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铁路客站安全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思考
2011-11-27李京
李京
(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建筑咨询部 部长,北京 100844)
1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的迫切必要性
平安是人类的永恒需求。追求并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舒适的世界”,落实“安全、减灾、无害”的奋斗目标,已成为“世界安全文化”的主旋律。中国铁路客站作为关乎民生的大型交通枢纽,安全文化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铁路的高速发展,安全的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铁路客站是否仍然能够安全地承担其使命?尤其新型客站能否应对新的安全问题?亟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此来验证我国铁路客站能否在新形势下依旧不负众望,真正担当起安全运送广大旅客的重任。
铁路安全一直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7·23”事故的发生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7·23”之后展开的安全大检查发现,在铁路客站的安全建设方面存在诸多疏漏。虽然很多都是极其细微的方面,然而小缺不补难御大患,紧抓铁路客站的安全工作已是重中之重。
2 铁路客站安全保障系统的内涵
2.1 安全系统工程的概念
所谓安全系统工程是指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分析、评价、排除和控制系统中的各种危险,对系统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和综合处理,使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得到控制,并使系统安全性达到最佳状态。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预测、评价和控制危险,其中,系统安全分析和评价是安全系统工程的核心,只有分析准确、评价周密,才能得出最佳决策,采取得力的安全措施。
2.2 安全评价的概念
2.2.1 安全评价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标准《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的定义,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辨识与分析工程、系统、生产经营行为和社会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发生事故或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风险管理对策措施建议。
2.2.2 安全评价的内容
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包括对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的辨识,对事故类型和现有措施的分析。
2)危险性评价。对事故后果和可能性以及危险性进行标准的分级。
3)确定可接受风险。对整个系统进行分析,判断可接受风险的标准以及不可接受风险的识别。
4)制定安全对策措施。根据风险的分级以及确定的不可接受的风险所采取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方面的措施。
2.3 铁路客站安全问题的特点
2.3.1 广泛的公共性
铁路客站已成为大量人流聚集的公共空间,铁路客站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3.2 超强的运输压力
我国的铁路运输承载了超强的压力。2011年广铁春运40天数据显示,总运客2 950万人创下6项春运新纪录。每年的春运潮、民工潮、学生潮以及长假旅游潮,都考验着铁路客站的安全承受力。
2.3.3 铁路客站的更新和变革
新型铁路客站的出现是顺应高铁时代的必然,快速通过理念指导下的客站空间,较之传统客站都更加便捷、开放。然而新旧更替的转型期,软硬件更新的不同步,包括旧有的管理模式、参差不一的旅客素质,都给开放的客站空间带来新的安全问题。
2.3.4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的复杂性
一方面,因为铁路客站安全系统的复杂性,安全评价的展开要针对系统中不同的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另一方面,铁路客站牵扯部门庞杂,涉及专业众多,给安全评价带来了很大难度。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标准的建立,都要针对具体的安全问题对症下药。
3 铁路客站危险源分析
3.1 铁路客站的危险源识别
铁路客站的危险源识别可通过直观经验、专家会议、类比以及系统安全分析等方法相互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从而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并得到相对完整的危险归类,以此作为确定评价方法和标准的依据。
3.2 铁路客站全生命周期阶段中的危险源要素分析
根据对铁路客站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系统分析,铁路客站在立项、设计、建设到最后投入使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源。
3.2.1 立项阶段
立项阶段的危险源主要包括项目的定位、规模、选址、技术工艺、组织和定员、投资、效益、风险等内容。其中,项目的选址和环境的评测是影响铁路客站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自然灾害评测、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分析等,都是关系到客站安全的重要危险来源。
