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各类煤储层孔隙、吸附特征及试井成果分析
2011-12-06傅雪海刘爱华范炳恒周荣福
傅雪海 邢 雪 刘爱华 范炳恒 周荣福
1.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 2.中国矿业大学
华北地区各类煤储层孔隙、吸附特征及试井成果分析
傅雪海1,2邢 雪2刘爱华2范炳恒2周荣福2
1.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 2.中国矿业大学
为系统总结华北地区各煤类的主要物性特征,指导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对该区各种煤类共205件煤样进行了压汞实验,分析了各煤类孔径结构的比孔容、比表面积特征。基于180件煤样的高压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了朗格缪尔体积(VL,daf)、朗格缪尔压力与煤级的关系,发现朗格缪尔体积与煤级的关系呈现出两段式变化模式,即煤化程度在Ro,max<4%之前,VL,daf随Ro,max的增加而增大,当Ro,max>4%后,VL,daf随Ro,max的增加而减少,而朗格缪尔压力与煤级的关系复杂,数据十分离散。基于该区煤层气试井成果(170层次试井储层压力、204层次试井渗透率),划分了煤储层试井储层压力、试井渗透率类型:该区以欠压储层为主,占69.4%左右,正常压力储层占27.1%,超压储层仅占3.5%,储层压力梯度总体随埋深的增加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超低渗透储层占26.0%,低渗透储层占36.8%,中渗透储层占18.1%,高渗透储层占19.1%,试井渗透率总体随埋深的增加而减少。
华北地区 煤层气 储层 孔隙性 吸附性 朗格缪尔体积 储层压力 渗透性
截至2010年,中国施工各类煤层气井超过5 400口[1],其中参数井约300口,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等省,目的煤层主要为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太原组,涉及的主要煤类从气煤至无烟煤,镜质组反射率介于0.40%~4.50%。前人对单一煤类或局部地区煤储层孔隙性、吸附性、试井储层压力、试井渗透率等进行过研究[2-6],但对华北地区总体煤储层试井成果尚缺乏系统总结。
1 孔隙、吸附特征
1.1 孔隙特征
华北地区205个煤样(煤类从褐煤至无烟煤,镜质组反射率介于0.40%~4.50%,表1)的压汞实验表明,褐煤、长焰煤各孔径结构中比孔容分布较均匀(表1、图1);其他煤类中大孔、过渡孔占较高比例,中孔不发育,除气煤达到11.65%外,其他均低于7.18%,尤其是贫煤、无烟煤大孔占比超过50%,中孔低于6.64%(表1、图1),成为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的“瓶颈”。
各煤类各孔径结构中比表面积微孔、过渡孔占绝对多数(图2、表2),成为煤层气吸附的主要场所,大孔均低于0.82%,中孔除褐煤达到6.49%,长焰煤达到2.07%外,其他均低于0.82%(图2、表2)。
1.2 吸附特征
180件煤样(Ro,max介于0.67%~8.61%)在30℃、平衡水条件下的等温吸附实验成果表明,朗格缪尔体积(VL,daf)介于4.69%~51.90%,呈现出两段式变化模式,即煤化程度在Ro,max<4%之前,VL,daf随Ro,max的增加而增大,当Ro,max>4%后,VL,daf随Ro,max的增加而减少(图3);朗格缪尔压力(pL,daf)介于0.20~5.58MPa,在Ro,max<1.3%之前,pL,daf随Ro,max的增加而减少,当Ro,max>1.3%后,pL,daf随Ro,max的增加而增大(图3),但数据十分离散。
表1 各煤类平均比孔容特征表
图1 各煤类各孔径结构比孔容百分比图
图2 各煤类各孔径结构比表面积百分比图
表2 表1中各煤类平均比表面积特征表
2 试井储层压力、渗透率特征
2.1 储层压力特征
本次收集华北地区煤储层试井储层压力170层次,主力煤储层的储层压力梯度变化范围为(0.15~1.24)MPa/100m,平均为0.71MPa/100m。
图3 朗格缪尔体积、压力与煤级的关系图
其中,严重欠压储层(储层压力梯度小于0.5 MPa/100m)占21.2%,欠压储层(储层压力梯度介于0.5~0.75MPa/100m)占29.4%,略欠压储层(储层压力梯度介于0.75~0.90MPa/100m)占18.8%,正常压力储层(储层压力梯度介于0.90~1.10MPa/100 m)占27.1%,超压储层(储层压力梯度大于1.10 MPa/100m)占3.5%(图4)。储层压力梯度总体随埋深的增加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图5)。
图4 试井储层压力梯度分布柱状图
图5 试井储层压力梯度与埋深关系图
2.2 渗透率特征
本次收集华北地区煤储层试井渗透率204层次,主煤储层的试井渗透率变化范围为0.001 2~444 mD,大多小于2mD。
超低渗透储层(渗透率小于0.1mD)占26.0%,低渗透储层(渗透率介于0.1~1.0mD)占36.8%,中渗透储层(渗透率介于1.0~5.0mD)占18.1%,高渗透储层(渗透率大于5.0mD)占19.1%(图6、表3)。试井渗透率总体随埋深的增加而减少(图7)。
图6 试井渗透率分布频率图
3 结论
1)华北地区褐煤、长焰煤各孔径结构中比孔容分布较均匀,其他煤类中大孔、过渡孔占较高比例,中孔不发育;各煤类各孔径结构中比表面积微孔、过渡孔占绝对多数。
表3 华北地区试井渗透率成果表
图7 试井渗透率与埋深关系图
2)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各煤类朗格缪尔体积与煤级的关系呈现出两段式变化模式,即煤化程度在Ro,max<4%之前,VL,daf随Ro,max的增加而增大,当Ro,max>4%后,VL,daf随Ro,max的增加而减少;朗格缪尔压力与煤级关系复杂,数据十分离散。
3)华北地区以欠压储层为主,占69.4%左右,正常压力储层占27.1%,超压储层仅占3.5%,储层压力梯度总体随埋深的增加呈现出增大的趋势。
4)华北地区超低渗透储层占26.0%,低渗透储层占36.8%,中渗透储层占18.1%,高渗透储层占19.1%,试井渗透率总体随埋深的增加而减少。
[1]赵庆波,孙粉锦,李五忠,等.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2]姚艳斌,刘大锰,汤达祯,等.沁水盆地煤储层微裂隙发育的煤岩学控制机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9(1):6-12.
[3]唐书恒.煤层气试井设计方法[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2):29-31.
[4]叶建平,史保生,张春才.中国煤储层渗透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煤炭学报,1999,24(2):118-122.
[5]张群,崔永君,钟玲文,等.煤吸附甲烷的温度—压力综合吸附模型[J].煤炭学报,2008,33(11):1272-1277.
[6]陈刚,李五忠.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煤层气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及规律[J].天然气工业,2011,31(10):47-4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机制及提高开采效率基础研究”(编号:2009CB219600),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计划。
傅雪海,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原中国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现从事能源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地址:(221116)江苏省徐州市三环南路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电话:(0516)83591000。E-mail:fuxuehai@163.com
傅雪海等.华北地区各类煤储层孔隙、吸附特征及试井成果分析.天然气工业,2011,31(12):72-75.
10.3787/j.issn.1000-0976.2011.12.012
2011-10-10 编辑 罗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