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岁月的英雄梦
——徐贵祥战争文学作品浅析
2011-11-25刘薇
○刘薇
平凡岁月的英雄梦
——徐贵祥战争文学作品浅析
○刘薇
徐贵祥是近年来人气较旺的当红作家,身为军人,他被认为是一位正面强攻战争文学的实力派作家,先后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军事文学大奖,并于2005年以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曾造成万人空巷的收视效果。随后,徐贵祥的小说在读者中不断升温,成为畅销作品。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其6部作品组成的“茅盾文学奖得主徐贵祥小说精品”,包括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高地》、《明天的战争》、《仰角》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天下》,共二百五十余万字,读来如行云流水,令人难以释卷。
徐贵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为何人们会如此喜爱他的作品?他是怎样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我想一个最简单的答案就是:他的作品好看。好看,看了一章,就想看下一章;看了开头,便想知道结尾。我想,这就是评定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最朴素,也是最简单的标准。而其中以《历史的天空》最具代表性。
《历史的天空》是一部40万字的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书中的主人公梁大牙为了逃避日军的追杀,跑到凹凸山投奔国民党,结果却阴差阳错地闯进了八路军的根据地,就在他犹豫着何去何从时,一位年轻的八路军女战士出现在他的眼前,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故事由此展开,描述了梁大牙怎样从一个不自觉的乡村好汉,成长为一名足智多谋的指挥员,最终修炼成了一名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斗争艺术的高级将领。在这个过程中,梁大牙的形象逐渐丰满,他的魅力也逐渐显现。
毫无疑问,梁大牙是个英雄,可是这个英雄却不同于一般作品中所表现的那种高大全的英雄,而是一个纯粹的、令人感到亲切的、似乎就在我们身边的英雄。在最初参加革命的时候,他并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甚至连参加革命的动机都是不纯的。如果不是阴差阳错地闯进了八路军的根据地,如果不是那个可爱的八路军女战士的出现,他可能早就跑到国民党那里去了。同样的,他也没有什么良好的修养与脾气,他霸道而又蛮横无理,外表粗俗而又鲁莽倔强。他那与生俱来的种种缺点与局限,让他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吃尽了苦头。可是令人欣慰的是,在种种的磨难与打击面前,他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善良与勇敢,保持着他无可匹敌的霸气与骨气。同时,也正是在这种种的磨难与打击中,他逐渐成熟,潜能逐渐觉醒,变得更加睿智与坚强,终于成了一名了不起的将军。这部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是那么栩栩如生:美丽清纯的东方闻音、沉稳内敛的陈墨涵、善良直率的韩秋云、光明磊落的张普景、自私狭隘的江古碑和本是忠诚勇敢,最后却变得犹疑懦弱的朱一刀,等等,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地跳跃在纸间,如同你就生活在他们中间,正陪伴着他们轰轰烈烈地走过那段难忘的岁月,哭他们所哭,笑他们所笑,想他们所想,叹他们所叹。
一位评论家曾说,徐贵祥的创作是一种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他把战争写得更像战争了,把历史写得更像历史了,把小说写得更像小说了。的确如此,这部作品将深刻的思想性、完美的艺术性和最大限度的可读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真的亲历了那段历史、亲历了那一场场战争,又仿佛真的经历了那样精彩绚丽、丰富壮美的人生。
这就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真实感受,它令我们享受了一场精神的盛宴。它让我们从梁大牙身上、从张普景身上、从所有那些平凡而又可爱可敬的人身上,看到了永远不会黯淡的人性光辉;也是它,让我们看到,这些平凡如我们的兄弟姐妹的人们,谱写了一曲辉煌的战歌,构起了我们无畏的、充满希望的民族。
如果说《历史的天空》是以展现战争中的人格和人性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和观众,那么《八月桂花遍地开》则将创作主旨提升到了铸造国格和民族性格的高度。1938年秋,为了配合武汉保卫战,国民党军苏鲁皖战区长官部任命原作战部少将副部长沈轩辕赴江淮重镇陆安州任行政公署专员兼警备司令,配合主力组织防御,牵制敌人。沈轩辕系中共地下党员,潜入陆安州之后,和其秘密助手方索瓦分别成为“汉奸”要人,从此展开了陆安州抗日斗争的精彩惊险逐鹿。沈轩辕运筹帷幄,蓄势待发,暗中联络调度天茱山的新四军、国民党军、抗日民众武装、绿林好汉乃至“皇协军”,最终达成战役目标。
作品结构宏大,气势磅礴,立意深远,创意诡异。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博弈双方的历史状况,透过两军对垒、兵戎相见的硝烟,正视两个民族、两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习的差异,使作品充溢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哲理思辨,从对那场战争的种种概念化和模式化的片面理解中脱颖而出,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常有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之感。
