在世界历史上因宗教问题而引发的战争不断[3]。

然而,从宗教与武术的本质来看,成熟的、文明的、高素质的宗教以禁欲、原罪、非暴力为特征,而武术却以致伤、致残、致死为技术特征,两者是明显对立的。然而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中国宗教与中国武术却亲密结合,这种结合显然需要具备某种特殊的文化环境。

中国宗教文化环境是中国武术形成和发展的总体文化环境中最重要的构成之一[1]。中国对血缘亲情,现实社会、身体、生命、对人生的重视,始终超过了天国与彼岸的设计。孔孟儒学始终是社会思想的主流与正统,并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延续数千年。外儒内法、儒道互补,也始终没有突破这一以宗法和伦理为构架的社会文化模式,这就使中国本土产生的以及外来的宗教,显得非常世俗。因此,中国的宗教相对于西方而言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并不占有很高的位置。正是这个原因,中国武术和中国宗教才可能发生如此紧密结合。毫无疑问,禅宗的世俗化以及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特殊地位,正是少林寺作为宗教组织,却能产生容忍武术乃至僧兵及种种武术行为的前提。宗教与武术的结合,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排斥神学宗教体系的世俗化精神[4]。

中国古代宗教环境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第一,多教并存。在中国历史上,本土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长期并存,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抑制,还有其他外来宗教以及明清时期涌现出的民间秘密宗教,共同形成了一国多教长期共存的现象。第二,在中国下层民间文化环境中存在着广泛的宗教或准宗教崇拜现象。第三,本土宗教发育迟缓。原始巫觋文化和各种原始崇拜长期遗传延续,是道教和各种民间宗教的主要构成。这促使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环境中肥沃的原始宗教土壤的形成,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惯性作用和影响[1]。中国这种特殊的宗教文化环境是中国历史文化有机构成,对中国文化环境中成长发展起来的每一个子文化系统都产生强有力的渗透和影响,特别是对民间阶层产生强烈的影响,而中国武术文化恰恰又是一种地道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因此,中国的这种特殊的宗教文化环境不可避免地要在武术身上打下自己鲜明的印记,也必然要在武术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显示其存在的独特影响和作用。

在武术文化中可以发现大量宗教文化色彩的例证。第一,中华武术内容丰富,拳种流派较多。按武术门类分为:传承于河南嵩山佛教名刹少林寺的少林门、传承于湖北道教名山武当山的武当门、与伊斯兰教有联系的查拳门,另外还有峨嵋派、昆仑派、青城派、罗汉门、达摩门、万法归宗门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均带有宗教色彩;按武术功法分为:内家和外家。内家的代表是道教武当派的武功,外家则以佛教少林派武功为代表;按地域来分,提出了“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分类方法等等。这些人为的分类方法,或多或少都与宗教有关。第二,传说中我国许多主要武术流派的创始人都是宗教信仰者。如少林门的始创者印度禅师菩提达摩;武当门的创始人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太极门的创始人陈王廷;形意拳的创始人姬际可;青萍剑术的创始人江西龙虎山潘真道人等等[5]。这些创始人都是受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及民间宗教等影响颇深的宗教信仰者。第三,古往今来不少武功高手都有一定的宗教信仰,他们对中华武术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在佛教徒中,有“少林第一武尼”美称的智瑞,以禅宗为代表的十三棍僧,被誉为少林武功“中兴之祖”的少林寺僧觉远等。在道教徒中,有内家拳创始人张三丰等。在穆斯林中,武功高手辈出,有“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老回回”马守应。其它民间宗教组织,也都曾打着宗教的旗号发动过政治斗争和武装起义,如白莲教、义和团、青莲教、八卦教等。

