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旅游安全问题的前沿研究述评

2011-11-26韩玉灵翟向坤王业娜

关键词:学报预警旅游

○韩玉灵 翟向坤 王业娜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学院,北京 100024;2.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高职学院,北京 100048)

图1 旅游安全文献统计

国外对旅游安全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内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9年实行黄金周制度以来,旅游业的发展与游客人数的激增使潜在的旅游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旅游业的重新定位、理论研究的空白与旅游安全事故的频发现状,更使旅游安全研究显得迫在眉睫。本研究对CNKI中的旅游安全文献进行了系统检索。如图1所示,国内的旅游安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88-1999年的探索式研究阶段、1999-2003年的聚焦式研究阶段和2003-2010年的爆发性研究阶段。总体而言,国内文献相对集中于旅游安全基础理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等领域,对旅游安全教育、旅游者安全等方向的研究则比较匮乏(如表1)。

表1 旅游安全文献统计(按专题)

根据现有文献的主体方向,本文主要从旅游安全的基础理论与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等两个角度对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评述。

一 旅游安全的基础理论研究

旅游安全的研究与发展需要坚实的基础理论支撑,它所依托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层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突变论、事故因果连锁论、事故能量转移理论等相关理论。相关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安全的内涵及特征

业界对于“旅游安全”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从内容上看,传统的旅游安全仅指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1]76。学界逐渐认识到,旅游者的名誉安全[2]2、文化安全[3]185-191、旅游经济安全[4]35等也是旅游安全的重要构成部分。从旅游学研究对象看,旅游安全可分为旅游主体、媒体安全和客体安全等三个层面。旅游安全是一种动态的安全保障,它关系到经济、社会、人文的健康发展,其本质是人的安全[5]66,且具有全程性、整体性与时空特征[6]36-44。

应该看到,旅游安全的外延与内涵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对其有一个明确的技术概括是旅游安全研究的基点,亦是现有研究的一大盲点。

(二)旅游安全事故成因研究

事故成因判断是旅游安全管理的基础。张西林[7]542-546通过建立事故因果连锁模型对旅游安全事故进行成因分析,提出了“事故发生的三要素”。亦有学者从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出发揭示旅游各环节中的安全隐患[8]12-13。研究发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因素是造成旅游安全事故的主要成因[9]65-73。

旅游安全事故的成因分析多采用横向思维方式。然而,旅游安全事故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主要成因随着时代背景变化而有所相异,因此采用纵向动态的视角审视旅游事故成因将成为今后的研究趋势。

(三)旅游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对于旅游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国内文献主要是从现状结构和管理体系构建等方面着手的。张进福[10]44-46从宏观管理法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配套设施、安全管理范畴和旅游管理部门安全认知等五个方面对我国旅游安全管理体系现状进行了分析。赵士德[11]760-762认为,旅游行业安全管理意识淡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不力、设备设施落后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在管理体系的构建上,林香民等[12]21-25基于ArcMS提出了包括灾前防范系统、灾时抗灾系统以及灾后评估善后系统等三大部分的设计思路。陆燕春[13]135-138则建议形成个人、企业、非政府组织、政府等多种主体协同治理,由“风险管理评估、风险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信息反馈”三个环节组成的政策网络。

(四)其他细分化研究

旅游安全的其他基础理论研究方向开始不断细化和丰富化,这些研究包括:(1)基于不同主体的旅游安全研究,包括从利益相关者视角[14]99-105、旅游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培育与管理视角[15]73-75等进行的研究;(2)基于旅游细分市场的安全问题研究,如奥运旅游安全[16]28-30、自助旅游安全[17]63-65、大学生旅游安全[18]135、老年旅游安全[19]66-67、女性旅游安全[20]102-108等;(3)基于细分旅游产品的安全问题研究,如森林旅游安全[21]79-82、探险旅游安全[22]86-92、岛屿旅游安全[23]75-80,[24]109-112、地质旅游安全[25]74-77、渔业旅游安全[26]342-345等;(4)基于旅游要素与空间区域的安全问题研究,比如旅游风景区安全[27]102、旅游景区道路安全[28]79-84、饭店业安全[29]128-129、户外游憩区安全[30]36-44、湖泊旅游区安全[31]20-23、冰雪旅游地安全[32]208-209等。此外,近期也有一些文献对旅游食品安全[33]52-59、旅游活动安全[34]79-83等投入了关注。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旅游安全基础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产业层面,对旅游产品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但是,理论界对旅游安全的内涵、成因和旅游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基本上沿用了现状-原因-对策的传统研究思路。这些研究对旅游资源安全、旅游者安全投入的关注相对较少。应该看到,旅游安全的研究方法有所创新,部分学者将内容分析法[35]83-89、旅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36]85-89等引入了旅游安全领域,而跨学科研究旅游安全则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趋势。

