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年,闲人做了扬州都督

2011-11-25张鸣

中外书摘 2011年10期
关键词:革命党革命党人天生

流氓无产者当了都督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的某一天,扬州城里来了一队散兵游勇,为首的用一匹白绸裹身,活像印度女孩子穿的莎丽,手里拎着一支手枪,大摇大摆地冲进盐运使衙门。清朝的命官早已不知去向,兵勇们乃喝令衙门里的胥吏打开库房大门,士兵每人抓了几个元宝,四散而去。剩下为首者和几个随从没有走,端坐高堂之上,看着眼前的元宝发呆。这时候,以为是革命党人破城的扬州绅士,派了几个代表前来打探,一通作揖并恭维之后,发现为首的人居然整個话说不出几句,环像是个有来头的,心中狐疑,但又不敢造次(因为怕万一真是革命党)。出于对城市秩序的担心,于是要求为首的人出安民告示,免得秩序混乱。为首者一口答应,只是没有大印,告示上盖的,居然是巡官的木戳。就此,市面上哄传,扬州就这样革过命——“光复”了。

没过几个时辰,有好事者查出了为首者的底细。原来他不是什么革命党,仅仅是城外的一个闲人,名叫孙天生,在城外妓院做“茶壶”(杂役)。那时节革命党习惯在妓院里闹革命,孙天生大概是由此听说过革命党的只言片语,知道孙中山是革命党的首领,刚巧又结识了几个巡防营的老总,武昌起义炮响,沿江震动,孙天生贼心陡起,于是跟这些老总谎称他是孙中山的族弟,奉命前来光复扬州,大家可以一起发财。老总们哪管真假,有财可发,哪有不动心之理,一哄而起,抄起家伙,就跟着孙天生进了城。

巡防营的士兵们发了财,一哄而散,有的钻进了妓院,有的去大吃大喝,有的回了家。孙天生毕竟是首领,不像这些丘八这样短视,他没有走。虽然安民告示出得不伦不类,但并不耽误他抖威风——每天骑着高头大马裹着白绸子巡行街巷,还把盐运使衙门里的家具什用之类的东西丢出来,让市民拣,说是革命嘛,我发大财,你们发点小财。就这样。一个俗称龟奴的闲人,做起了扬州的都督。

可惜,孙天生的幸福生活没过上几天。大概处在高处之后,他做“茶壶”的历史暴露得比较充分,或者这种手下没几个兵的都督(他也不知道招兵买马)难以服人,或者干脆是扬州的绅士们对这个小流氓当政不放心,反正有好事者请来了昔日横行江上的盐枭(贩私盐的首领)——已经被招抚为官军,但依然横行江上此时已经变成革命党的徐宝山(绰号徐老虎)。徐老虎带兵进扬州,孙天生做了阶下囚。在各地纷纷独立的声浪中,徐老虎接茬做了扬州都督。当然,第一任的都督孙天生被砍了头,历史也被抹掉,临刑前孙天生大叫:“老子也做了三天的皇帝,谁敢说半个不字!”不失为一条江湖好汉。

官僚腐朽得一触即倒

辛亥革命扬州的光复,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场闹剧。不过即使是闹剧,也确实是对清朝政府的一个打击,只是这个打击居然仅仅来自于一个街头元赖,委实让人感到滑稽。一个长江上的重镇,一个号称盐商大本营的财赋之地,竟然在革命党连影还没有的时候,一个妓院的“茶壶”带几个散兵一嚷嚷,就变了颜色。

当时扬州最大的官(也是清朝最著名的肥缺)两淮盐运使增厚(满族正红旗人),闻听有革命党进城,从西花园翻墙而遁,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同为满族同胞的扬州知府嵩峒,还算有点志气,据说投自家后院的池子自尽了——大头冲上,池水又浅,当然死不成,但总算死过了,然后就不知所终。需要一提的是,这两个人,或“死”或逃,都是连孙天生的影子还没见到就做出的选择。

辛亥革命扬州的光复,相比起武昌起义、革命联军攻占南京,不过算件小事。可是恰是这件小事,却告诉了我们这场革命和当时政局的某些不易为人觉察的内容。首先,我们发现,在那个时候,时局相当动荡,人心也相当不稳,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受到严重质疑,但是一般认为是挑战者的革命党的影响,却没有后来人们想象的那样大。扬州地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距离上海如此之近,风气开化,不缺乏新学堂和新知识,但是一般市民(包括绅士)对于革命党是怎么回事,几乎一无所知。大家(包括冒充的孙天生)都以为革命党就是白盔白甲,为崇祯皇帝戴孝、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洪帮(虽然革命党经常借助帮会,而且各地的起义,也经常有人身穿白衣,打着白旗,但很少听说有人宣称自己是为崇祯戴孝的)。市民们显然没有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跟一向号称反清复明的洪帮区分开来,大概也没有能力分开。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人传说,革命党就是大伙“合一条命的党”,而且在传说中,革命党往往变得非常的厉害,说是他们可以将炸弹吞进肚子里,到时候一按机关,人弹齐炸。市民们(包括部分的绅士)将革命党传得很神,虽然说对破坏官僚的神经大有作用,但对自己的分辨真伪,却没有什么好处,结果是让孙天生这样的浑子钻了空子。当然,流氓无产者,一般都不会放过这种机会的,他们的动作,往往比革命者更快。只是钻了空子拿了银子不赶紧走人,多少有点昏了头。看来,凡是官椅子,都有点魅惑力,沾上了,人就不乐意离开。

