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措施与成效

2011-11-26王乃江王娟娟

中国林业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中国林业规划设计造林

王乃江 赵 忠 王娟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森林培育学是林学二级学科,是林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重点课程[1-2],由于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在学生技能和知识结构培养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加强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以“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为核心,近年来,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教学条件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始于上世纪30年代。1979年随着西北林学院的成立,设立了森林培育教研室,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点,主要围绕抗旱造林理论和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探索,教学内容体现了教研室科教人员在“七五”到“十一五”期间主持和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1999年随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成立,森林培育学又成为了林学骨干学科和陕西省重点学科。

二、课程建设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

1.重点突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森林培育特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位于黄土高原的南缘,具有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点。不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始终突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域特色,力求从林木种子、培育壮苗、抗旱造林等方面突出干旱地区森林培育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中,除了讲授一般的林木种子生产的技术和理论以外,还加入油松、侧柏和樟子松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种子园和母树林经营的内容。同时,让学生了解干旱立地条件下耐旱性乡土灌木种子的采集、处理、贮藏等种子生产过程,掌握干旱条件下播种前种子处理的特殊方法和发芽前种子的生理变化规律。重点突出干旱条件下育苗的基本理论及苗木成活和抗旱机理,在理论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林木种子和苗木的抗旱生理特征,在实践教学中突出保水剂、土壤改良剂、固体水等新产品的应用和地膜覆盖、带水播种等抗旱措施,体现最新的抗旱造林研究成果。在森林营造部分,针对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的难题,突出困难立地造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体现抗旱整地、保护性整地、埋根造林、集水造林、使用保水剂等抗旱造林新技术。

经过30年的努力,困难立地造林、林地生产力评价、天然林保护、黄土高原退化天然林恢复人工植被重建等方面的内容在“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中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2.体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动态

随着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研究课题涉及到了黄土高原、西北干旱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植被恢复。我们以此为契机,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进行相应调整,以体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在制订新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森林近自然经营、天然林可持续经营等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了“参与式”造林规划设计的新内容,以解决目前在退耕还林和林权改革后造林设计中遇到的新问题。在“工程造林”中,增加造林工程招标、设计和监理等造林质量管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最新的抗旱造林保水材料和使用方法,及时补充GIS新技术在造林规划设计中应用的内容。

3.教学内容避免与林学类其他课程相似或重复

结合教学大纲的修订,及时剔除与其他课程相似或重复的教学内容。就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而言,一些课程与“森林培育学”有相同或相似的教学内容,导致某些知识点的重复,见表1。

表1 与“森林培育学”重复的教学内容及其处理方法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对内容重复的章节进行调整,通过减少相关内容的课时或剔除重复的教学内容的方法来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教学大纲的调整和课程结构的优化,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共删减重复的内容达12课时,补充了新的教学内容。

4.注重教学内容与科研和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成果,要求教师及时掌握课程的最新进展,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渗透到教学中。鼓励任课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每个教师要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现在已经形成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林木种子与苗木、混农林业和天然林恢复等4个以突出干旱气候为特色的研究方向,突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各自的研究特色。

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森林培育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5],教学实习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由课堂理论教学、实验课、苗圃种苗实习和造林规划设计实习等4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为1∶1.67,见表2。

表2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实践教学的课时基本满足了课程对实践教学的要求,突出和确保了实践环节在“森林培育学”教学中的地位,既把课堂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及时了解林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掌握林业生产第一线对先进林业技术和知识的需求。例如,造林规划设计实习和苗圃总体设计都是在野外实习基地进行,以便让学生对造林规划设计有感性认识。到具有现代化设施和现代化育苗技术的地方,如陕西省苗木繁育中心、陕西省中富林木技术公司、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新天地现代化示范园等技术先进的企业实习和参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触和感受本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先进的设施,增强学生的专业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森林培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6]。在教学中我们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指导教学工作[7-9],这一原则是我们组织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在课程教学中,提倡交互式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启发式[10]和范例式[11]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将教师在生产、科研工作中的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对于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组织大家一起讨论,最后总结。通过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课程作业,作业注意突出理论知识综合和应用的特点。例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技术环节有哪些,工作流程是什么,存在哪些技术障碍,主要营造的混交林有哪些类型,有什么目的和作用,等等。通过课程作业,使学生及时了解林业生产实际的需求和新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多种教学手段并重,采用多种形式组识教学。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尽量应用多媒体形式,兼顾板书教学,如播种、扦插、嫁接等多媒体教学演示,混交林类型的图片,使复杂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既简化了教学难度,又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广泛地开展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建立了“森林培育学”教学网页和多媒体课堂,在课堂教学之余进行网络教学,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学生能和老师进行网络对话,老师解答疑问,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育苗和造林的新技术,则通过录像的形式让学生及时了解这一研究领域的动态和进展。我们已经建立了“森林培育学”音像资料库,内容包括常规育苗、工厂化育苗、温室栽培、造林施工等。

