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视角:职业教育名称的演绎之途
2011-12-04唐振华孙志河
唐振华,孙志河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职教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16)
历史的视角:职业教育名称的演绎之途
唐振华,孙志河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职教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16)
以历史发展为视角,从国际和国内两条历史主线阐述了职业教育名称的演化,以及职业教育名称在我国演化过程中的文本之争,最后尝试探析了名称演化与引起辩争的缘由。
历史的视角;职业教育;名称;演绎
要构建职业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必须首先探讨它的基本概念,因为职业教育基本概念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的概括和集中的反映,是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是职业教育理论的基本范畴和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而探讨职业教育的名称又是探讨职业教育基本概念的前提和基础,名称不同相应建立的概念体系也会有所差别。在我国和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史上,职业教育的的名称经历了诸多演化,有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等。名称演化的历史也是名称辩争的历史。从这个角度看,对职业教育名称的辩争已不是一件新鲜事,这场辩争可谓旷日持久,却莫衷一是。本文将以历史为脉络,从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名称的演化与辩争,并尝试探析产生演化与争辩的缘由。
一、演化:历史之沿革
职业教育名称在演化过程中沿偱着两条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的历史主线,一条是国际的,一条是国内的。这两条主线构成了职业教育名称演化的历史沿革,纵观于此,可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全面观察和了解。
(一)职业教育名称的国际演化
多年来,国际上对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一直存在争执,先后或同时存在有职业教育(德、美等国)、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前苏联)、技术职业教育(中国台湾)等不同称谓。二战后,许多国家开始重视职业教育,比较统一的提法有“职业教育”(VE)或“职业技术教育”(VTE)。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启动要求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一些国际组织对此做出回应,如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会议建议将“技术与职业教育”作为一类教育的综合性术语;国际劳工组织则使用“职业教育与培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行和亚开银行也开始使用“职业和技术教育与培训”。随着终身教育思潮在全球范围广泛传播、全民职业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建立学习型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出现,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成为趋势,为全民提供终身教育与培训的系统也被提上议程。鉴于此,1999年4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于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职业和技术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VET)的提法。[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纷纷采用‘职业和技术教育与培训’这一术语,表明国际上已经公认,用‘职业和技术教育与培训’替代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也“标志着国际上已逐步取代了那个与普通教育相对立、与培训相分离的‘职业教育’的观念,反映了国际上对大职业教育观念普遍认同”。[2]
(二)职业教育名称的国内演化
在我国,自近代以来职业教育的称谓几经变更。1901年10月,“实业教育”第一次出现在《教育世界》刊物介绍日本实业教育的章程上。[3]1903年颁布的《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和北洋政府在1912年颁布的《实业学校令》都称为实业教育;1904年时任山西农林学堂总办的姚文栋首用“职业教育”一词,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用的也是职业教育;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中正式称为职业教育;1949年《共同纲领》中称为“技术教育”;1951年当时的政务院在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使用了技术学校的名称,195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用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名称,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第一次用职业技术教育的名称。[3]这个名称在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中正式使用,如,1985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就用此名称。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使用的法定称谓为“职业教育”。我国台湾地区称为“技术职业教育”。[3]
职业教育名称的演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内涵的变化,而不同机构、群体对内涵变化的解读差异才是促使辩争产生的可能。
二、辩争:文本之表征
“国家文本”与“研究者文本”这两类“文本”的争论从不同层面、角度对我国职业教育名称变迁的原因、经过进行了阐释。限于篇幅,本文只就我国职业教育名称辩争的两种不同文本之表征进行论述。
(一)职业教育名称“国家文本”之争
“国家文本”是指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国家领导人讲话报告、中央媒体宣传报道等形式的信息载体。早在1949年建国前夕的政治协商会议上,朱德、李立三、马寅初、黄炎培等领导人就建议将发展职业教育写进《共同纲领》中,但当时却以职业教育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物,苏联没有这样的称谓而遭到否决。于是在《共同纲领》中使用的是“技术教育”。[4]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的一项战略任务,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使用的是“职业教育”,1982年《宪法》又以“职业教育”代表这一类教育活动列入了国家教育事业组成部分中。但当时这类教育在党和国家的文件中先后出现了多种与宪法不同的称谓。如1980年曾称为“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在1983年后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而广泛沿用。
