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多“磨”
2011-11-29张晓云
张晓云
“磨”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多种解释:①摩擦;②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③消耗时间等含义,当它和“课”结合在一起,就是某个教师在大家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运用科研方法,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教研和科研能力,给听课者或学习者也有很好的收获。
老教师常讲:“好课多磨。”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磨课”对青年教师是有好处的。接下来我简单谈谈在磨课中怎么让青年教师“磨”出精彩。
一、“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
对于教师来说,整个磨课过程可以促使教师深刻理解教材。就我自己而言,第一次上公开课,选择了“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内容,课前我上网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并根据教参仔细把握课文的教学目标,深入本课教学内容,从而使自己弄清教材主次,给授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
在磨课的过程中,同伴的互助,专家的指导是离不开的。磨课同时也是众人教学智慧,共同进步的良好平台,其他教师对同样教材的不同理解,使我取长补短,达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在执教者写出教案后,一般要经过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一次次的反复,看似反复却每一次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每次在与同伴的研讨中,一串串问题就如清单一样罗列出来,甚至细到哪一个环节上的过渡语,一个关键的神态、动作,这样在集体的反复观摩、反复修改中找出优点和其中的不足,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亮出自己的观点,促进反思。同时,也帮助执教者找出毛病,引导改进他的教学行为。在相互切磋中,进步的不仅仅是执教者本人,其他参与的老师同样受益匪浅,这样的磨课,使教师间的合作走向默契化。
三、“磨”出学生的需要
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备课,考虑的比较多的是每一个环节,自己应该做什么,教什么,怎样的设计,使自己在一节课上畅通无阻,直至课的结束。因此,往往会出现一些青年教师是在背教案、走教案,而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在磨课经历中,使我感受到学生的需要才是第一位的,学生才是主体。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产生时,会有怎样的求知需求,围绕学生的这种需求再去设计我的教案。新课程倡导学生是主体,课堂应该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我想,课改实施到今天,每个老师心中都装着这样的理念,但要把理念真正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回想第一次试教时的情景,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当学生思维一时受阻时,我并没有想办法去引导,而是一味地告诉答案,整堂课几乎都是老师的讲解和师生一对一的问答。过多的给予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思维得不到相互的碰撞,自然也就产生不出耀眼的火花,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该怎样打破这种局面呢?一位颇有权威的教育家说过一句话:一堂课就是一场球赛,它的精彩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传球的过程。努力扮演好传球者的角色,勇敢地把一个个“球”抛给学生,让这个“球”在全班学生中传递。让我的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让我懂得学生的需要才是第一位的。
(作者单位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