在立项阶段是否落实运营管理阶段的维护资金与责任主体,这一点看似与安全问题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成为后期运营管理阶段安全维护和实施的重要资金保障和前提。目前大部分客站在运营管理中出现责任不明确、设施维护不得力的情况,大多是因为专项资金无法落实造成安全维护工作难以开展。因此,维护资金与责任主体的确定与否也是立项阶段的一项危险源判定。
3.2.2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的危险源主要来自安全预测及铁路客站发展新形势下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的缺失。
1)建筑专业:包括项目选址、旅客疏散设计、各种安全防护措施等,最突出的问题是大空间的疏散问题。目前普通民用建筑的防火规范已不适用于新型通过式的站房空间,而消防性能化评估的准确度也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2)主体结构:包括站房的结构选型、结构计算、抵抗自然灾害计算等。
3)二次结构与装修:包括站房的雨棚、幕墙以及装修结构等的安全设计,应提供使用和维护说明书,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4)设施与设备:包括防火设施、空调系统、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响应系统等,还应负责培训维护管理人员,从而保证设施设备的正确安全使用。
3.2.3 建设阶段
建设阶段的危险源来自施工技术的可靠度和规范化。目前客站建设工程多为总承包与分包的形式,这给施工质量的监控带来不小的难度。工程监理方面如果不得力,将会使客站建筑本身就成为一个随时可能带来破坏的巨大的危险源。再者是技术规范的执行力度、施工管理的规范程度、工程监理的严格把控等。我国在施工管理、施工技术及施工质量方面都有相对完整和严格的一整套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只要有效把控建设阶段的各个环节,并保证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就会最大程度消除此阶段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3.2.4 使用阶段
1)各种灾害。如火灾、地震、大型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等。
2)设施故障。包括应对各种灾害的设施设备、预警系统、监控设施以及运送旅客的各种设施,这些都与旅客人身安全紧密相关,一旦出现故障、遇到危险,将形成很大破坏。目前客站设施维护方面大多存在人员欠职业化,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等问题。
3)运营管理。包括安全预案不够健全,执行安全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够;对站房建筑主体结构和二次结构的后期维护保养不得力,没有健全的维护制度等。
4)人员因素。包括旅客自身安全意识不足,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等,也成为保障安全的不确定因素。
3.3 铁路客站危险源的危险性预先分析
对铁路客站危险源的判断和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对各类危险的等级划分,并针对不同级别采取有主次逻辑和先后顺序的安全措施,这样才能做到避免小事故,杜绝大事故。在设计阶段就应当进行必要的危险性预先分析,这种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审查相应的安全性历史资料;2)列出主要能源的类型,并调查各种能源,确定其控制措施;3)确定系统或设备必须遵循有关的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和有毒物质的安全要求及其他有关的规定;4)提出纠正措施建议,在完成识别危险、评价危险的严重程度及可能性之后,还应提出如何控制危险的建议。
4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4.1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体系
客站安全评价体系不是单一的或者是局部的,而是指由一系列与安全评价相关的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形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4个子体系:制度与组织管理体系是前提和保证;指标体系是核心与关键;方法体系是措施与指导;标准体系是依据与原则。
4.2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制度与组织管理体系
现阶段铁路客站由铁道部、铁路局和站段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进行监管,基本上是一种管理与监督为一体的管理模式。随着铁路客站安全评价的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有望在安全监督与评价中引入第三方,管理与评价相分离,并形成合理的监管体系、完备的管理法规和制度,以此促进铁路安全的有效管理。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制度与组织管理体系应该由以下5部分组成:1)安全评价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通则与导则、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以及国际法律文件等;2)安全评价组织机构体系;3)安全评价档案的管理制度;4)安全评价的行政处罚制度;5)安全评价循环机制。
4.3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3.1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的核心问题是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客站安全科学评价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又是客站安全决策的重要工具。为了把客站安全评价从概念逐步推向实践,需要制定合理而全面的客站安全评价指标,以便能够定量化并可操作地衡量客站的安全水平以及抗风险能力。
