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十大文化名人

2011-11-28

市场周刊 2011年8期
关键词:南京

卞留念:1962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他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是在南京度过的。曾经作为南京“小红花”团队中的一员,谈到家乡南京对自己的培养,卞留念感触很深:“南京对艺术生的教育脉络特别清晰,从小到大,有一套完整的培养机制,这是南京培养艺术人才的一个很大的优势,我也正是得益于此。”

谈到自己的获奖(南京十大文化名人),卞留念表达了自己的感激和喜悦之情:“家乡能搞这样一个颁奖活动,说明相关部门很重视南京文化的发展,这是对文化的尊重。”

目前,卞留念的身份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音乐总监、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一级作曲。近二十年来创作并制作音乐作品300多件,担任“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和“南京第六届华商大会”庆典晚会以及“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等全国重大文体活动音乐策划或音乐总监,为大型文化系列片《重读南京》创作主题音乐。创作的《欢乐中国年》、《今儿高兴》、《中国娃》等歌曲广为传唱,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军文艺汇演金奖,央视春晚金奖、亚洲广播联合会“文化娱乐金奖”等多个奖项。

多年来,卞留念一直坚持用民族的音乐打动世界,“用民族的东西开路,这是我做音乐的宗旨。但在坚持民族音乐的同时,我会吸收国外的一些东西。”

朱道平:1949年出生于浙江黄岩。

以创作地域与环境而论,朱道平先生当属南京的画家,他在南京工作了30余年,作品也深受南京地域的影响,大部分画作都是表现的南京的山水湖泊。“我是个在南京成长起来的画家,可以算是个地道的南京画家。我9岁来到南京,第一眼就爱上了这座城市,之后在南京学习,进入南京书画院工作,可以说,我绝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南京完成的。南京的闲适、沧桑,安静,这都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画。”

朱道平先生在画坛得奖无数,但每次他都有些浑不在意,把奖项殊荣看得很淡。然而对于这次获得“南京十大文化名人”的称号,他却尤为珍惜,“我在南京工作了30多年,创作了几千幅作品,这次获得这个‘南京十大文化名人,让我很感动,这是社会对我工作的认可。我很珍惜这份荣誉和认可。”

朱道平现任南京书画院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文联副主席,一级美术师。1986年以来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有多部作品入选全国美术展览。曾多次赴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访问、讲学和举办画展,出版个人专集多部,在国内外美术界享有盛誉,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画学术精诚奖”。作品《夏华秋实》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秋山烂漫图》获文化部“全国画院·画院奖”。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在6月20日晚,第二届南京“文化名人”“文化精品”颁奖典礼上,现年83岁的台湾中山大学教授、散文学家、翻译家、诗人余光中获得了“文化名人”的称号。出生于南京的余光中幽默地说道:“我是南京人,我是真正的南京大萝卜!”余先生不但出生于南京,也在南京接受了教育,秣陵路小学、第五中学和南京大学都留下了他的成长足迹。“所以我是南京制造的。”对于此次获得文化名人的称号,余光中表示很温馨也很荣幸。

今天,余光中创作的多部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课本,《乡愁》在海峡两岸被广泛传诵,被誉为“爱国诗人”。出版专集逾七十多种,影响广泛。《余光中诗选》列入《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诗集《与永恒拔河》被列入台湾文学经典,散文选《左手的掌纹》被人民网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十大好书”获第二届华语传媒大奖之散文家奖。

陈维亚:1956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此次被评选为第二届南京文化名人的陈维亚非常激动:“虽然这么多年来我获过大大小小许多奖,但在家乡拿的这个奖是分量最重的。”陈维亚回忆,“小时候在南京上学,闲暇时我就和小伙伴们到处玩,中山陵、玄武湖、明孝陵、梅园新村……这些历史文化古迹都在我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现在每次回南京,我都努力去寻找儿时的记忆。如今的南京真是日新月异,变化太快了!”也由于对家乡感情非常深,陈维亚准备在南京成立一个艺术工作室。“我和卞留念商量过了,我们俩准备在南京搞一个工作室,相当于一个落脚点,为南京的文化发展贡献一点力量。如果南京有什么大型活动需要我们来做,那正好有这个工作室,闲暇的时候,工作室也能承担文化交流的工作。”