二 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及其构建

(一)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概述

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是由政策法规系统、控制系统、预警系统、施救系统和保险体系五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开放性系统[37]16-19。亦有学者从安全、安全科技、旅游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等概念出发对旅游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进行解析,并阐述了其运行机制与构建程序[38]83-89。此外,有少量文献针对奥运旅游[39]723-725、探险旅游[40]2100-2102、高危险性旅游[41]54-56等旅游产品提出了具体的安全保障体系。有学者认为,确定旅游企业的安全保障义务[42]82,[43]86是旅游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基于“事前-事中-事后”逻辑下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1.旅游安全评估

旅游安全评估的相关研究较少。在国内其他行业的安全与灾害研究中,应用风险评估理论分析问题成为一种新视角与趋向。有学者将旅游安全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半定量及定量三类。如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建立了一套评估旅游安全的指标体系,以星级区分安全等级,评定了八个国家的旅游安全状况。

旅游安全评估模型构建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席建超等[44]370-375借助灰色系统理论和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了经过层次分析法(AHP)修整后的旅游地安全风险灰色关联评估模式。林香民、李剑峰[45]63-65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提出了漂流旅游重大危险源的风险综合安全评价体系。崔秀娟[46]64-67以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旅游区(点)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曹新向[47]39-43根据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范弢等[48]78-92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指标体系模型对泸沽湖景区1996-2005年生态安全进行评价。马晓路等[49]49-51则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旅游地安全风险的评价模型。

可见,旅游风险评估主要存在着两个观点:一是风险预期观点,即假设在合理预期的基础上描述事件判断的过程,不考虑旅游者价值的因素,它主要用于保险精算领域;二是主观风险评估观点,即根据消费者风险认知的个人因素来进行判断的观点,它以描述性的模型为基础,体现旅游者个性差异,具有价值属性。在对风险进行评估时,往往忽视后者而更注重客观数据。

2.旅游安全预警

我国的预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从宏观经济预警到宏观经济基础和微观经济基础相结合的预警,从定性研究为主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从点预警到状态预警的发展演变。

行业预警多集中于银行业、林业与煤炭业。旅游预警研究相对滞后,它主要集中于对预警机制防范危机的研究。李树民提出,应从宏观(产业层面-政府部门)和微观(企业)两个层面提出建构预警机制的步骤和方法[50]45-48。曹新向将生态安全理论与生态预警方法相结合,将其应用到旅游地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建立了一个由旅游地生态环境压力预警、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预警、旅游地生态保护与整治能力预警等子系统构成的旅游地生态安全复合预警系统[47]39-43。杨俭波等从人工智能角度对旅游预警的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具有较强的前沿性,他们建立了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旅游安全预警模型[51]108-137。

杨春宇等人认为应通过预警机制保障环境质量,他们从系统论、控制论、决策论的角度,运用预警理论和方法[52]46-50探讨了预警系统的运行模式,翁钢民等则构建了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指标模块、权重模块、预测模块和警界区间模块[53]55-59。杨秀平等[54]76-78通过建立旅游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产品竞争力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并对其进行了预警研究。张鹏飞将逻辑回归预警模型引入饭店企业管理中[55]117-118建立饭店经营的预警指标体系。杨秀平还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合论确定了饭店经营预警指标体系的权重并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56]67-70。此外,特定区域旅游质量预警机制也得到了关注[57]80-82。

应该看到,现有的文献主要从安全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角度对旅游预警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它涉及产业与产品两个层面。由于学科角度不同,对于预警体系的结构与内容众说纷纭,预警指标的确定也难以有统一的标准与方法。而且,大多数文献都侧重从总体、宏观的角度研究预警机制,面向具体细分旅游市场的研究较少,并缺乏机理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因此,大部分预警机制可操作性差,难以运用于实践。危机等级、预警指标与预警临界值的确定是现有研究的盲点与趋势之一。

3.旅游救援

旅游救援是旅游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王晓华等[58]43-46介绍了国际紧急救援机构在我国的业务开展状况和国内紧急救援服务的发展现状。张进福[59]39-43构建了一个由核心机构、救援机构、直接外围机构、间接外围机构组成的高效完善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亦有文献对旅游细分市场,如滨海城市旅游[60]123-128、旅游景区[61]119及特定区域的旅游救援体系构建[62]94-95进行研究。