4.3.2 铁路客站安全指标体系的框架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了横向(生命周期)维、纵向(技术环境)维和竖向(人与管理)维三个维度,是一个多维的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1)基于横向(生命周期)维度的安全评价指标。
按铁路客站全生命周期的时间顺序分为:立项、设计、建设以及运营四个阶段。
立项阶段: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完备性,各种自然灾害评价,与城市规划与交通的关系,社会安全评价,环境安全评价等。
设计阶段: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主体结构与二次结构、暖通、电气、给排水、通信、室内装修、标识与引导、商家入驻设计、节能等。
建设阶段:包括施工企业资质与管理、监理企业资质与管理、工程建设指挥部管理、施工质量、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各关键质量控制机制等。
运营阶段:包括设施维护、安全生产制度、运营安全管理、安全宣传、人员培训、事故预案、救援措施、旅客安全知识与技能等。
2)基于纵向(技术环境)维度的安全评价指标。
客站规划:包括选址、城市交通组织、社会与环境、站前广场等。
建筑设计:包括紧急情况下的疏散安全、防坠、防滑、防撞、防拥挤、材料安全、设施设备运行安全、设施设备的运行环境监测、消防安全、无障碍设施的安全、建筑物使用及维护说明书等。
结构设计:包括主体结构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二次结构的使用年限及其安全、附属结构使用年限及其安全。
暖通:包括通风安全、空气质量、排烟安全、设施完备性等。
电气:包括电力负荷安全、电线电缆安全、电力消防措施等。
通信:包括动态标识、监控系统、预警系统、防恐系统等。
公共设施:包括卫生设施安全、标识引导设施、服务设施安全性、无障碍设施安全、消防设施完备等。
3)基于竖向(人与管理)维度的安全评价指标。
设计管理制度:包括设计文件的审查执行、设计阶段对安全措施的研究情况等。
建设管理制度:包括执行法律法规情况、项目管理模式、监理管理、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等。
运营安全管理人员:包括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水平、职工安全培训制度、安全意识测评、安全行为测评等。
运营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旅客安全运输方案、高峰期旅客运送方案、旅客安全管理方案、意外事故安全预案、火灾事故预案、自然灾害事故预案、应急救援方案等,运营安全责任制度等。
设施设备安全维护及检修制度:包括日常维护、周期维护、检修等。
建筑物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建筑物设计资料完整度、设施设备维护档案、事故档案等。
安全宣传制度:包括安全标志、安全宣传手册、安全演习等。
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供水质量、空气质量检测、垃圾清运、消毒防护等。
入驻商家的安全管理制度。
4.3.3 关于客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安全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铁路客站安全系统也刚刚开始建立。客站安全评价具有动态性和相对性,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城市的不同客站,其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也不尽相同。
客站各安全要素之间存在相当的复杂性,需要深化研究,不断调整。
指标权重是安全评价不同指标重要程度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评价的综合度量。指标权重赋值的合理与否,对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采用主客观综合集成赋权法,使指标权重值趋于科学。
4.4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方法体系
根据铁路客站安全评价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并充分考虑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点,安全评价方法体系应包括阶段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
4.4.1 阶段性评价方法
首先,应在铁路客站不同的生命周期制定不同的阶段性安全评价程序要求。比如,运营前期,应对铁路客站进行安全预评价;在客站施工竣工后和试运营期间,进行安全验收评价;在营运过程中,建立定期开展安全现状评价的制度,使客站安全评价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循环机制;最后,还要根据铁路客站的危险特征,做好专项安全评价,比如火灾安全评价等。
4.4.2 综合性评价方法
国内外已开发应用的安全评价方法,有几十种之多,常用的也有十几种。就其个体而言,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铁路客站安全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以系统的原理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以达到评价全面、准确、深入的目的。例如美国杜邦公司的三段法,日本的六段法,国内有的化工行业开发的三段法等。
综合性评价方法主要选取安全检查表法、专家评议法、类比评价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等四种方法综合形成评价方法体系,该体系包含了评价领域最常用的四种评价方法。
4.4.3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的具体方法