其次,扬州城的官员,也实在是废物得出乎人意料。作为一方政府首脑,身边怎么说也有几个兵,还有若干民壮和捕快,怎么会连革命党的影子还没见到,就闻风跳河或者逃之天天,连起码的责任都不想负,也不敢负。要知道,当时的天下,毕竟是他们的天下,闻警即逃,怎么对得起祖宗?可是,纵观辛亥革命的大局势,类似的事情还真有不少,类似的饭桶官员,还不止这两个。处于很关键位置的湖广总督瑞潋,起义的新军士兵一发炮,马上在院墙上挖洞逃出总督府(大概由于总督府的院墙比较高),一溜烟上了停在江上的军舰。瑞澂一走,第八镇统制张彪心里发慌,他本是张之洞的丫姑爷,本事有限,装模作样地抵抗了一下,也溜了。其实,当时的起义者根本就是群龙无首的一群乌合之众,稍微像点样的革命党领袖,已经因汉口租界的据点暴露,非死即逃。士兵们之所以起事,是因为传说革命党据点的暴露,新军里革命党的名单已经落到了总督手里,总督将按图索骥,搜捕党人,因此所有跟革命党人沾边的人,都人心惶惶,正赶上有军官态度不好,面露狰狞,结果激成事变。如果总督大人能够稍微坚强一点,坚持几个小时,等起义军自溃都不是没有可能的。这个瑞潋,据说是鸦片战争中背了卖国黑锅的琦善的孙子,乃祖虽说名声不佳,其实倒算是个有见识、有胆略的明白人,至少人家还敢跟洋人打交道,也敢负责,不想到了孙子辈上,竟然如此废物,活生生断送了大清江山。当然,瑞潋草鸡不中用,别个官僚的作为也好不到哪里去。革命中,原本作为弹压各地的驻防将军和副都统们,大多非死即逃,只有杭州和西安的满城,才在种族灭绝的威胁下,做了一点抵抗。荫昌贵为陆军大臣,受命镇压起义,连前线都不敢去,军队不战,则束手无策。号称能吏的

端方,带兵入川,镇压保路运动,结果半路上就被自己带的士兵抓了起来。端方不仅没有一点大员的骨气,反而拼命求饶,说自己本是汉人,姓陶(他的字为陶斋),原籍浙江,先辈后来才投旗效力的。但是依然没有用,起事的士兵手起刀落,端方大人丢了性命又丢了人。革命党人彭家珍一颗炸弹炸死了良弼,结果朝廷上下风声鹤唳,满朝的满官,如鸟兽散,连个上朝的人都没有了。在事关命运的紧要关头,上上下下的官僚们居然连一点像样的挽回努力都不愿意做。当瑞潋弃职逃跑的消息传到北京,内阁总理大臣奕勖主将之拿办,隆裕太后不同意。奕劻说,这封疆重臣,弃城逃跑,在祖制是要杀头的!谁想隆裕却说,庚子那年,咱们也不是逃走的吗?这些亲贵,不仅没用,而且自己原谅自己,江山想不丢都难。

深层次的原因

过去学近代史,到辛亥革命这段一直感到诧异:同一年内,春天,革命党人倾尽全力准备的广州起义,孙中山在外筹款,使尽了浑身解数,黄兴在内筹划指挥,也用尽浑身解数,全国各地革命党的精锐,齐聚羊城(号称八百选锋,实际来了四百),动手的时候,只有一百多;身为革命党第二号人物的黄兴亲冒矢石,带头冲锋,浴血奋战,结果呢,一败涂地。秋天,一群群龙无首的士兵,一哄而起,居然拿下了天下通衢的武昌,然后全国响应,清朝统治如汤泼雪般地瓦解。这其中的道理何在?有人说,这是因为中部革命党人新军的工作做得扎实,所以才能一举成功。可是为什么做扎实工作的人自己都跑掉了,等到大事已毕才回来,结果群龙元首的士兵已经推举跟革命一点关系都没有的黎元洪做了大都督,真正的革命党只好屈尊于这个黎菩萨之下(黎元洪最初一言不发,人称黎菩萨),难道他们连自己都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信心?明知道党人名册已经落人敌手,却连布置撤退的起码工作都没做,丢下自己的兄弟不管了,这工作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扎实”。还有人说,由于保路运动使得武汉新军被抽调了两个团(标)前去镇压,所以使得驻汉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势力增加,因此得以一举成功。可是历史的事实是,恰是调走的两个团革命党人更多,也正是因为如此,带队的端方才丢了性命。

