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拳和楷书中的力与势
2011-11-27马林
马 林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41)
论长拳和楷书中的力与势
马 林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41)
中国武术与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一武一文,交相辉映,光彩夺目。长拳与楷书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那么长拳与楷书之间又存在着哪些联系,文章运用文献综述、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得出,在练习长拳与书写楷书时,二者在力道和势道上存在着共通性联系,并进行了一些分析。
长拳 楷书 力道 势道
1 前言
随着国学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了中国武术与书法。这一武一文,交相辉映,光彩夺目。武术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各种武术套路,是技术艺术化的表现。而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一朵艺术奇葩,从古至今,不断积累与变化,造就了各种书体、流派的出现,是汉字书写艺术的表现。本文将从武术中的一种拳种——长拳与书法中的一种书体——楷书进行探讨和分析,试着阐述武术与书法之间在力与势上存在的共通性。
2 长拳与楷书的“力道”
2.1 用力的顺序
长拳,属于武术套路中的一类拳种,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查、华、炮、红、少林等具有拳势舒展、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等共同特点的拳术统称为长拳[1]。在此基础上,创编了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两大方面。而“力道”便是指演练长拳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劲力。长拳中讲究的劲力是“力要顺达”。并且对人体在武术里定位的“三节”和“六合”加以协调运用,才能达到力顺的目的。有拳诀云:“一技动而百技动,则四梢齐,劲力无有不出矣”。讲的就是在用力顺序上要协调完成,如果练拳冲出的拳没有力度之感,那么就失去了拳法本身的质感。一个弓步冲拳,蹬地,拧腰,顺肩,发力,节节贯穿的用力,然后形于手指。动作浑厚,有力。楷书,又称楷体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其中以欧体、柳体、颜体、赵体四种楷书著名。在楷书中,其“力道”便是我们写字时所用的笔力。在接触纸面的过程中,加上脚力和腰劲、臂力、腕力与指力,将楷书的字体写的厚实而饱满。其中以颜真卿的楷书为代表,他的笔力雄强圆厚,称之为“颜筋”。正如长拳中的力,最后是集中在一点上,而楷书中的点画,便有力在其中之感。又如柳公权书写的楷书中的点画骨力遒劲,且挺秀;所以柳体便有“柳骨”之称。“点画灵活者谓之有筋”,筋之融结在扭转,“筋贵灵活”,为书法中的“含忍之力”[2]。其实,每一个字可以是一个武术动作,而楷书可以说是一种基本字体,学习书法一般从楷书入手,结体方正,让人看着就很有力感;对于武术中的长拳,也可以说是武术的基本功拳法,每一动作的都刚劲挺拔,给人一种力道无限之感。
2.2 运动中的力
运动中力道是表现演练者功底的力。在演练长拳的过程中,演练时练习者都是将劲力集中在一点,通过冲拳,探爪,出腿,将力度展现出来。在书写楷书的过程中,书法者将自己的力道灌注于笔尖。所谓“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九势》)主毫着力于点画的中心,而骨自现;副毫现肉,如铺毫匀称,再加上用墨精到,便会产生“肌肤之丽”的效果;骨峻而微肉者,谓之“瘦硬”;肉丰而少骨者,谓之“墨猪”[3]。通过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将力感表现出来。唐人颜真卿曾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说:“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唐人褚遂良的楷书线条那么纤细轻微,提炼到无一丝杂质,精纯之圣,瘦而不弱,纤而有力,含金蕴玉[4]。可见,书法中的力道也随处可见。由此,在此运动中便出现了长拳的“刚健有力”和“发力猛烈”;颜体的“横轻竖重”,欧体的“笔力险劲”。练拳时,一个弓步顶肘,动作时欲左先向右,周身整劲之出。犹如书写时,楷书中的“一横”,用藏锋入笔,就是下笔使第一个动作与行笔的方向相反运动,即“逆入平出”之说。其作用不但在形式上显现了含而不露之感,而且在逆入、回提再起笔的过程中,使笔毫的弹性之力更好的展现出来,并为下一笔做好了铺垫。由此,劲道再现。对颜体的评论在《笔阵图》中讲:“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有拳谱云:“形而无骨,有其形而无其质”。可见,武术和书法都很注重“骨力”之感。无论演练者,还是书法者,练习完之后,都有惬意之感。这些都能体现出练习长拳和学习楷书在力道上的相通之处。
可知,练拳,写字,都是将周身之劲运用到一点,协调发力顺序,将力度与质感表现出来。练拳腰马合一,形于手指;写字以腰为轴,五指齐力。这样便将二者之中的“骨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3 长拳与楷书的“势道”
