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风华数魏晋
2011-11-28艾文
艾文
魏晋,可真是一个风华绝伦的年代。
这年代里盛行着风流的衣衫,广袖飘飘,衣裾渺渺。
这年代里盛行着风流的药物,五石散剂,脱骨成仙。
这年代里更盛行着风流的灵魂,流雪回风,狂放不羁。
重回魏晋,我们看到在南京这片土地上,那些曾经或骄傲、或悲伤,或秀逸,或洒脱的身影。
其中有一对父子,以字成名。
他们叫王羲之与王献之。
我喜欢王羲之的,不单是他的字,也是他袒腹东床的魏晋风度。也只有在魏晋那个年代里,才会有这样疏于礼教的大家子,也才会有那样不拘小节的择婿翁吧。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候啊,有一个叫郗鉴,很爱才的权贵之人。他听说王家的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德俱佳。就想给女儿在王家择个婿。
老先生的代表来王家打探虚实,实地考察,见所有子弟都规行矩步,衣帽齐整。唯独东边案上,一个少年举止随意,神态轻松,正在挥笔练字。这少年坦胸露腹,恍如无人,自顾自做着自己的事,倒是专注得很。
郗鉴听了代表回来的一番报告,一拍大腿:“就那位了,真吾婿也。”
这就是魏晋时人,重真性情超越一切礼法条框。
而这位袒腹东床的青年也正是王羲之,郗老大人还是很有眼力的。不仅如此,郗老大人的女儿可也是一位书法家呢,后来,他们的儿子王献之也成了著名书法家,这也算一段佳话了。
说起王献之,这父子俩,倒一直憋着劲。小献之从小就自恃天分,总觉得自己会超越父亲。有一天得意洋洋拿着自己写的一张“大”字去给父亲看,父亲伸手点了一笔,添成“太”字。献之让母亲评判,母亲叹曰:“吾儿习字三缸水,始有一点像羲之。”可见这功力还差得远呢。
不过献之可不服气呢,又过了些年,王献之与当时的文人领袖,精神偶像谢安聊天。谢安问他,你觉得你写的字跟你父亲比的如何,王献之说我觉得我写的比父亲好。谢安摇摇头:“时人多谓不如。”为谢安这一句评语,王献之可是耿耿于怀了很久。不过后来他的发展有他的辉煌!他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也有人觉得不亚于他的父亲呢。
献之与南京,最有名的就是他送小妾桃叶回家的桃叶渡了。今天还能在秦淮河一带看到桃叶渡的旧址。而那首桃叶诗,也让我们看到了王献之对桃叶的款款深情与临别宽慰。
其实在南京这片土地上,魏晋六朝人物实是灿若星辰,就让我们从这撷取的片羽鳞光中再感受一番斯时人物的风流气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