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以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为例

2011-11-26李贤伟胡庭兴刘咏涛张辟芳

中国林业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育

李贤伟 胡庭兴 刘咏涛 张辟芳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四川雅安 625014)

一、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2010年4月,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全面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针对林学、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木材科学与工程5个专业大三、大四本科生及部分已毕业学生,就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地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者本科期间的个人基本情况,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教风、学风及相关问题共4大部分,57项内容,125个问题,发出问卷720份,有效问卷703份,有效率达97.6%。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状态

调查结果表明,超过50%的学生学习动机是为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及为将来谋求一个理想的职业,90%的学生都期望从学习中学到有用的东西,60.56%的学生对待大部分课程的态度是担心漏掉了重点,而仍有近35%的学生认为上不上课无所谓。在对学习和生活充实感的调查中发现,有57%的学生觉得一般,还有16%的学生觉得比较茫然,感觉充实的比例只占到20%左右(见图1)。

图1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学生学习时间分布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用于课外的学习时间大部分在2~4小时,少于2小时的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大学教育有别于中学教育,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在空余时间在做什么,为什么没有将空余时间利用起来,或许这就是充实感欠缺的原因。对此,学院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要珍惜和充分利用时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又有意义。

(二)学生对专业的评价

学生普遍表示对本专业很感兴趣,不在乎专业是冷门还是热门,关键看自己的努力。学生认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明确的,专业的设置必须紧跟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但各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下降,课程结构的严谨性降低。从学生反映情况来看,森林生态学、园林树木学、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计算机图形处理等是林学院重要课程,建议适当增加课时;而对某些知识陈旧的课程,学生认为应该取消,建议适当增加像“森林文化”等专业基础课的选修学时。对这些意见,学院应加以重视,分析原因并在课程设置上作适当的调整。

(三)专业教育和办学条件

从表1看出,林学院学生对专业实习和教学实践环节不太满意,学生对参与实践有较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而目前学院的实践经费有限,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在专业教育和办学条件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呼声最高,并将其作为培养实践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近几年来,学生的专业实习一直是困扰学院师生的一个难题。教师需要在实际中验证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需要在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由于学院的专项实习经费不足,使学生的某些专业实习被延后,或者多个课程联合实习。

表1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专业教育和办学条件情况

(四)学时及选修课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专业实行的是以学分制为主,导师制为辅的培养方式,教学计划总学时为2 500学时,学生普遍建议维持总学时不变,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学时。调查表明,学生选修课程的范围较广,但总体上偏向文科性质。按照国际学科分类标准,学生选择大学语文、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经济学、历史学科的人数相对较多。从这一点可看出,目前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广泛,扩展人文与社会科学视野、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愿望较突出。

(五)学业成绩的考试与考核

目前,对学生的学习考察采用的是“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方式。通过表2的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最适合的考试题型依次是主观题、选择题、客观题、填空题;对考试方式,学生更青睐于开卷、答辩、论文等几种形式,对长期采用的闭卷方式不太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更愿意理解知识而不是仅仅记住知识,更倾向于知识的灵活运用。今后在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应有所侧重。

表2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采用的考试题型和考试方式

(六)学生素质及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院对学生的总体考察采用了综合测评的方式,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几个部分,并适当减少了学习成绩所占的比重,改变了过去依靠单一的学习成绩来评定学生优、良、中、差的标准。在评选各类优秀、奖学金、推免研究生等项目中,学院以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为参考,通过“条件初选、小班民主测评、学院评议、候选人答辩”等环节进行。调查中,学院近70%的学生认为该方式公平。从表3看出,学院学生在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共识,其中思想道德修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最受学生认可。

表3 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

(七)将所学专业作为未来职业方向的意愿调查

60%左右的学生愿意将来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近50%的学生愿意报考硕士研究生;部分学生对就业地区没有什么要求,更多的学生愿意毕业后留在西南地区,华南和华东地区对学生也有较大的吸引力,这些地区的经济相对更发达,就业机会更多,对人才更有吸纳力。对于学生希望的就业单位,政府部门最受青睐,因为目前公务员的工作比较稳定,待遇也较好。由于近几年来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也占相当大的比重。

表4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学生毕业去向情况

三、林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对策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转变培养观念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是四川省唯一培养林业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基地,始终贯彻“以林学知识为主体,实践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养目标,立足长江上游地区,面向西南,坚持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产业培植相结合,服务“三农”,向社会输送林业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不足,课程结构严谨性降低,实践环节薄弱。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在继承中创新,整体优化,充分体现人才培养多样化,体现专业区位特色。课程结构由高度专门化变为更加模块化,课程更加灵活,在相近专业领域(方向)之间更加容易交融。