旅游救援中的技术模型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深入分析。如张帆、刘颖[63]93-95在失踪旅游者搜索问题中引入最优搜索理论的方法,并建立了搜索模型。翟向坤[64]84-92在剖析旅游救援体系构建的基本理论及救援信号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构建由社会各部门、多路径主体共同参与的旅游救援系统的初步设想。

基本上,旅游救援研究主要集中于救援体系的完善与救援机构的培育,重在宏观架构的搭建,缺少操作性与针对性,因此针对性的深入性研究是今后的趋势之一。

4.旅游保险

旅游保险是旅游安全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保险的发展现状、旅游保险的相关理论和旅游保险产品等方向上。

(1)旅游保险的发展现状。朱姝的研究发现,我国旅游保险市场存在“叫好不叫座”、营销力度不够、险种设计缺乏针对性、赔付限制较多、旅行社责任险未有效发挥作用等现象[65]47-48。在导致我国旅游保险问题的原因中,游客的保险意识淡薄[66]213和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落后[67]41-43是关键因素[68]17-19。此外,旅游者认识误区、对旅游保险缺乏信任、旅游保险公司险种少、对象细分不够和范围过于狭窄、保险责任确定不合理、费率厘订缺乏科学性[69]26-29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通过与发达国家旅游保险业的比较分析[69]26-29,[70]41-42,[71]34-40,[72]18-23,诸多学者提出如下对策:从培育需求、建立规制、完善体系等方面着手,围绕产品链来创新旅游保险产品体系,同时对旅游保险经营模式进行创新设计[73]32-37,调动旅游者、保险公司、政府及传媒四方的力量来发展旅游保险,从而创造一个旅游保险的新局面,为旅游发展保驾护航。

(2)旅游保险的相关理论研究。邢炜[74]9-11从保险的本源着手,以效用理论、经济学的新发展来研究保险价格、保险合同中的非对称信息、逆选择及道德风险等问题。朱劲松[75]38-41使用一种新颖的扎根理论范式构建了研究制约中国旅游保险影响因素的基本理论框架。李燕怡等[76]128-132、郑晶[77]84-87论述了旅游强制保险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探讨了该项制度的发展思路。

(3)旅游保险产品研究。崔连伟[78]31-34梳理了旅游意外险和旅行社责任险两者前后相承的发展脉络。邓小艳[79]107-110通过旅游意外保险利益主体谱系图论证了利益主体理论在旅游意外保险理论中的应用。毛倩[80]21-25、王倩[81]21-25翔实地罗列出旅行社责任险可取与可商榷之处,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建议。钱亚妍、胡宇橙[82]15-19则指出,要解决我国旅行社无过错责任保险空白问题,首先要通过立法完善旅行社无过错责任制度。吴青兰[83]125-128分析了《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她指出该规定实行近五年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韩玉灵、王业娜[84]1-7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视角对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保险经纪人制度的引入是保险业与旅游保险的一大趋势。

总体上,学术界对何为旅游保险并无明确的概念界定,亦尚未确定其涵盖范围。现有的研究很少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因此提出的对策建议缺乏针对性与可操性。

5.旅游安全教育

旅游安全教育是旅游安全保障的重要一环。但目前旅游安全教育的相关研究非常薄弱。吕展勤、张正国[85]7-8针对目前国内风景名胜区存在的旅游安全工作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就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提出了宣传方面的建议。周忠亮[86]131-133提出,生态安全脆弱与人们缺乏必要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责任感有关,因此应加强教育、特别是旅游生态伦理教育。

三 总结与探讨

综上所述,国内的旅游安全研究在研究层次、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表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从研究层次看,旅游安全研究分为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前者,并且取得了相对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其原因在于,学者多站在政府、宏观产业的视角研究旅游安全问题。这些研究在基础理论与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方面取得的成果,对政府、旅游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宏观指导意义,但是缺乏实操性与针对性。随着旅游安全研究的逐步深入与探索,基于微观视角的研究也在发展之中,如旅游细分市场的安全研究、各类型旅游企业的安全预警研究,但是基础概念界定模糊、微观数据分析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旅游安全概念的技术界定与动态成因分析、具有实操性的旅游安全评估、预警、救援、保险、教育研究是今后微观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其次,从研究对象看,旅游安全研究的范畴正逐步扩大,这些研究正从整个旅游行业的安全问题细分到某个具体行业、领域或旅游现象,由重视事前的研究逐步向事后研究转移。但对旅游资源等个别领域及包括关于事后救济机制在内的描述性论题与规范性论题[87]11-12的研究仍有待于探讨。