南京导演陈维亚现任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是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创作舞剧150多部,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桃李杯”舞蹈比赛创作大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5。多个。多次担任全国及东盟国际博览会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的总导演,2010年执导“广州亚运会”受到广泛赞誉。2008年执导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获得成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金质奖章,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吴汝俊:1963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日本京剧院院长、一级演员。在京胡演奏、京剧演唱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积极探索推广传统京剧新的表现形式,受到广泛欢迎。演出的主要剧目有《贵妃东渡》、《四美图》、《孟母三迁》等。先后两次受日本天皇邀请参加“秋季皇宫游园会”,推动了中国传统京剧在日本的传播。应日本政府邀请来南京参加江苏日本周活动专场演出:日本政府为祝贺上海世博会,发行以吴汝俊为专题的邮票一套。2010年参与第四届南京“名城会”创作和演出,被聘为“南京对外文化交流使者”。

在旅居日本的十余年中,吴汝俊成功将数百年来一直处于伴奏乐器地位的京胡和最时尚流行的音乐元素融会贯通,独创出风格鲜明的京胡轻音乐,为京剧走向世界、走向年轻人,立下汗马功劳。

苏童:1963年出生于江苏苏州。

作为一个苏州人,从21岁大学毕业后来到南京,苏童至今已在这个城市生活了27年之久,以至于他认为自己的性格里更多像一个南京人。这么多年来,他在南京住了七八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丹凤街、下关,以及江宁。在苏童眼中,文学可以营造一个故乡,在一个作家笔下,这个营地必须存在,这就是这个作家创作的根据地。

南京作家不少,苏童自认为对南京的解读不及叶兆言和薛冰,但他的《在明孝陵撞见南京的灵魂》依然很好地诠释了一个名作家对南京的了解,在一个闷热的夏天,“竟然感到了一种浸润的冰凉的寒意,感到石墙在青苔的掩饰下做着一个灰色的梦。”在苏童看来,那不是一种表达,而是一次

比较真切的触摸,“安静、气定神闲,不慌不忙,连竞争也带有人情味。”

苏童现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一级文学创作。近三十年来,他创作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等文字,具有广泛的读者群和较高的认可度。小说《米》,《红粉》先后被搬上银幕,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小说《妇女生活》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长篇小说《河岸》获1中华文学奖”。2010年短篇小说《茨菰》获鲁迅文学奖。

张宪文:1934年出生于山东泰安。

从1954年,来到南京,张宪文已经在南京度过了半个多世纪,也目睹了南京的变化和发展。南京应该坚持城市特色,把自己发展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历史和文化是南京人民的宝贝和骄傲。”他说,南京的民国建筑之多就连北京上海也比不上,“我们要保存好这些建筑,它是历史的体现和象征,让民族传统和现代文化共存。”

张宪文任职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历史学会会长。长期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10多部,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中华民国史丛书》47部,承担国家社科“六五”,“七五”、“九五”重点研究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10多项。担任教育部2004年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研究成果获“华东地区第20届优秀图书特等奖”,个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贺超兵:1960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江苏大贺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广告协会副会长。1992年以来创办大贺广告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展,形成创意户外、智慧终端、中国快告三大业务板块,营业收入位居中国广告传播业前茅。贺超兵获中国广告业年度十大广告公司经理人、中国品牌建设最具影响力广告推动人物、中国广告30年突出贡献人物、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工商联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奖章、南京市劳动模范、建设南京有功个人、第十届南京市优秀企业家等荣誉。

速泰熙:1943年出生于上海。

去过南京南站地铁站的人一定会对其中的“爱墙”留下深刻印象,而这面壁画的设计者就是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速泰熙。速泰熙把6幅壁画的底面设计成“仁爱、博爱、兼爱”六个浮雕大字,并把六种手势巧妙地融合其中,他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表现南京的博爱精神!”为此,向社会各界征集万余条“爱的箴言”。速泰熙指出,正是因为博爱,所以要包含更多的人,“全中国乃至海外华人的箴言都要。”而为了让南京人不忘历史,他还特意请好友征集了在南京大屠杀中救助了无数南京人民的拉贝和辛德贝格后人们的箴言,“这样就让爱墙增加了历史纵深感,提升了爱墙的分量!”