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组织实践教学。在学校教学实验苗圃、陕西省淳化县泥河沟科研教学基地和火地塘教学实验林场分别进行种苗学、造林规划设计和森林经营等环节的实习。种苗学实习,教师通过实际操作现场示范,使学生亲自完成从整地、作苗床到种子处理、播种、扦插等育苗技术环节,掌握育苗的操作规程;在造林规划设计实习中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完成造林规划设计任务;在森林经营实习中,主要应用教学录像和现场观摩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秦岭林区的经营方法和森林经营效果。

鼓励教学创新,使用新的技术手段组织教学。通过合作研究,开发出了以GIS为平台的规划设计软件,并在造林规划设计实习中大胆地加以应用。用Mapgis软件进行造林规划设计的辅助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实习的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前提[12]。目前,森林培育教研室共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 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 9人,其余均有硕士学位。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是一支年轻化、高素质、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教学团队,有1人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3人被评为优秀主讲教师,1人获得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四)教学条件的完善

良好的教学条件是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在教材建设方面,选用沈国舫院士主编的面向21世纪全国统编教材《森林培育学》作为教材。另外,根据西北干旱地区森林培育的特点,自编出版了《造林规划设计教程》《现代林木育苗新技术》和《现代温室技术》等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突出了区域气候特色,丰富了教学资源。2004年,我们开设了“森林培育学”网络课,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同时,依托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对林学类的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加大了实验设备的投资力度,实现实验仪器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目前,学校本科生实验室面积达325m2,仪器设备总价值768万元,完全满足“森林培育学”教学的要求。

(五)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基本的保证。为了改革“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鼓励教研室的教师积极申请教改项目,撰写教改论文,参加“森林培育学”学术会议。

学校对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教学改革项目和论文已成为晋升高级职称的硬性考核指标。目前,教研室已经申请到学校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共6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80%的教师主持过教学改革项目,“森林培育学”课程多次受到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课程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极大丰富了课程网络资源,实现了网络教学。

三、课程建设成效

通过30年的努力,“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1994年本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4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5年被评为第一批陕西省精品课程;2005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06年被评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06年被评为国家林学一级学科;2008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学科;2010年被评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

课程改革和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13],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4]。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在突出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培育特点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日趋完善,教学水平日益提高,课程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1]沈国舫.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于政中.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3]沈海龙.基于研究性学习与教学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森林培育学》编写理念与体系构成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5):22-26.

[4]卫星,王政权.谈森林培育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J].中国林业教育,2007,25(5):19-21.

[5]赵桂玲,刘明国,陆秀君,等.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创新体系构建及实现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5,23(4):16-18.

[6]郭素娟,徐程扬,翟明普.“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优化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1):63-65.

[7]汤孟平.森林空间经营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26.

[8]汤孟平,周国模,王懿祥,等.森林资源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增刊1):91-93.

[9]苏付保,李荣珍,冯立新,等.森林培育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19-22.

[10]曹兵,赖声渭,宋丽华.“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5,23(3):54-56.

[11]何明,曾燕如,方伟.着力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促进森林培育学科可持续发展[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16-19.

[12]彭方仁,黄宝龙.加强森林培育学科建设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1):22-25.

[13]张启昌,孙广仁,其其格,等.我校省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状况与趋势[J].中国林业教育,2005,23(2):40-42.

[14]许正亮.森林培育学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林业教育,2004,22(2):52-53.

猜你喜欢

中国林业规划设计造林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中国林业重要文化遗产评定标准初探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中国林业经济》杂志投稿要求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