2 宗教对武术的影响

不管是土生土长的道教,或者是外来的佛教和伊斯兰教,还是由原始巫术与佛道信仰结合的民间流派产生的民间宗教组织,除伊斯兰教之外,都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成为中国民俗文化观念、伦理观念的综合物,对武术自然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2.1 中国化的佛教为武术发展创造了条件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是一种外来的陌生的“西学”,主张出世、禁欲、苦行和不伤生、非暴力,与中国的文化环境格格不入,也同战争、杀戮、争斗、伤害、侵犯等行为水火不容。为了传播推广的需要,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佛教的基本理论、教义、戒规在本质上是同武术的宗旨和基本价值是相对立的。佛教的中国化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禅宗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具有特殊的、世俗的、宽容的宗教特点,为寺僧习武提供了保护。谈及佛教与武术,我们必然会想到少林武术以及少林寺。少林寺是中国佛教圣地,“武以寺名,寺以武显”。少林寺独特的“以武显”名声的获得在佛教传播和教义上绝非必然,是有一定原因的。其一,少林寺创始人及其弟子的尚武习武经历对在少林寺这一宗教环境中形成尚武传统有很大意义。其二,少林寺寺庙经济的恶性膨胀,使得少林寺僧一反佛教“众生平等”的教义和“沿门托钵”的宗教行为戒律,卷入权益斗争,产生“拒贼”、护庙、保护其利益和地位的强烈要求,出现了武僧、僧兵。其三,隋末“拒贼”和助唐是少林寺奠定尚武名声的关键,它使少林寺这样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场所同武术联系起来。其四,作为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的少林寺给武术在少林寺的存在提供了宗教宽容环境[1]。少林功夫本身就是一种修习和宣示佛法的善巧方便:习武者在习武活动中体证佛法,以“金刚戒”为律仪,以“金刚持”为依处,以“金刚定”为法忍,以金刚勇猛无畏的精神维护佛教正信[6]。佛教与武术形成了“以武演禅,以禅证武,禅武合一”的关系。

2.2 道教的思想理论深入武术文化内核,丰富了武术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历史上,通常认为宗教中与武术最密切的是佛教少林寺,其实佛教并未真正渗入到武术文化的内核,真正对武术文化发生深刻影响的是道教,道家的思想促进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道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土生土长的汉族宗教,它以民间原始多神崇拜为基础,以先秦神仙思想为内核,以道家理论为武器,杂糅民间各种方技之术并吸收模仿佛教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广泛影响作用的本土宗教[1]。道教以“道”和“德”作为信仰和行为的准则,以清静为宗、以虚无为体、以柔弱为用。这些思想被明清以来的习武者所借鉴,进而发展成为内家武术的技击原理,提倡“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在“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家思想指导下,习武者刻苦习武健身、修心养性,以“德”自律,努力培养自己的武德和技艺。

道教中的内丹功等功法,被广泛运用于武术的技能锻炼中。外家武术在吸收道教气功的基础上,根据武术技击的自身规律及对气功的特殊要求,改造并发展了气功,甚至出现了“金钟罩”、“铁布衫”、“铁头功”等武术专用的硬气功。

2.3 伊斯兰教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功不可没

佛、道两家对武术的影响,前者由于种种机缘巧合,成就了少林寺独特的寺院武宗,后者由于本身对人体生命的共同兴趣,天然的内外相依,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无论如何,以慈悲和无为修炼为宗旨的佛、道两家,与武术的关系远远不如伊斯兰教密切。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一手捧《古兰经》,一手执剑传教的神武精神,在中国的穆斯林兄弟中得到特有的反映,像查拳、弹腿等武术门派,回回十八肘、通背拳、劈挂拳、八极拳等拳种,皆与伊斯兰教有缘。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7]。正是伊斯兰教对武术影响的真实写照。回族中出现了许多武术家,为武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4 民间秘密宗教促进了武术的普及与传播

民间秘密宗教包括两类,一类是来自原始宗教或者是佛教、道教的俗衍流变。另一类是在汉族地区流传甚广的民间宗教。这些教派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不被封建专制政权认同,在民间秘密流传,因而又被称为秘密宗教。它们的发展也曾引人注目,除了拥有大量的信徒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这些教派的首领都是武艺高强的武术家或跑马卖解的杂技艺人,为了反抗统治阶级的镇压,都曾组织过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他们以高超的武功显示其神圣。民间宗教从佛教、道教中吸收内功修炼方法,形成自成体系的民间神秘宗教的气功,而且不少教派把内功外武融汇起来,这无疑大大促进了武术内外兼修的发展。在清代,民间秘密宗教以及受其影响的秘密结社多达两百余种,他们有组织地训练战士,借助武术组织武装民众反抗暴政,开展一系列的秘密活动,以实现其政治诉求,这无疑对武术的普及与提高起到极大的作用。