再次,从研究内容看,国内旅游安全的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停留在概念描述、现状分析、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且得出的结论相似性强、缺乏创新。自2004年开始,焦点移向旅游预警与旅游保险,且跨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应用性与操作性研究逐步增多,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满足目前安全保障工作的需要。对旅游风险评估与旅游安全教育则研究相对较少。

最后,从研究方法看,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大部分文献的研究数据多来自于调查问卷与访谈法。近几年有所创新,将内容分析法[35]83-89、旅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36]85-89等引入旅游安全领域,跨学科研究旅游安全将是今后研究的趋势。

总体上,国内的旅游安全研究正逐步走向系统化,这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支持作用。但囿于研究背景和视角偏好,这些研究多从产业管理的角度、停留于宏观观察的层面,尚没有全面深入到旅游安全本质的研究上。因此,从产品管理角度、以微观层面对旅游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还值得进一步倡导和鼓励。

参考文献:

[1] 韩玉灵.旅游法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0.

[2] 郑向敏.旅游安全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3] 张春霞.边疆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安全[J].广西民族研究,2010,(02).

[4] 王 萍.论影响旅游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J].现代商贸工业,2010,(09).

[5] 陈 硕.旅游安全的特征与保护[J].劳动保护,2004,(04).

[6] 张进福,郑向敏.旅游安全表现形态与时空特征简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01).

[7] 张西林.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制初探[J].经济地理,2003,23(04).

[8] 李永菊,徐淑梅.浅谈旅游安全事故成因[J].时代金融,2007,(05).

[9] 王彦龙.浅论我国旅游区的旅游安全问题[J].焦作大学学报,2010(02).

[10] 张进福.旅游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旅游科学,2001,(02).

[11] 赵士德,郭小莉.浅析我国旅游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08).

[12] 林香民,李剑峰,阮红利.基于ArcIMS的旅游安全管理系统[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10).

[13] 陆燕春.旅游安全风险管理与对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7).

[14] 高 玲,郑向敏.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01).

[15] 郑向敏,王新建.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育与安全管理[J].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3,(04).

[16] 谢朝武,郑向敏.奥运旅游安全管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

[17] 廖 巍,罗一新.关于加强我国自助旅游安全管理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06,(07).

[18] 屠 波,蒋洪沙,孙 婵.大学生旅游安全管理问题探究[J].决策与信息,2008,(09).

[19] 吴纪滨,郑向敏.老年旅游的安全防范与保障[J].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4,(02).

[20] 郑向敏,范向丽.女性旅游安全研究进展与启示[J].人文地理,2008,(03).

[21] 黄衍庆.论森林旅游的安全管理[J].林业勘察设计,2007,(01).

[22] 邹统钎,陈 芸,胡晓晨.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9,24(01).

[23] 何巧华.资源型岛屿旅游安全管理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9).

[24] 何巧华,郑向敏.岛屿旅游安全管理系统构建[J].海洋旅游,2006,(08).

[25] 章秉辰.开展地质旅游安全评价工作的作用与意义[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17(04).

[26] 林明太,卞晨洁.福建休闲渔业旅游安全认知及对策研究——以宁德三都澳休闲渔业景区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3).

[27] 张 合.浅析我国旅游景区安全管理[J].企业家天地,2006,(12).

[28] 林燕平,谢朝武.旅游景区道路的安全设计与管理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10,(03).

[29] 袁 义.现代饭店业安全管理情况综述——记中国饭店业安全管30年[J].商场现代化,2008,(09).

[30] 陈 静.户外游憩区的危险管理初探[J].河北林业科技,2008,(01).

[31] 张健华,余建辉.湖泊旅游区安全管理问题的探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32] 杨建朝,朱菁菁,鲁绍伟.冰雪旅游地游客安全影响因素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02).

[33] 胡卫华.中国旅游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22(01).

[34] 张晓萍,张倩倩.旅游“仪式”观下的旅游活动安全问题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2).

[35] 范向丽,郑向敏.内容分析法在旅游安全研究中的应用——以我国女性游客安全事故报道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10,03.

[36] 王丽华,俞金国.城市旅游地旅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17(02).

[37] 郑向敏,卢昌崇.论我国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06).

[38] 范向丽,郑向敏.旅游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内涵、机制与建设[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39] 郑向敏,谢朝武.我国奥运旅游的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26(06).