知识结构是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而课程体系则是组成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具体内容[1]。随着时代的发展,林学除传统的营林和森林工业以外,已经包括了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水土保持、经济林木、花卉艺术和风景园林等相关领域,其覆盖面已经超过了传统的范围。历史证明,这种超越范围的覆盖是合理可行的,符合教育改革的潮流[2],但也给各专业课程的设置带来了极大挑战,专业领域(方向)课程的模块化设置势在必行。

林学院在课程改革方面应以“保持林学学科特色”为指导,“优化特色专业、拓展学生视野”为目标,创新课程体系。要以“军队式训练+通识化引导+专业化教育+创新性培养+职业化引导”作为课程设置的5大模块,课程形式主要采用选修和必修两种类型,将学分制和导师制结合,保持现有的2500总学时不变,适当增加选修课学时与比例。

对学生的日常作息及学习生活行为实行严格的军队式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于律己等优良作风;学院要注重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也是高等农林院校学科结构的两翼,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3]。林学课程的设置要循序渐进又要紧跟科技前沿,课程既要保持特色又要有所发展,林学院各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有共性又要有区别,专业基础课设置既重基础又要适当的增加深度,使学生真正能够学而有用。在课程中要适当的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制定相关的创新性课题,调动学生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增设相关的职业讲座及人生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正确择业。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寓教于用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与目标,按照林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重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调查表明,学生对实践机会有极大地渴望,把参加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的比例较高,而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实验室条件的改善和开放还有待加强。所以,学院的实践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将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方面,形成“教学+实践+科研”的综合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计划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练习到综合实习的步骤进行[3],建立“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实践指导计划。为了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理论授课相同的前提下,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能力培养模块,如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项目,使实践教学环节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四)提高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师资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育的差距就是教师的差距[4]。高水平师资是学校的核心要素,提高师资水平是人才培养的前提。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科动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引领学生走在林业科技的前列。

课堂教学的中心工作是传授知识,但如何传授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教师在授课中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授有效有用的知识;在理论教学中,要克服过于强调课程体系的完善,而应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要点及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学院教师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讨论式、点拨式、情景式和学生演讲式,学生对这几种教学方式都很感兴趣,容易融进课堂,比单一的讲解收获更多。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指挥棒”的功能,实现“接受式教育—交流式互动—平等式对话”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参与教学,缩短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快乐学习,快速进步。

(五)创新学业评价标准,改革考试(核)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获取良好的就业岗位己经成为学生重要的目标。由于学业成绩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重要的信号功能,过去靠死记硬背获得学业成绩的考试方法,已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能力的培养[5]。目前,学院对本科生的学习效果检测主要是采用平时成绩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对这种考察方式的反映是有点形式化,难以体现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真实水平。通过对学生考试题型和考试方式的调查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更愿意考主观题和客观题的考试题型,考试方式更倾向于开卷方式、答辩式及论文式,这体现了学生对待考试的一种普遍倾向,即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考试不能只考记忆性、陈述性的知识,还要考综合性、分析性、理解性、创造性知识,包括课堂测验、期中考试、平时成绩、课堂论文、阅读报告、课堂讨论表现等内容都要作为总评依据。

(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确保素质教育在大学发挥其应有作用,使之成为专业教育内部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及有成效的活动,唯有用素质教育去撬动并重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6]。如何提高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发挥课程教育对人才文化素质培养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学院应该重视第二课堂的价值,组织丰富的科技文化活动和特色项目,例如“导游员大赛”“园林景观设计大赛”“手绘大赛”“低碳家具与室内设计”等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同时,应该给学生以严肃的诚信教育,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做一个知行统一的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通过教育改革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林学院教育改革要适应新时期人才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既要保持林学院特色,又要有所继承与发展,本着“扎实基础、强化实践”的思想,注重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岗位,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3.通过良好的心理教育,强化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

由于林业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应号召林学院学生加强锻炼,增强体魄;同时,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要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多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

(七)加强正确的职业引导及人生规划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在社会上接受检验,对学生加强职业引导和人生规划设计是高校保证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依据[7]。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都热爱所学专业,并希望作为将来的人生职业;多数学生就业观念逐渐趋向理性,对工作稳定性较看重,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开始增加。因此,学院应开设各专业相关职业教育课程,开展职业培训讲座,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专业政策动向,建立正确的自我职业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及人生规划,增强主观能动性,主动联系单位,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只有科学定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加强相关职业教育指导,才能造就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素质高”的富有创造性、时代感、有责任心的高级林业人才,才能推动长江上游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产业建设发展,才能使林业人才“送得出去,用得恰当”。

[1]刘绍平,刘纯朝,陈建明.大学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初探[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48-50.

[2]梅亚明.高校林学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4):86-87.

[3]04-4-03课题组.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0(2):46-58.

[4]刘川生.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16):23-26.

[5]李贤伟,胡庭兴.森林经理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5,23(1):18-20.

[6]眭依凡.以素质教育撬动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0(7):1.

[7]代颖,董珍文,刘明辉,等.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3):60-63.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