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职业群集理论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011-11-25刘伟
刘伟
(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51)
运用职业群集理论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刘伟
(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51)
针对当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不足,运用职业群集理论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使学生获得广泛的软件技术知识与技能,并有灵活的职业迁移能力,弥补传统高职软件技术教育的缺陷。
职业群集模式;软件技术;课程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狭义的计算机专业是专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经过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己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正在成为一个基础技术学科。在1999年以前,我国“计算机专业”被分为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软件两个专业,从1999年起,按照宽口径培养人才的需要,这两个专业被合并成为一个专业,称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专业因为就业的需要,涵盖了众多专业方向,软件技术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专业,但也是经常为人所诟病的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于为企业接受,究其原因,多与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关。我国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的学科体系烙印明显,套用传统学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过分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只强调遵循知识系统上的衔接性。高职院校的软件人才培养定位在“软件蓝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的理念、原则和策略。
现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
高职院校的软件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发展相互脱离。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学中很难有最新的软件技术与最新的软件工具的应用,尤其是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二)实践教学不能适应实际应用的要求
计算机专业课程有着深厚的应用基础,许多学校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不具备技术应用能力。企业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型人才应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因此按传统方法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以上这些表明我国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缺乏现代专业课程创新的要求,不符合现代科技知识之间联系、渗透、结合的特点,因而难以培养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二、职业群集理论
职业群集是指以职业准备为目的而将各类职业归并而成的群集,职业群集课程理论是以职业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职业群集课程是将工作性质相近的若干职业集合为一个职群,分析该职群的共同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职业的入门技术,加以系统组合而成。职业群集课程和其他形态的职教课程一样,具有职业准备的功能。所不同的是,它希望学生除了能进入群集中某一职业外,将来也能进入同一群集中的其他职业而不需太多的再训练,因而学习内容较广泛。
职业群集理论包含金字塔结构模式与马利兰结构模式。金字塔结构模式是指开始学习广泛的行业基础,然后根据个人的志趣逐渐缩至某一职业。马利兰结构模式是指在1965年至1969年间,由马利兰大学教育系主任梅烈博士支持研究出来的一种职业教育的群集结构。它让学生获得两种不同水平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第一种是马上需要、以使学生能进入工作岗位的水平.第二种是学生学习职业课程六个月后所需要的水平。与金字塔结构相比,它提供的职业课程更广泛,让学生广泛探索。两种结构模式均以职业群集的共同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作为基本学习内容,然后在职业的方向和学习的深度上进行拓展。
由于高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和转化,许多职业岗位的要求也有很大变化。现代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岗位群集,它们的外延和内涵变化更大,一个人的职业变换和工作调动在一生中可能要变化多次,这既是客观环境变化的必然,也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职业群集课程理论的出现,顺应了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的发展潮流,职业群集课程理论着眼于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为劳动者的职业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职业教育的目标已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它的性质也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
三、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近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较大,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和体系构建是其中应当首先重点解决的问题。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育作为一种从事软件开发的准备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要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出发点,使学生掌握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瞄准计算机软件开发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要求学以致用,学以谋生。
根据这一特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育必然要求重视课程的应用性。在课程内容的表现上,就是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具备计算机软件开发从业能力所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知识的传授。而针对这些技能所进行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态度或行为方式的培养,则是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企业的调查,与软件技术有关的岗位大致为系统架构师、系统设计师、高级程序员、程序员、软件测试人员、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技术文员。其中需求量大,且层次相对较低的软件程序员、软件测试员、软件技术文员等技术类岗位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目标岗位,其中大部分企业中的软件程序员是进行.NET开发或JAVA开发,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为.NET开发人员或JAVA开发人员作为两个不同岗位对待。根据职业群集理论,我们把这几种岗位作为一个职业群集,运用金字塔结构模式构建出如图一所示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职业群集的结构模式。通过对该职业群集的共同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分析,以及各职业的入门技术的系统组合,进而形成如图二所示职业群集的课程体系。在该课程体系统中,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一年级需要开设C语言、Windows 2003、Htm l网页制作、JavaScript与CSS、C#与WinForm、SQLSERVER数据库软件、测试技术、XML等专业课程;二年级开设ASP.NET、JAVA程序设计、软件文档写作、UML、MVC与WPF、Oralc数据库、软件质量保证、JSP;三年级开设Ajax与Web Services、SSH,并进行基于项目的毕业设计。
图1 职业群集金字塔结构模式
图2 职业群集的课程体系
四、结语
随着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高职计算机课程的关键在于解读契合实际工作中的知识。本文运用职业群集理论,并结合当今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潮流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构建出一个可以使学生获得广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与技能,并有灵活的职业迁移能力的课程体系,弥补了传统高职软件技术教育过于专业化的缺陷。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目前尚处于拓荒阶段,呈现诸子百家,众说纷纭的格局,没有形成权威的理论和学派,大家从各自的感悟中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思想。本文运用职业群集理论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也是对当今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一种尝试,是运用职业群集理论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一种解读。
[1]赵赟.中国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及改革前瞻[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7.
[2]张健.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05,(6).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011-04-11
刘伟(1972-),男,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