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辄“清场”暴露了啥?

2011-12-05张桂辉

党政论坛 2011年1期
关键词:中山陵清场下基层

○张桂辉

动辄“清场”暴露了啥?

○张桂辉

不知始于何时,大凡高层领导下基层考察或视察、调研或检查,当地官方、公安部门通常少不了这样一些程序——提前制定预案、精心勘察踩点、现场进行布防、严格实施清场。这还不够,还要一路警车开道、沿途交通管制。有时甚至要异地抽调警力,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俨然一副大敌当前的架势。

据我观察,如此做派,大多不是首长本意,而是有人示意、地方乐意。在一些职能部门、地方官员心目中,只要首长平平安安、行程顺顺利利、视察圆圆满满,采取什么措施,动用哪些手段,给群众带来多大不便,统统可以忽略不计。此前不久媒体披露,某地警方为了迎接领导视察,不惜动用警械“清场”——有位“不知趣”的异地观光客,对警方“命令”提出质疑,不仅被戴上了手铐,而且嘴巴也被手帕紧紧堵住……

我以为,动辄警车开道、交通管制、清理现场,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在群众心目中造成的影响却很不好。它至少暴露出这样几个问题:

——畏惧百姓。时下少数地方领导,嘴上常说: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要当好群众学生。听其言,颇为感人。而观其行,却是另一码事。他们忘记了自己原本也是百姓不说,潜意识中,把老百姓看成不可随意亲近,甚至必须时刻提防的对象。内心深处不是敬畏而是畏惧百姓。走到哪里,都觉得不踏实,唯恐遭到“不测”。何况是首长视察,自然要严加防范了。

——吓唬百姓。一些地方官员、部门领导,官当大了,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前呼后拥、迎来送往,与旧时官员巡察搞“回避”那一套,没有多大区别。如此这般,识趣的老百姓自然唯恐避之不及了。到头来,样子做了,时间花了,既没能看到实情,更没有听到真话,对科学决策与推动工作等,毫无裨益。自己乐此不疲不说,以为首长也喜欢这一套。

——脱离百姓。有些地方领导,平日里高高在上习惯了,偶尔到农村、企业或社区,名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际上不过是从上一级官场到下一级官场罢了。从接待的到汇报的,从参会的到陪同的,除了个别经过“精挑细选”的群众外,其余全都是官员,平民百姓没有几个有机会接近领导。自己不习惯耳朵向下,也不让首长听点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

由此想起一则“旧闻”。1953年2月23日,在南京视察的毛泽东,要前往中山陵晋谒。为了便于警卫,“高度警惕”的公安部门,曾打算另辟一条上山小路进入陵门,并准备把游览中山陵的群众疏散出去。毛主席得知后风趣地说,“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祭奠革命先辈,走小道成何体统嘛!我就要走大道。群众是到中山陵游览,我们是到中山陵祭奠,有什么理由把人家赶走?”毛主席还严肃地说:“你们不要把我和群众隔开!”

都说人民是主人,官员是公仆。现如今,少数公仆到主人那里视察或考察,居然不惜代价、兴师动众,主人连正常的活动都受到影响不说,有时还要遭遇“清场”。这样做,乍看起来是为了首长安全,实则无形中、间接地损害了首长的形象和声誉。道理明摆着,老百姓看在眼里,嘴上不说,心里不悦。久而久之,首长怎么会有好口碑呢?

不错,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下基层视察调研、走访慰问,适当的保卫是必要的,无可厚非的。然而,凡事都有一定的“度”。一旦过度了,往往就走向问题的另一面。退一步说,朗朗乾坤,在共产党的阳光普照下,还要如此遮遮掩掩、躲躲闪闪,不说行为不够亲民,至少“底气”有点不足吧。但愿职能部门、地方官员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不要动辄搞“清场”那一套,把首长推到被误解、遭议论的“风口浪尖”上!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直机关党工委)

(责任编辑 张 敏)

猜你喜欢

中山陵清场下基层
靶场全地形快速观测清场车系统
“万名文艺家下基层”走进弋阳
遗产旅游动机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
健全党建引领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清场
风雨90载中山陵
工会干部要——“站起来敢讲、坐下来能写、下基层会抓”
中山陵为何无墓志铭
清场周年又闹场
下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