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深情映逝波
——读关荣玉同志散文摄影集《往事如歌》
2011-11-25黄益庸
○黄益庸
一片深情映逝波
——读关荣玉同志散文摄影集《往事如歌》
○黄益庸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为我们迎来了千年不遇的盛世。30年间,我们伟大祖国犹如长江大河奔腾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繁荣昌盛的面貌。《往事如歌》的作品就产生在这新时期。虽然,它们描写的并非波澜壮阔的图景,而只是作者在文化艺术领域经历的平凡工作,或退休生活的朵朵浪花,但读者仍然不难从中窥见那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集子有报告文学、散文、随笔、日记、文艺评论以及在各种艺术集会上的讲话,还配发了许多有关人物和景物的照片。从内容到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图文并茂。
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关荣玉同志曾在《北方文学》编辑部先后任编辑和组长。在紧张繁忙的编务工作之余,她还抓紧时间写了不少优秀作品。如《有这样一个女书记》,写了大公无私敢于挺身而出保护技术人才,为发展生产做出突出贡献的哈尔滨整流设备厂支部书记陈秀云;《飞吧!小凤》,写了不屈不挠苦练缝衣技术,终于成为能工巧匠的哈尔滨针织厂女工林乐凤;《闯新路的人》,写了勇于探索为培养大豆新品种开辟新路的黑龙江农科院农业技师翁秀英。这些报告文学对主人公的描写,历历如绘,个性鲜明,真实生动,从不同侧面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有力地批判了“四人帮”在文革期间炮制的所谓“唯生产力论”,赞美了新时期欣欣向荣的工农业生产的大好形势。又如《开放吧!鲜花》这篇散文,虽然描写的只是居民院子里的花坛从被毁到修复的过程,却以小见大地反映了从万马齐喑到阳光灿烂的时代面貌。
关荣玉同志在《北方文学》工作期间和我是同事,所以《永远年青——至京组稿散记》和后来的《永远的崇敬——冰心小说〈空巢〉组稿前后》,这两篇与编辑工作密切相关的文章,我今天读起来感到格外的亲切。1979年,《北方文学》编辑部决定,在1980年第3、4期出《女作家专号》。为此派出关荣玉和李家兴两位女同志,专程到北京组稿。这篇散文细致地描写了她们到许多著名女作家家中,登门拜访和组稿的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女作家们在新时期之春焕发的创作热情。在众多女作家的热心支持下,两期“女作家专号”如期问世了,并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广受读者欢迎。特别是80高龄的冰心老人创作的短篇小说《空巢》,后来还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固然是编辑部全体同志的努力以及巴波、沙鸥等老作家协助的结果,但应该说,尤其和关荣玉、李家兴两位同志的敬业精神与热心组稿分不开。
在黑龙江省文联担任副主席的十多年间,关荣玉同志分管美术、摄影、音乐、舞蹈等工作,她在积极抓创作、抓人才培养、开展省内外和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的同时,写作了大量的散文、评论和讲演稿,结合工作创作了许多摄影作品,为新时期我省文化艺术领域留下了许多有益的资料。特别是有关文艺界名人大家冰心、吴印咸、古元、华君武、吕厚民、陈复礼、廖静文等人在黑龙江的活动史笔,尤为珍贵。有些优美的散文如《美国阿拉斯加之行》、《雪乡行——记马来西亚、广东摄影团在黑龙江》等,熔叙事、记人、写景和抒情于一炉,绘影绘声,朴实生动,不仅有资料价值,而且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文学美感享受。
关荣玉同志是2000年退休的,热爱生活的她,却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和相机,继续用贯注深情的文字和摄影,留下身边多彩的生活面貌。也许是离开了繁忙的工作岗位,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这时期,她创作了许多表现亲情的作品。如《纪念母亲百年诞辰》、《两个县委书记》、《我和孙女是同学》、《春节晚会》等,无论是回忆过去岁月的艰辛,还是反映今天生活的美好,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令人神往。
读罢全书,我深感书名《往事如歌》起的好,有一个人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叫往事如烟,如果说往事如烟是对不堪回首的世事无常的惆怅,那么,《往事如歌》就是对充满幸福的盛世年华的怀恋了。刚刚过去的改革开放30年,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个儿女,都是美好的如歌岁月。但愿有更多的人拿起笔来,留给儿女、亲朋以及更多的读者欣赏吧!
最后,吟小诗一首,权做我对《往事如歌》读后感的结束语:
三十峥嵘岁月过,
生当盛世肯蹉跎?
如歌往事难忘却,
一片深情映逝波。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