速泰熙,江苏文艺出版社美编室原主任、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南京出版社艺术设计顾问。长期从事图书设计工作,多次获得全国性奖项。1999年设计的图书获得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金奖,2004年设计的图书获得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银奖,2007年设计的图书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09年设计的图书获得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最佳书籍设计奖”。2004—2009年多部作品连续6年荣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设计的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的云锦包装礼品盒,受到外交部有关领导高度评价。

陶泽如:1953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陶泽如对于南京的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他1953年生于江苏南京,中学毕业后进入南京艺术学院戏剧系话剧表演专业学习。他凭借《欢乐英雄》和《阴阳界》获得过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凭《天网》获得第16届优秀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男主角,此次荣获南京十大文化名人这个荣誉,陶泽如非常珍惜,他谦虚地表示,像作家苏童、叶兆言已经把南京人的特点描写的非常详细了,自己没有他们研究得透彻。

作为本届十大文化名人之中唯一的演员,陶泽如对南京的影视业发展寄予了厚望。“影视业的发展北京一直是重要阵地,但我也希望南京将来也能够有好的影视制作单位做出好作品。”陶泽如在近几年拍摄了《建党伟业》、《最爱》等叫好叫座的作品,同时身兼南艺影视学院院长一职。在对南艺表演系学生的培养上,陶泽如很重视并且非常自信,“我们南艺出来的学生不比同类的艺术学校差!”他说,北京的经纪公司非常多,而南京没有很多的经纪公司能够让演员得到拍戏的机会。“怎么在南京把这个把影视业做起来,我还在计划,因为要对孩子负责。但是我现在经常会跟北京的公司推荐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直接来我们学校选人。”

从事演艺事业30多年来,陶泽如主演或参演了《米》、《建国大业》、《红色恋人》、《黑洞》、《天网》、《阿Q的故事》等多部电影电视剧,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第十届中国电视“飞天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第十六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第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奖。1999年当选江苏省首届“十佳电视艺术家”,2005年被国家广电总局表彰为全国50名“优秀电影艺术家”。

◎链接——

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南京,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历史上文化名人与文化精品更是层出不穷,交相辉映,他们共同铸就了南京的千古神韵。南京的形象,南京人的形象,因此更加生动鲜明。历史上的南京文化名人和文化精品更是不胜枚举。

一个文化大家,就好像一座高峰;一部文化精品,就是一座丰碑。南京历朝历代文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座座巍峨的丰碑,值得后人千古传唱。

金陵第一帝:孙权

孙权(182—252),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开创了南京建都历史。也是生活在南京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孙权死后葬于今明孝陵前梅花山,古称孙陵岗。后人多用“生子当如孙仲谋”来赞扬或激励某人。

科学巨星: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数学家早了1000多年。在历法方面,创制了当时最为精确的《太阳历》。为纪念这个伟大的科学家,国际科学界将月球上一座山命名为“祖冲之山”,国际行星中心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之星”。

宋朝末年,祖冲之在建康(今南京),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从这时起,一直到齐朝初午,他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语)。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期,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

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3)从1405年到1433年,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壮举。

郑和在南京生活、任职近30年,一生与南京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南京至今仍留有不少关于郊和的遗存。

文学奇才: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3)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雍正五年(1727),他父亲曹糖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贫民百姓的沧桑之变,使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曹雪芹从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他的祖父曹寅工诗词、善书法,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曹雪芹深受其祖父的影响,工诗善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今传本《红楼梦》共120回,后40回为高鹗续成。

太平天国的创立者: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领导农民起义军,历时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占了600多座城市,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1853年在南京建都,称为天京。

艺术大师:徐悲鸿

徐悲鸿(1893—1953),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洁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画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徐悲鸿从1928年起在南京从事艺术创作长达十多年,许多传世佳作在这里问世。

文史界的“老南京”:胡小石

胡小石(1888—1962),国学大师。兼为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

胡小石文学诗词创作多达数百首之多,有关南京篇章近一半。现南京浦口区求雨山建有胡小石书画博物馆。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近现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教育思想家。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回国后。即以毕生精力投身于对旧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抱着救国救民之心,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当代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87—1987)。祖籍安徽和县乌江。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14岁到南京学画。林散之艺术全面,诗、书、画兼长,以草书闻名于世,作品《东方欲晓》震动中日书坛,被誉为“当代草圣”。出版著怍有《林散之书法选集》、《江上诗存》等。

猜你喜欢

南京
南京云锦的故事
南京好好的
你路过南京,我路过世界
南京大闯关
我爱南京文化 更爱讲南京话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若一去不返的即是真实
南京话易懂“难听”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