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都使用了“职业教育”的名称。《职业教育法》颁布,在1982年《宪法》后又一次以法定称谓的形式将“职业教育”写进国家法律中。然而,关于职业教育这一名称的争论并没有结束,许多场合仍在使用“职业技术教育”。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目录中使用的称谓是“职业技术教育学”。[5]
(二)职业教育名称“研究者文本”之争
“研究者文本”是研究者根据对“国家文本”的个人理解、看问题的角度以及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所呈现的文本形式。包含三种表现形式:“三元”之争、“二元”之争和“一元”之争。
1.“三元”之争。“三元”之争发生在1996年以前,是指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职业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三个名称上,且都有支撑论点和代表人物。(见表1)
《职业教育法》的正式颁布标志着“三元”之争告一段落,“职业教育”重新成为我国统称这一大教育类型的综合性概念。
2.“二元”之争。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颁布后,“职业技术教育”依然被广泛使用,而职业教育名称之争实际变成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二元之争。
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技术教育”这个称谓不科学,首先是语法逻辑混乱,它可同时理解成职业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和有关职业的技术教育,容易产生误解。其次,职业技术教育并不包含“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两方面内涵。因为职业教育在内容上已包括技术教育,技术教育只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部分,所以不必再用“职业技术教育”来表达与职业教育相同的概念。[13]
有研究者从语义学的角度对职业技术这个词进行分析,认为“职业技术”是一个偏正短语,而非并列短语,因此,职业技术的核心在技术,而不是职业。根据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所编著的《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提出的将技术分为职业的与非职业的观点,作者认为没有必要,也显得牵强,因为并不存在非职业的技术。将技术之前加上“职业”二字,显然是一种赘疣。[14]
表1 研究者文本“三元”之争
二元之争更大程度是在为“职业教育”正名,批判与“职业教育”分庭抗礼而大范围存在于某些场合(如著作、大众文本等)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不科学性,这种不科学性其实质源自内涵指向不明、逻辑混乱。
3.“一元”之争。所谓“一元”是指“职业教育”这一元,争论焦点是其内部结构的不同所指。
有人认为,鉴于国家已经在法律上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名称,在宏观上对职业教育的称谓不宜改变。但作为学制系统的职业教育,应改名为技术教育;作为非学制系统的职业教育,应改名为职业培训。[14]
有人援引《职业教育法》关于职业教育内涵的界定认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已经从正规学校教育的一个特定阶段,开始转向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使用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TVET),实际指向正规学校形式的学历教育与非正规形式的企业培训和社会培训之间的有机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拓展和功能延伸。目前使用职业教育这个称谓实际是一种“大职业教育”思想的体现。[6]
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包含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三个层面的内容。从辨证唯物主义眼光看,三者呈融合发展趋势,互相联系、互相配合。职业教育概念已经包含“职业和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等以上各个术语的含义,所以建议在今后一切正式与非正式的文件、报告、新闻和学术论文中统一使用“职业教育”一词。[15]
可以看出,随着职业教育实践与研究的不断向前发展,关于职业教育名称的辩争已逐渐从外部转向内部。虽所指可能不尽相同,但不难发现“大职业教育”将成为所有职业教育活动的统称这一趋势。
三、溯源:缘由之探析
对不甚成熟的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及研究而言,国际影响、国家意志、职业教育活动、研究者等因素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波及到职业教育名称演化与辩争的过程。溯源,其目的是为了探析引起及波及这个过程的缘由,进而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解。本文将从以下四个角度逐一阐述。
(一)国际影响的多元性与多元下的调和
不可否认,我国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深受国际影响。一方面,建国初期“全盘苏化”对我国教育造成的极大负面效应以及借鉴德、美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都是国际影响的结果。当然,这种影响最显见的效果还是体现在了名称上。另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关于职业教育英文称谓的变更,也影响着发展中的中国职业教育。在其影响下,既不放弃借鉴国外经验、与国际接轨,又要注重国人的语言习惯,同时,从国家角度而言还须关注本土职业教育的内涵,若找不到超越性的名称,“调和”多元影响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使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我国目前仍使用“vocational education”来命名职业教育,正是其具体表现。这种调和力求与最丰富的内涵保持一致。
(二)国家意志的统一性与统一下的分歧
国家意志往往具有统一性。国家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出发考虑职业教育名称的使用,反映在国家文本中并通过国家文本传播与普及,大众文本便在很大程度上形成较为统一的称谓。如1949年《共同纲领》中提到的“技术教育”,1985年《决定》中使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这些文件通过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民众对职业教育的称谓都是以国家文本为主的。但如果“社会意志”的普遍性与国家意志的统一性在某种程度上相冲突的话,“社会意志”一旦队伍庞大且已形成主流意识,那么统一下的国家意志必定会有分歧。如1982年《宪法》中提到“职业教育”,而“职业技术教育”于1983年在全国流行;1996年《职业教育法》中使用“职业教育”,但“职业技术教育”仍在广泛使用。统一是相对的,而分歧却是绝对的。正是这些“相对统一”与“绝对分歧”给中国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带来巨大影响。
(三)职业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与复杂下的纯粹