1)安全检查表法。依据铁路客站相关的建筑设计标准和规范,对安全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为了避免检查项目遗漏,事先把检查对象分成若干系统,以提问或打分的形式,将检查项目列表。这种方法适用于铁路客站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尤其在运营使用阶段。
2)专家评议法。专家评议法是一种组织专家讨论研讨,根据铁路客站的过去、现在及发展趋势,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对铁路客站安全的现在与未来进行分析、预测的方法。专项安全评价经常采用专家评议法,运用该评价方法,可以将问题研究讨论得更深入、更透彻,并得出具体执行意见和结论,便于进行科学决策。
3)类比评价法。类比评价法是运用“比较类推法”的原理,分析比较铁路客站与其他类似建筑物的异同,或者参照其他行业的安全评价方法,推导出适合铁路客站安全评价的评价方法。比如参照大型公共建筑的安全管理办法、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理论体系等。
4)预先危险分析法。适用于专项安全评价。预先危险分析是系统设计期间危险分析的最初工作,也可用它作运行系统的最初安全状态检查,是系统进行的第一次危险分析。通过这种分析找出系统中的主要危险,对这些危险作初步估计与评价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控制,从而达到可接受的系统安全状态。该评价方法可用于铁路客站立项阶段以及试运营阶段。
4.5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标准体系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标准体系是一个多学科、多维度的综合性体系。
4.5.1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标准体系的构成
广义来说,安全评价标准可按来源、法律效力、对象特征等分类。
1)按标准来源可分为四类。
(1)由国家主管标准化工作的部门颁布的国家标准,例如《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等;
(2)国务院各部委发布的行业标准,例如原冶金部的《冶金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设计卫生设计规定》等;
(3)地方政府制定发布的地方标准,例如《不同行业同类工种职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91]鲁劳安字第582号);
(4)国际标准和外国标准。
2)按标准法律效力可分为两类。
(1)强制性标准,例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等;
(2)推荐性标准,例如《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装卸作业规程》等。
3)按标准对象特征可分为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其中技术标准又可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3类。
狭义的评价标准主要指管理标准及强制性技术标准。
4.5.2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与思考
由于客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并非所有的指标都有其相应的标准。有些指标在国家或国际上有规范或者已经通过研究有了较为准确的标准,但有相当的指标还未有明确的标准,所以对指标标准可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第一,参考国家或国际已有的标准值;第二,参考良好状态的国外铁路客站评价的标准;第三,参考国内其他相关行业的标准,如航空行业,做趋势预测,确定标准值;第四,依据专家评议意见,确定标准值。
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建筑勘察、设计管理以及相应的技术标准系统,但由于勘察和设计造成的安全隐患以及建筑物实际寿命缩短的实例时有发生,不可否认,很多事故的深层原因就是规范和标准本身的缺陷和设计人员对规范作用的片面认识。要依据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确立其安全级别的最高值和最低值,还有大量的指标和技术规范标准仍然需要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5 铁路客站安全保障的原则与策略
5.1 完善铁路客站的安全保障系统
铁路客站是旅客旅行的重要节点。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是铁路客站真正实现安全
运营的前提。只有完善了整个系统的组成,并且严格把控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做到真正安全的保障。
5.2 健全铁路客站安全评价机制
铁路客站安全评价是保障客站全生命周期安全运营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要落实到法规和制度的层面,才能做到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才能真正得到执行,避免安全评价流于形式。
5.3 开展铁路客站安全要素的专业技术学科研究
铁路客站的安全评价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具有相当的社会和时代意义,并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铁路客站安全要素的研究需要进行深入的科学论证,只有在经过科学论证的研究基础上展开安全评价,才具有客观针对性。
5.4 普及铁路客站安全知识与不断建设全民安全文化
人的因素在铁路客站的安全问题上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无论是客站的投资者、设计者、建设者还是客站的管理者以及人数最为众多的旅客,都与客站的安全息息相关。所以增强全民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以及不断地建设全民安全文化,才是保证铁路客站在全生命周期中始终处于安全状态的真正可持续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