2.5 宗教对武术发展的消极影响

宗教与武术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武术的变革与进步,也使宗教文化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宗教在促进武术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教义、教规以及戒律得到更好的传播。宗教对武术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佛教的消极、出世、禁欲以及蔑视人的生命、肉体和现实生活的观念与武术的进取、竞争、积极入世以及对人生、生命和现实的热爱精神背道而驰,道教所宣扬的清静、无为、退让、遁世、忍受等性格与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弘扬武术文化格格不入。佛、道二教对武术文化的否定性价值取向同儒家文化的中庸、仁爱、忍让、谦恭等人格建构汇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重文轻武,否定武术价值的意识潮流,产生了对武术文化的排斥和抵制。宗教自身的封闭性、保守性、排他性是造成武术门派观念浓厚、门派争端不断的重要思想根源,给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另外,原始巫术通过道教和民间宗教等渗入到武术文化中去,使一些拳种染上浓厚的巫风色彩,动辄宣扬自己的拳派和功法是仙传神授,甚至发展出了巫中杂武,武中有巫,半巫半武的“神拳”,给中国武术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3 宗教与武术结缘的原因

3.1 宗教和武术都是中国文化分支

“宗教是文化。”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给佛教协会赵朴初的一封信中说。宗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种与特定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的文化现象,包含了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几乎全部因素。因此,可以说,宗教不仅是一种世界观,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武术之所以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被当作上升到文化层次的对象来对待和研究,能被称为“武术文化”,关键在于:第一,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武术文化自成完整体系;第三,武术文化体系全面贯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4]。数千年来,武术文化与宗教文化同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存在、发展,它们之间不可能不产生相互的影响和渗透。武术曾给予宗教文化形态深刻影响,反过来,宗教文化形态也在武术文化形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3.4 宗教的思想、教义或功修对武术的影响

3.2 宗教场所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得到快速的发展。首先,宗教寺院、道观在国家资助和经常接受信徒财物施舍,还从事经营土地及其它各种营利活动,广建寺庙、道观,增加教徒,产生强大的寺院、道观经济。为了保卫寺院道观的财物,使僧、道习武成为必然。其次,宗教寺院多处在深山处,远离闹市,清静优雅,有利于僧、道专心修炼。僧道根据所处的环境不断地练习、想象、模仿,并受启发编创出本教的练身、修心、养性的拳术。第三,宗教寺院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为了生活和修炼,为了对付猛兽和歹徒的袭击,保护寺院、道观,僧道习武变得习以为常。

3.3 武装反抗斗争使宗教与武术相结合

中国历史上各种宗教信仰者都曾揭竿起义,许多民间秘密宗教组织都打着宗教的旗号发动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斗争和武装起义。这一次又一次的武装斗争,锻炼了无数武功高手,武术也正是在这种捍卫民族、捍卫宗教的武装斗争中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

许多反抗压迫斗争的造反者在失败后隐姓埋名,带着一身的武艺进入偏僻的寺院、道观,潜心修炼,积聚实力,以图东山再起。随着这些人遁入佛门道观,世俗武术也被带入僧道中,在精研各教教义后,将宗教理论与自己的武功相结合,发扬光大了原有的武术,使武术得到空前的发展。

唐以后,伴随着政治、思想集权统治的强化,以前那种儒、道、释三教鼎立的局面被打破,佛道两教形式上走向衰微,但其宗教精神却渗透到儒家思想内部,形成了以儒家为中心的三教会同的新局面,出现了大量吸收佛、道世界观和宗教实践的宋明理学,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一历史时期的武术大师们,其所处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生活决定他们不可能摆脱宋明理学对自己的影响,他们不得不用宗教化的宋明理学去丰富和充实、指导自己的武术实践和理论,从而客观上造成武术与宗教的结合。另外,各种宗教在修炼时,一般都讲究健身、修心、养性,注重形神共炼、性命双修、内外并重、人天合一。教徒们将这些宗教的理论、方法与健身养生的导引术稍加发展,形成了既健身养生又护体御敌的武术。

[1] 旷文楠. 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95.

[2] 宗教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712.

[3] 温力. 中国武术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80.

[4]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 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1.

[5] 徐才. 武术学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39-140.

[6] 刘泽亮,田青青. 以武演禅:少林功夫的宗教文化内涵分析[J]. 世界宗教研究,2007(4):39.

[7] 刘峻骧. 中国武术文化与修身[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08.

The affinity and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religion and Wushu

WAN Y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iyin Nomal University,Huaian 223300,China)

The author probed into the affinity between religion and Wushu,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Sinicized Buddhism created conditions and provided assurance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monk temples; Taoist ideological theories went deep down into the cultural core of Wushu, and enriche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Wushu; the contributions of Islam to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were indispensable; folk secrete religion boosted the popular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Wushu; however, religion had some negative influences on Wushu as well.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religion;Wushu

G852

A

1006-7116(2011)06-0130-04

2010-12-06

万瑜(1964-),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少林寺道教佛教
宋 文彦博 楷书宿少林寺诗拓片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
我要去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