《明天的战争》是一曲理想主义的咏叹调。作品以某部军事训练精英“四大金刚”岑立昊、范辰光等人30年成长经历为线索,描写当前军队内部正在发生的痛苦而缓慢的蜕变——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变。主人公岑立昊是一个务实的军官,担任师长后,坚持同大而无当、多而不精、华而不实的现实状况斗争,因事故再度引咎降职之后,潜心研究世界新军事革命前沿信息,励精图治,几年后终于带出一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信息化地面作战部队。
《明天的战争》一反反映和平军旅生活的琐碎,直奔和平时期军事生活的要害,单刀直入敏感处。其思辨、哲理和形象水乳交融。作品构思奇特,故事大起大落,在居安和思危、安身立命和倾情报国、实现个人价值和着眼民族强盛的诸多矛盾碰撞中,“四大金刚”绽放出了不同的命运之花,散射着耀眼的情感之美、智慧之美。有专家认为,《明天的战争》的面世,标志着我国军事文学开始步入一个新的时代,它迥异于传统的战争体验,以新鲜的现代气息迫使我们进行反思和展望:在世界新军事变革日新月异、高技术战争异彩纷呈的当代,在我们的上空战云越来越浓重的今天和明天,中国军队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挑战,中国陆军将借助什么样的平台起跳,中国军事文学的观念、视角和关怀目标,将以怎样的革命性的刷新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从这个意义上讲,《明天的战争》也许具有启蒙文学的味道。
如果说徐贵祥在《历史的天空》里塑造的梁大牙因其尚武鲁莽而又粗中有细、刚愎自用而又大智若愚的形象在当代战争文学人物画廊里给人留下了鲜明的记忆,那么《高地》里志存高远而又患得患失、时而老气横秋时而青春勃发、终其一生都在琢磨战争艺术、人生艺术、官场艺术的兰泽光,同样会让你耳目一新。
上个世纪40年代末,青年学生兰泽光和王铁山因爱慕女兵杨桃参加解放军。二人在战斗中成长,分别成为两支部队的指挥员。一次胜利之后,兰泽光春风得意,在篝火晚会上宣布杨桃是自己的女人,王铁山挺身而出要杨桃表态,两个连队为各自的连长发起了爱情争夺战。不久,因残匪偷袭,杨桃在负伤被送往救护所的途中失踪,对杨桃的怀念使两个男人成为患难之交,战斗情谊与日俱增。但是,朝鲜战场上的一场双榆树高地战斗,在主攻和助攻、头功和次功的问题上,两个人再次产生矛盾,并为此后几十年的争斗埋下了伏笔。
《高地》以双榆树战斗为经线,巧妙地结构了两个军人、两家军人、两代军人四十余年情感与命运的纠葛,通过争夺荣誉、争夺战功、争夺爱情、争夺女儿、争夺指挥权等外在行为,展示了军人丰富而深沉的内心,同时也揭示了军人们在荣誉与作为、责任与利益、爱情与婚姻、理想与现实等诸多矛盾中面临新的挑战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
徐贵祥是一位正面强攻战争文学的实力派作家,即便是波澜不惊的和平生活,在他笔下,依然是风云呼啸恢弘辽阔。《仰角》描写的就是和平年代军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和平时代的战争故事。二十多年前,中国军队刚刚从动乱中恢复了秩序,一场变革悄然临近,一批已被干部部门纳入视野并已登记在册的“干部苗子”,正要在改革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时,一个关乎前程命运的变故突然降临——他们被告知即将在改革中出局,新的干部制度规定,今后将不再从干部苗子中间提拔军官,哪怕他是绝顶优秀。于是,这些即将成为天之骄子而又在瞬间跌入命运低谷的血性青年,在人生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顽强、悲怆、终至壮烈辉煌的大戏——这是作者亲历的一段生活,因此才是那样的刻骨铭心情真意切。
可贵的是,这段经历仅仅是一个生活背景和创作平台,作品的精髓在于,超越个人得失,剖析军人的战争观、战争行为和战争心态,塑造了韩陌阡、萧天英、常双群、谭文韬、凌云河等现代新型军人的典型形象。人物的情感命运和国家利益赋予个体的职责血肉相连,生命艺术和战争艺术水乳交融。在形象塑造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格、情感、欲望、命运同军营生活和政治生活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战争准备的天幕上,始终放射着人格的阳光,因人物的人格魅力而使作品独具艺术魅力。作品渗透着浓厚的军事文化色彩,在推进故事的过程中,艺术地诠释了具有特色的中国战争文化,将“训练”的本质含义进行了创造性的剖析,通过“训”与“练”两条情节发展脉络的描绘,突出了职业军事文学的特质,因战争文化含量丰富、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精彩和观点新颖、思想深刻而呈现独特的美学感染力。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徐贵祥的作品虽然有很多,但从以上几部作品,我们便可以知道其战争文学创作的实绩,及其带给人们的无比美妙而又令人震撼的阅读享受。他的作品令人感到那样的亲切,似乎我们也曾参与其中,与主人公们同悲同喜、共同觉醒,又共同坚强、共同战斗。正如许多评论家所称道的,徐贵祥是当代最优秀的军旅作家,历史情怀的写作,人格精神的写作,文学语言的写作——这三种且高且远的写作境界集徐贵祥一身,使他成为一个能够造就小说魅力的不同凡响的作家。从他所创作的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故事里,显微蛰伏在我们中国人血液中的、骨骼中的和记忆深处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复苏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魂魄,找回中国人的感觉,找回我们曾经有过的威严。
一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可以融入我们的血液,坚强我们的骨骼,甚至优化我们的基因!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作者单位: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