就教育本身而言,除其内部关系规律外,作为社会的子系统,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的制约,这种制约作用往往是巨大且复杂的。[16]基础教育培养具有坚实的学习、生活基础的人,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与工程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数以千万计的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技术技能人才。一是外部环境不稳定,二是数量庞大,三是需要多种教育形式结合,诸多因素的交织使这种活动变得非常复杂。然而,复杂之下必然隐含着一个纯粹的结论,这个纯粹的结论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关键,它能有效反映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本质是一个事物有别于他事物的核心所在。但要得到这个纯粹的结论(本质),可能涉及到的是另一种比职业教育活动本身更为复杂的活动——一种“纯粹”的理论探究活动。在复杂与纯粹之间有无限种可能存在,争论即产生其中。
(四)研究者的异质性与异质下的同质
职业教育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情境下,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会有很大的差异。研究者实践背景、理论基础、论证视角、呈现结论的方式等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会有差异;又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问题时所代表的利益集体不同,假设的前提和与之探讨的问题层面也会不同。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国际组织的影响、国家统一的意志以及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如,职业教育的复杂性)等,在研究者们看来却都是存在的,并在某种程度上都对此有着近乎相同的理解。况且,研究者们在探究职业教育名称及概念时都会基于同一个前提,那就是尽量简洁明了、并最大可能概括当前职业教育活动的本质与特征。
综上所述,从事物发展的多样性来看,关于以上辩争,评判孰对孰错是无意义可言的。既然职业教育发展的曲折性,职业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为大家所熟知,那么关于职业教育概念名称的辩争也是很自然的。辩争的目的从国家角度是为了引导一种统一意识,从研究者角度是为了探明职业教育的本质、范畴等事实,这个过程对职业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意义重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批判也要包容,因为我国职业教育有其发展历史,讨论问题时多种称谓的出现难以避免,以当时国家法案、主流意识形态为参考都无可非议。但揪住一个称谓不放或不加选择随意使用便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有朝一日,职业教育活动为适应社会发展、终身学习需要,内部结构再度发生调整,当前的名称势必亦会被一个新的更有时代意义的术语代替,“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TVET)取代“技术与职业教育”(TVE)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从发展的角度看,只要职业教育这种活动不停止,其名称的演化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辩争便将永远继续下去。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9.
[2]和震.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65-67.
[3]李蔺田,王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9,360,562.
[4]辛浚.需要尽快规范职业教育的名称[J].教育与职业,1994(4):5.
[5]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0.
[6]郭扬“.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J].职教通讯,2007(1):13-15.
[7]王艮仲,饶博生.为职业教育正名定位[J].教育与职业,1985(1):8-9.
[8]高奇.职业·职业观·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85(1):8-9.
[9]黄大能“.职业教育”正名问题商榷[J].教育与职业,1990(1):26-27.
[10]黄克孝,成永林,沈纯道.论工程技术教育体系的类型和层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5(3):57-63.
[11]严雪怡.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也谈“职业教育”的正名[J].教育与职业,1990(7);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分类与命名[J].职教论坛,1995(6):7-8.
[13]李守福.职业教育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
[14]孟景舟.文本之误:职业教育的语言学与历史学视角(下)——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正名[J].机械职业教育,2005(11):3-5.
[15]王川.职业教育的概念、学科及学科框架[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11-14.
[16]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36.
Historical Perspective:Evolution and Argu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itle
Tang Zhen-hua,Sun Zhi-he
(Hebei Province Institute of Vocational&Technical Education,Hebei No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16,China)
Research the vocationaleducation title is the fundamentof research the conceptofvocationaleducation,different title cause different concept systerm.This paper take history as themainline,and from the two history-linesof internationaland domestic illustrated theevolution ofvocationaleducation title,and within theevolution show the argument of national’s textand argument of researcher’s text.Meanwhile,the argument of researcher’s textunderwent“3-aspects to2-aspects to1-aspect”.At last,thispaper try to discuss the reason lead to titleevolutiveand argument.
historicalperspective;vocationaleducation;title;evolution and argument
唐振华,男,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孙志河,男,副所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农村职业教育。
G710
A
1674-7747(2011)09-0009-05
[责任编辑 曹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