[40] 王小利,张树夫.我国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07).

[41] 齐兴田,徐淑梅.我国高危险性旅游项目安全保障系统构建研究[J]. 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7,25(02).

[42] 王保顺,陈万本.旅行社的安全保障义务[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5,(02).

[43] 杨晓红.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安全保障义务[J].旅游学刊,2008,23(10).

[44] 席建超,刘浩龙,齐晓波,吴 普. 旅游地安全风险评估模式研究——以国内10条重点探险旅游线路为例[J].山地学报,2007,25(03).

[45] 林香民,李剑峰.漂流旅游重大危险源及其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4(02).

[46] 崔秀娟.旅游区(点)安全评估体系初探[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02).

[47] 曹新向.旅游地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03).

[48] 范 弢,胡文英,李 捷.泸沽湖景区生态安全评价[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02).

[49] 马晓路,王杏丹.灾后旅游地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50] 李树民,温 秀.论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预警机制建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05).

[51] 杨俭波,黄耀丽,李 凡,陈 勇.BP神经网络预警在旅游安全预警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研究方法,2007,23(02).

[52] 杨春宇,邱晓敏,李亚斌,高红艳,廖婧琳,文传浩.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J].人文地理,2006,(05).

[53] 翁钢民,赵黎明,杨秀平.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04).

[54] 杨秀平,翁钢民,赵本素.旅游产品竞争力分析及预警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5,19(06).

[55] 张鹏飞.旅游饭店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分析[J].时代经贸,2008,6(08).

[56] 杨秀平,王丽萍.饭店经营预警的量化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04).

[57] 梁 赫,饶华清.“长三角”旅游服务质量预警机制建立的研究[J].价值工程,2004,(04).

[58] 王晓华,郑红霞.浅谈旅游紧急救援服务[J].旅游科学,2003,(03).

[59] 张进福.建立旅游安全救援系统的构想[J].旅游学刊,2006,21(06).

[60] 任学慧,王 月.滨海城市旅游安全预警与事故应急救援系统设计[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04).

[61] 郭零兵.移动技术在旅游安全救援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05,(08).

[62] 师耀武,柳伯力.灾后四川省旅游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J].经济理论研究,2009,(06).

[63] 张 帆,刘 颖.基于最优搜索理论的失踪旅游者搜救模型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30(01).

[64] 翟向坤.论中国旅游救援体系的构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5).

[65] 朱 姝.我国旅游保险发展现状、原因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7,(11).

[66] 王宇航,王 斌,王宇红.从游客角度看旅游保险发展的制约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08).

[67] 周大庆.我国旅游保险业发展现状的研究探索[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07).

[68] 李文中.发展旅游保险是我国保险业务的新增长点[J].保险研究·论坛,2003,(04).

[69] 张昌松,王 石.制约我国旅游保险业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J].现代财经,2005,25(07).

[70] 王俊琴.我国旅游保险业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1).

[71] 杨慧晶,刘玉琳.中国旅游保险报告[J].中国保险,2007,(05).

[72] 赵栋栋,李 平.中国旅游保险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03).

[73] 厉新建,魏小安.中国旅游保险的改革与创新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74] 邢 炜.论新时期的保险基础理论研究[J].保险研究·论坛,2004,(05).

[75] 朱劲松.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旅游保险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01).

[76] 李燕怡,等.旅游保险中的相关法律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01).

[77] 郑 晶.我国旅游强制保险立法评述[J].旅游学刊,2007,22(04).

[78] 崔连伟.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保险业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3,18(01).

[79] 邓小艳.利益主体理论在旅游意外保险领域中的应用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4,(06).

[80] 毛 倩.旅行社法定责任险若干问题的思考[J].国际商务研究,2005,(01).

[81] 王 倩.关于旅行社法定责任险若干问题的思考[J].国际商务研究,2005,(01).

[82] 钱亚妍,胡宇橙.对我国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6,21(09).

[83] 吴青兰.《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的弊端及完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01).

[84] 韩玉灵,王业娜.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10,32(09).

[85] 吕展勤,张正国.关于风景名胜区旅游安全宣传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

[86] 周忠亮.高校在旅游风景区生态安全建设中的教育支持[J].中国集体经济,2008,(10).

[87] 汪传才.旅游安全:一项永恒而又亟待深入的研究课题[J].旅游学刊,2010,25(03).

猜你喜欢

学报预警旅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致敬学报40年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旅游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预警个啥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