3.1 定型之势
长拳中的“势”,一是指姿态,有“十二型”之称;且讲究势正招圆。动作的定型,俗称“静如岳,落如鹊”。一些少年规定拳中的拳法姿势挺拔,像苍松傲雪一样;单个武术动作,体现出的是动作的质感和演练者的精神气质。挺拔,轻稳,这些姿态的连贯性给人一种拳风处处逼人,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楷书中的“势”,一是指的是字形的结构,用定型来说,就是单个字在纸面的姿态之势。这些也让书法者在书写中表露了出来,楷书中的点画,在求厚重时反映其质感,并通过线条的运行,将点、横、撇、捺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让结体严谨,气势浑厚。比如,颜体的“蚕头雁尾”之势;正如,练习长拳中的提膝亮掌时,体现出静止之势。书法者在书写楷书,相对于笔画较少的字时,所展现出来的字体有小中求大的感觉,震撼观者;像练习长拳时,一般架势较低的一类的动作,往往是稳如泰山,虽架势较低,但攻防兼备。再者,颜体中的竖画,分悬针与垂露。在字中显现出来,含有悬针竖的字体有着轻灵之势,含有垂露竖的字体便有着浑厚之势;好似在长拳中的抡臂砸拳,提膝举拳的轻盈之势,并步砸拳的沉稳之势。二者通过定势,充分展现了势道之势。一种能促进自己掌握技术要领的势道。
3.2 节奏感之势
节奏,给动作增添了神韵,无论是拳法,还是书法。有了节奏,便有了一种精神象征。在长拳的演练中,有着轻快敏捷,闪展腾挪,转折如轮的节奏。如自选长拳拳法的运动,此起彼伏,犹如惊涛骇浪之奇险;练拳者练习时的速度与力量,形成了一种节奏,而在节奏中折射出了一种精神品格。在书法作品中有笔势一说,也是节奏之势。是根据各种笔法而汇总产生的。每一种笔势的展现,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节奏单位”5]。而这种节奏让书法者通过笔下的字体展现了出来。观其书法者,挥笔的手势与笔锋的转折,就是一种享受,会有一种气势磅礴跃然纸上。再如,长拳中的跳跃动作腾空飞脚(见图1),一、二步都是中等向上的速度,但在第三步时,瞬间爆发出最快的力量与速度,完成动作,犹如腾云驾雾之势。正如楷书中的“之”(见图2)字,其笔势具有一种向上飞动的意味,看上去让人觉得有雄鹰展翅,翱翔天空之感;“之”字具有“一波三折”的节奏,同时也反映出了笔势。这“三折”犹如泉水从斜坡流下并随着坡度的倾斜由缓至急的倾泻而下,直到地面,经过地面的反作用力再次飞溅而起。可以说,其节奏贯穿在整个作品之中。再说,长拳的动作看似孤立,但却有关联,弓步冲拳接弹腿冲拳做得既准确又有气质,节奏感便产生。楷书,从视觉角度看,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字体,字与字之间没有映带,以断为主,但每个字之间的笔势却将它们连在一起,要使笔势贯柔一气,字里行间的节奏感也随之而生。好似波之滔,浪之泳,层层有势。
图1
图2
由此可知,长拳与楷书的势道,都有相同的影子存在,而且有助于提高拳法的演练水平和增加书法的作品的受欣赏度。练拳的势如破竹,挥笔的气势如虹;二者都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直从拳法演书法”,含义深刻,长拳是武术的一个主要拳种,楷书是书法的一个主要字体。综上所述,二者在力道与势道两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知,武术与书法之间存在联系,而且是内在联系,底蕴之深厚。他们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两个分支,对他们之间存在联系的探究,在我们对武术和书法的技艺的学习上会有一定的帮助。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
[3][5]白 鹤.中国书法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4]朱以撒.书法百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Concerning the Force and Potential Power of ChangQuan and Regular Script
Ma Lin
(Graduate Department,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ese Wushu and calligraphy,belong to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as a Kongfu and a writing,both are glorious.What a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paper finds that there are common rules and trends in Wushu Changquan practice and calligraphy Regular Script,such as strength using,power using.Then the study doessome relevant analysison them.
Changquan Regular script Force Potential power
G85
A
1004—5643(2011)04—0030—02
马 林(1986~),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