其实,辛亥革命的成功,最主要的功劳是清政府,本来,自1903年开始的新政,虽然行进艰难,但还是有成效的。尤其是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让朝野温和的改革派(立宪派)和地方实力派(这两者有难解难分的关系)很是欢欣鼓舞,以为不仅可以稳步推进改革,而且可以正当地分享权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1908年光绪和西太后相继死去,朝政中枢被一班满族少年亲贵所控制。这些少不更事的纨绔子弟,上台伊始就做了两件大事,正是这两件事断送了清朝的性命。这两件事,一是将散在汉人官僚手里的权力,收到手里,改变自“同光中兴”以来汉重满轻的权力格局;一是将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具体表现为将袁世凯赶出朝廷,成立皇族内阁,以及收回地方的路矿权(包括激起四川保路运动的收回四川铁路修建权的行为)。

当时中外公论,张之洞和袁世凯并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张之洞行将就木,而袁世凯年富力强,批评他不学无术也罢,好玩权术也罢,但毕竟人家还有术,而且也有人望。驱逐袁世凯,而且找不出任何像样的理由,硬说人家有“足疾”,强令回家“养疴”,不仅难以服人,寒了一大批汉人官僚的心(虽然袁的政敌感到快意,但其中也不乏狐悲兔死之感),而且导致中枢失去了重心。年轻的时候读《三国演义》,读到袁绍兄弟组织讨伐董卓联盟,由于袁家兄弟处事不公,先是孙坚走了,金圣叹批道:走了一个有用的人;接着曹操也走了,金圣叹又批道:又走了一个有用的人。晚清此时的局面大体类似,袁世凯走了,张之洞不久也死了,一干亲贵完全掌控了中枢,权力是收回了,但局面却不可收拾了。

至于皇族内阁,则伤了更多的人,立宪派的一腔热血,被劈头浇了整整一大桶凉水,凉到底了,不仅是粉碎,而且是羞辱了他们立宪的期盼。至于收回路矿权,更是将连立宪理想都没有的地方实力派一并伤掉了。在晚清这种动荡的局面下,这样的政策大手笔,只有亲贵得到了利益,而其他所有的集团和阶层,统统亏本,集团想不众叛亲离,亦不可得矣。辛亥年革命党广州起义的时候,一来皇族内阁还没有成立,收回权力的政策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施行;二来广州当家的还是汉人的能吏张鸣岐和李准,所以撑住了。而到了十月,一来政策效果开始彰显;二来又赶上瑞潋这个草包,闻警即逃,结果土崩瓦解。

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其统治集团的代表面相当窄。其统治的稳定,主要凭借军事实力和由征服行为所带来的政治威势,在这种实力和威势还比较强的时候,(包括入旗的蒙人和汉人)在政治权力方面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可是随着统治集团自身的腐化,军事实力和政治威势的削减,统治集团势必要作出让步,逐步扩大汉人参政的面。待到统治出现危机,不得不依靠汉人绅士集团挽救危局的时候。整个政局的满汉格局颠倒,则是大势所趋,即使西太后、恭亲王奕沂这样政治经验丰富、权谋老道的满洲强人,都无法扭转(事实上,纵使康熙、乾隆再生,恐怕也得承认现实),何况载沣,载涛、良弼、荫昌和载振之辈的纨绔子弟!这些人中,只有良弼一个好歹还算是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了业,虽然被捧上了天,一天仗没有打过,就算有本事,也需要个成长的过程。其他的人,即使朝廷花大钱送出了国,也不过在国外做了一回两回早期的留学垃圾(载涛、荫昌均留学德国),连个起码的学位都拿不到。

辛亥革命中官僚的表现,不过是统治集团腐化堕落的集中爆发而已。这个腐化过程,已经绵延了百年,当年骁勇的八旗战士,早就堕落成为除了花钱和玩有本事,其他百无一能的北京大爷。只是在同(治)光(緒)时代,朝中还有几个明白人,最后几年搞改革(新政),预备立宪,合法性尚未彻底消失。

如果西太后死后,继承者能够老老实实按着既定方针走下去,不妄想强化一己集团的权力,既开罪不了袁世凯集团,也不至于得罪立宪派和地方实力派,而且通过他们的效力和彼此间的制衡,随着政治的逐渐改良,集团断不至于有如此下场,这么快就丢掉了政权。革命中,在南方的一些地区,还遭到了清算甚至屠杀。

猜你喜欢

革命党革命党人天生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看党的纪律建设
恽代英革命党思想探析
另类审问之“求你别死”
中华革命党时期廖仲恺在日活动的若干史实考辨
萌娃天生爱搞怪
女导演 天生就爱霸道
天生无畏 试驾奔驰GLA260
COMICS
商人为何与革命对立
革命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